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冷眼看变化

2008-5-21 09:01|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785| 评论: 0

     改变是渐进过程,每时每刻都在成为历史,每时每刻都在形成新的历史。没有哪一个年代是属于一个人的,没有一个人能集大成者。传统离不开具体的人,人人各异,因此传统是有个性的。太极拳在变,只要是变,要么变好要么变坏,何以是变好?何以是变坏?见仁见智。

    ——作者题记

    太极拳从陈式衍生出杨、吴、孙、武,从柔运劲刚落点演变为匀缓不施爆发劲,不管哪一式。不管怎么练法,最初都是立足技击。因此,那时的太极拳练习与现在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太极拳练习。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是不足为奇的。匀缓不施爆发劲的太极拳在用于为技击服务时,它主要是要练出不用力而有力的感觉。这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站桩,二是走架。现在的大成拳是通过站桩和试力练出不用力而有力的感觉。大成拳的试力与太极拳的走架异曲同工。

    站桩、走架、试力过程都会伴随出现体内气感,被气感吸引并且强化还是培育不用力而有力的感觉?以技击为主要目的的当初很明确,“在气则滞”。后来随着人们对太极拳健身功能的取向的增强,随着气功练习的不断普及,随着练太极拳兼练气功的人的增加,三者共同作用,把气功练习中很讲究的吐纳、意守、导引自然而然的引入太极拳的练习之中。当初的《太极拳经》没有如何呼吸的内容,因为呼吸实在太平常,没有讲究的必要,要说勉强沾边的也仅是“气沉丹田”而已。大成拳连“气沉丹田”也不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里分点去那里就少了。

    再说招式。太极拳的站桩和大成拳的站桩一样。无招无式,这一点没有争论,谁都会理解。大成拳的试力也是无招无式,只是假借技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形态,在动态中练习“守中用中”“力不出尖”。匀缓不施爆发劲的太极拳走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这一点争论就有了,因为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再说气感。再说……

    随着历史的前行,太极拳在变,动作形式在变。练习方法、内容在变。太极拳在动作形式上的改变一目了然非常明显。如,最古老的陈式和由其衍生出的杨、吴、武、孙等式就很不一样。在练习方法上内容上的改变却是不易察觉,因为它是隐于内且是渐进的。关于练习方法、内容上的改变,作者曾零散述及并散见于各刊。现集聚于本文,使更清晰。

 

[page]

 

    一、套路变短

    传统气功功法。很多都有每次练功30分钟以上的说法。比如有些站桩,要求每次不少于40分钟,据解释是因为人的气血完整循环一周37分钟左右。不知此种说法做何解释,是否科学,有无科学依据。传统太极拳打一遍往往需30分钟左右,两遍就是1个小时。如果“气血完整循环一周37分钟左右”是科学的,那么传统太极拳套路的长度就比较科学了。竞赛太极拳套路如果按照竞赛要求的速度打,打七遍40分钟左右。七遍有七个起式七个收式,显然。传统太极拳套路更有“一气呵成”的韵味。更有“静心敛气”全心全意不知不觉时间一晃就过去的味道。被一些人批评为“冗长”的传统太极拳套路,虽有很多重复动作,但有人在练习时却不会有重复生厌的感觉,他们反而认为竞赛套路短,打七遍,七个起式七个收式,难免会有数遍数的分心,难免会有任务观点,难免会在打完一二遍后懒得继续接打之弊。这些都是不利于静心敛气、一气呵成的。于是他们把竞赛套路练慢,每次练二遍或三遍。减少气势断续、神意涣散的发生。

    二、呼吸结合动作

    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的《十三势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古典论著里均无有呼吸方面的只字记载,没有指示。武氏郝少如编的太极拳书中。无一有动作配合呼吸的表示。当代拳家乔松茂也讲到。武式也有独到之处,它不是用动作带动呼吸,而是呼吸自然。杨氏杨澄甫的《太极说十要》里也无有表示。吴氏吴公藻编的《太极拳讲义》里,也无有表示。孙氏孙剑云说:“呼吸,所谓气沉丹田,就是指深长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向下压气,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陈氏陈鑫说:“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而现在则有相当一部分太极拳习练者提倡:到某程度时,可以动作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动作。

    人在走路时或跑步时,自然会做到摆左臂抬右腿,摆右臂抬左腿,不必专教专练,讲了反倒会出现摆左臂抬左腿的不自在事儿。学练太极拳之初,全部心思都在动作上,顾不上如何呼吸,呼吸倒是很自然。自然呼吸。动作熟练后,心思主要放在诸多身法上,还是顾不上呼吸。动作熟练了,身法也习惯成自然了,有余力顾及呼吸了,此时要出问题了。本来,只要身法习惯成自然,尽管没有管过呼吸,呼吸肯定是自动按照有些拳家称之为“拳式呼吸”来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只是没有注意过罢了。你如果刻意去管它去细细地品味它体验它,也的确是“拳式呼吸”所表述的情景。不清楚这个情况的人会误以为自己以前没有这个东西,产生要尝试着练一练的想法。结果,不自觉地画蛇添足,无事找事犯了“摆左臂抬左腿”的毛病。试想,我们平日行走。不去管它,它肯定是“摆左臂抬右腿”,管它,也是“摆左臂拾右腿”。你赞成去管呢还是不去管呢?去管舒服还是不去管舒服?

