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傅钟文先生太极拳问答

2008-5-18 09:37|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5632| 评论: 2

摘要: 怎样练好太极拳:寓太极理论于拳术之中,故名为太极拳。欲练好太极拳,于理则须明无极太极的含义;于拳则又需在理的指导下运动手足,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方能成功。我青年时从太极拳陈公发科学艺,即深爱此拳理精法密 ...



  最后,我认为太极拳是民间代代流传的一种武术,功夫是靠传授和练习而得的。你认为你的老师具有这种功夫,你就坚定不移地学习下去,走自己的路。但是有一条,自己是否上功夫了。学了多长时间,效果如何,自己知道就行了。
问:为何现今太极拳失去了神韵?
  答:我想,这位网友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思想上一定有一些参照物的。不知这位网友以什么为自己的参照物提出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应该弄清太极拳的神韵是什么,然后才能分析现在的太极拳是否失去神韵。
  对于已经去世的那些为社会公认的、真正称为太极拳大师的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吴鉴泉、陈发科等,他们演练的太极拳以及运用太极拳的实践,我没有见过。而现在还活着的太极拳家见过上述真正称为太极拳大师中的个别人并向他学拳的人据我采访了解,也剩下极少数人了。现在要说太极拳的神韵,我们只能从一些书本上看到了。书本上的记载是当时人的见闻,也是可靠的。从我所收集的资料中,有一本沈家桢、顾留馨先生写的《陈式太极拳》中有这么一段《名家行拳实例》,是可以看到一些太极拳
神韵的:
  “1914年前后,在前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年会终了时,全城各式武术家们,如纪子修、张策、尚云祥、王茂斋、许禹生等参加余兴表演。当时太极拳方面,有杨澄甫、吴鉴泉双演太极拳。他们采用的都是大架子,两位在表演时,使观众只觉得是在左右逢源之中前进和后退,滔滔不绝地起伏不已,好象站在小划船上横渡长江一样;他们的动作表面上极其绵软,内里却显得含有坚刚;慢到方时快,快得圆时慢,极其匀清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他们进退时并不显出在进退,仅觉得逐步在变换姿势,表演完毕的时间约八分多钟,在场的人都叹为观止。名家们在走架子时所以能够达到这种精深正确的要求,当然主要是因为他们勤学苦练,功夫到家的结果。但是内中如缺少往复的摺迭和进退的转换,要想达到这样动荡不已和一气呵成是有困难的。”
   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杨澄甫、吴鉴泉所演练的太极拳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就是这位网友所说的太极拳神韵了吧。现在难以找到象这样对一些太极拳宗师的文字记载,只能以以上的文字为参照物来说明太极拳在行拳上的神韵了。我相信,如果达到这样的水平,神韵应该是出来了。
 我们看看这段文字对太极拳宗师的描述,说明了太极拳神韵有那些特点。根据描述,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认识:
  1、“前进后退、滔滔不绝,如玉环无端。”这样的描述不用解释是可以理解到的了。
  2、“动作表面上极其绵软,内里却是显得含有坚刚。”这种说法是抽象了点,但是只能从文字中去体会。通常练习太极拳,有两种偏离的情况,一是片面地强调所谓的软,软得失去了太极拳绵里藏针的特点;一点是偏于刚,练得与外家拳差不多。很难做到看似绵软,内含坚刚。
  要做到这里所描述这样,就会出现这位网友所说的神韵了。
  3、“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这种情况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练习方法。现在的确很难看到了。方与圆,在太极拳练习方面,现在也很少有人在练习时注意。因为现在在太极拳演练方面对方圆的要求已经有所变化。在这方面难以回复到前辈太极拳那个时代的情况。如果将这一要求作为太极拳神韵的话,现在的确是失去了。这一要求是练拳者对太极拳演练的理解,但是在一些太极拳门派中,要求太极拳的动作都是圆的。方的情况是不出现了。应该说,过去对太极拳的方的理解和现在的人有所不同,现在在练习太极拳时,在除了个别太极拳种保留有方的动作外,一般都没有方的动作。至于快与慢,现在流行的太极拳只有陈式太极拳是快慢相间,其他的太极拳都是连绵不断,式式均匀的。这也是太极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了。如果现在把这种快慢的要求来要求太极拳的演练,的确也失去了一些神韵。因为标准不同了。问题是我们是否一定要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太极拳。现在的太极拳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神韵,这种神韵也是前辈的太极拳传递下来的。
  4、“摺迭和进退的转换”,“动荡不已和一气呵成”。“摺迭”、“进退的转换”、“动荡不已”、“一气呵成”,这些要求是前辈演练太极拳的神韵的要求,如果说他们所传的后人在这方面中的某些方面表现不出来,也是实在。但是现在的练法也有所改变,现在也有现在的神韵。并不完全失去前辈的所传。
 5、当然在神韵方面还是其他的内容,这是只是根据上面引述的内容来说的。

  在原因方面,从引述的内容中看:一是现在的人在勤学苦练方面不如前辈。二是功夫方面不到家。这两点是现在的人在演练太极拳方面不如前辈。这是很自然的事。
  按照这样说,结论是今人不如故人了。确实在太极拳的功夫上,今人与古人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时代不同了,时代造就一代太极拳家,时代改变着一种艺术,这是很正常的。过去的太极拳主要是用来保家卫国,当然也为健身,成为一代太极拳家的人,他们都是毕生练拳,以拳谋生,故他们必须以功夫来站稳脚跟,功夫好的太极拳家,肯定他所演练的太极拳有神韵。今天,太极拳经过了国家的挖掘和推广,现在能继承下来,达到今天的水平,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特别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太极拳的传授有中断和青黄不接的情况,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太极拳恢复发展,这是太极拳界的春天。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太极拳这种时代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然后能以前辈的成就为榜样,将太极拳逐渐