    吴鉴泉先生对此早就有过“最简而明之”的解释:“凡人喝茶用饭之际,从不注意到呼吸,亦未闻有人因喝茶用饭而坏者,苟喝茶用饭时,亦要研究何时为呼?何时为吸?如何如何用气?如是而不坏者几希。”

 

[page]

 

    三、强化局部气感

    气是一个谜,是中国的特有文化。

    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出现一个“气”字,即“气沉丹田”,再无第二个气字。气沉丹田用现代语言就是腹式呼吸,很平常。在武禹襄等前辈的太极拳理论中,带“气”字的有:气宜鼓荡;气遍身躯不少滞:意气君来骨肉臣;腹内松净气腾然;以心行气;气以直养而无害;气敛入骨;在气则滞等等。

    古人太极拳文献中出现的气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义。气字主要有三解:一是物质解,二是气势解,三是二者兼而有之解。“在气则滞;气敛入骨;腹内松净气腾然”主为物质解;“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心行气”主为气势解;“气遍身躯不少滞;气以直养而无害:气宜鼓荡”主为二者兼而有之解。以上划分只能算是大概的意思,实在难以说清楚。

    练拳时的实际体验是:如果多着意“空松圆活,全身好似气球,身体有如悬空”,就会有“神气鼓荡,气遍身躯不少滞”的明显体验。如果多着意“气沉丹田”,就会有“腹内松净气腾然”的明显体验。如果多着意得力感,又会是另一番体验了,“气敛入骨”明显。

    太极拳是个一动无有不动,整体运动的形式,讲究整体感觉和体验,要求外撑内抱,不能有凸凹。假设你有导引的本事。当把气导向某点时,这点盈余了,那点可就亏损了,凸凹产生了。打太极拳过程中,气遍身躯不稍滞容易做到。要循经导气,没有一个人会做得到。意在某点,该点气感相应增强,确是这么回事,但跟循经导引是两码事。气功中的静功有循经导气之练习。打太极拳过程里没有循经导气这回事。

    练太极拳时循经导引办不到,强化局部的气感很容易。要不要强化呢?“在气则滞”即为答案。遵循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身法法则,用意不用力,柔和匀缓,心平,心平则气和。太极拳中讲的气就自然有了。

    杨澄甫:“练太极是养气之法,非运气之工作也。”退一步讲确有“运气”之事,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郝月如:“腾挪之势,即‘有意’、‘运气’、‘精神贯注’是也。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四、练拳快多慢少

    太极拳竞赛套路在用于比赛时属快练,太极拳在表演时也是快练,公园里许多人聚集一起练时也多是为快练。电视里,公园里,呈现在初学者眼前的大都是快练。慢练是哈样,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慢练必须是“神宜内敛”,必须要“自打自”不顾旁人。有很多人由于怎么也静不下来,由于对慢练作用缺乏认识,没有尝试过慢练,因而也就没有慢练的体认,没有慢练的效应。

    初学者宜慢,慢能帮助把动作做准确,养成正确的定型。此时期的僵硬在所难免,是必须的代价。动作准确后,追求和顺,要适当加快,行云流水。各种身法已经自然成习惯后,复又慢,甚至是越慢越好。神宜内敛,气敛入骨。

    为了养成慢练的习惯,可以在每次练拳之前站几分钟桩,再练习拳架。站桩时加上练拳的动意,好像在练很慢很慢的太极拳,有动的意思却没有动的表示,“气遍身躯不稍滞”。打套路时加上站桩的感觉,整、慢、静,“意无定向,八面支撑”。如果不是“意无定向”而是“意在攻防想像”有定向,则会在慢打的时候浑身起强劲,越来越僵。人们打一遍传统套路四十多分钟,只知道在动。不知道时间是如何过去的,练后心旷神恰。人家能,我为什么就做不到呢?神未内敛心未静!

    杨澄甫先师说越慢越好,此话确有相当的道理,慢练与身心都有极大的利益。

 

[page]

 

    五、强化眼法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全书》,该书是合编本,是陈、杨、吴、武、孙嫡传所著。谁也不能保证作者保持了原汁原味没作增补,但不管怎样,有理由认为这本书是保持原貌较好的一本书。

    在这本书里,各式太极拳对眼法的描述:

    陈式:无眼法叙述;杨式:眼神要关及、顾及、关顾、略顾;吴式:眼视某方向、视线方向。眼视具体部位仅出现几次;武式:面向某方向:孙式:眼看某手、眼看食指尖、眼看食指中节。

    最古老的陈式无眼法叙述。武式是面向某方向。杨式是模糊的余光关顾。吴式是视线离开人体部位。孙式是近视具体部位。概括的说,除了孙式近视具体外,其他诸式是“面向某方向”。孙禄堂先师精形意,形意拳对眼法的要求是眼看某掌、某指、某拳。形意拳的圆形掌要求食指上挑,在做食指上挑时势必意在食指,所以孙式太极拳很多时候是眼视食指尖、食指中节。不排除孙老师改变了武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的可能。

    现在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各式太极拳对眼法的描述:

    陈式:眼看某手、眼看某掌、眼看某脚;杨式:眼看前方,眼看后方:吴式:眼看某手;武式:目视某方向为主,随视两掌;孙式:眼看某手,眼看某拳;四十二式:每定势几乎都目视某掌或拳,目视某方向很少。

    前后比较:杨式。进一步淡化眼法叙述;武式,先前“面向某方向”,现在“目视某方向”,两者没有本质区别,还是老样子;孙式没有变化:陈式增加眼法叙述:吴式加强眼法叙述;四十二式几成“眼拳”。

    打拳时,“面向某方向”和“近视某部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六、作攻防想象

    枪,它的攻击威力体现在尖刃:刀,它的攻击威力体现在刀锋。外功拳,它的攻击威力体现在一招一式,每拳每脚情真意切力贯。太极拳匀缓、无始无端、全无定向,是个圆。突凸点何在?攻击点何在?防守点何在?无在无不在!在武术大家庭中,淡化招着的武术是少数派是凤毛麟角,它要独善其身是很难很难的。太极拳走架时是否要作攻防想象,争吵由来已久。

    陈微明:许君禹生所作太极拳势图解,每式之后,均附以应用,甚为详细。余曾叩之杨澄甫先生云:太极拳术若将散手用法加入。则更备矣。先生日:太极拳散手随机应变,无一定法。若会听劲,则闻一知百:若不会听劲,虽知多法,亦用不好。故余所著之书,未将散手加入也。

    向恺然说过:不得和练外家拳一样想象,某手系如何使用,攻击敌何部,应如何发出,方为得力。此类想象,为练他种拳术时所不可少。惟练太极拳则万不宜有此。……在一趟架式中,就原来不曾分出某手系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可以说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之人,欲从一趟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万,是不啻将攻击招架方法的范
围缩小。

    这是向恺然给吴氏太极拳宗师吴公藻《太极拳讲义》一书所作的序中的一段话。按常理。吴氏是应该赞同这种观点的。

    郝月如: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陈正雷:练身不练招。

    吴公藻: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有法则尽。

    李雅轩: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执著于招式、气感、呼吸、局部某点某面,刻意运用细密的心思对身体全面照顾,耗散精神气血。

    七、冷眼看变化

    打太极拳时,眼是面向某方向或是近视某具体部位,呼吸自然或与动作配合,人身无处不丹田或意守某具体部位,做攻防想象或是不做攻防想象,等等,对健身和技击作用的影响不大。长年累月朝夕走架,在习惯成自然后,以上这些是或否的讲究都已经形成自动化了,无须再刻意花精力了,自然又会重新回归“简朴、自然、整体”。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真正对技击有影响的是体能训练,推手、散手方法的科学及单操发劲。

    现在的人们对呼吸的重视,跟气功普及有关。人们对眼法的强化,跟套路表演、比赛有关。现在,大众健身功法多得数不胜数,这些功法的表演与戏曲表演一样,眼法、表情是不容忽视的。既然太极拳要表演要比赛,眼法就自然强化起来了。练拳快多慢少,也是跟太极拳用作表演、比赛有关。在表演和比赛时。太慢没人看,再则,在众目睽睽下,精神压力大,神情不定,要慢又谈何容易。太极拳越来越花俏,跟表演、比赛也是有关系的。动作越是简朴越不好表演,举个极端的例子,动作慢到极点,就是站桩,站桩表演谁有耐心看?传统戏剧的艺术家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出不了名,因为在唱的时候动作很少,动作少又要表现出不呆滞,没有几十年功夫哪成。套路变短,跟表演比赛有关,跟人们工作、生活的快节奏有关,跟追求新异有关。

    这些改变是渐进过程,盯着看是没有痕迹的,随着变是没有感觉的。但是,跳跃着看,比如,三十年一看或二十年一看,中间不看,就会发现,是不一样了。每时每刻都在成为历史,每时每刻都在形成新的历史。没有哪一个年代是属于一个人的,没有一个人能集大成者。传统离不开具体的人,人人各异,因此传统是有个性的。太极拳在变,只要是变,要么变好要么变坏,何以是变好?何以是变坏?见仁见智。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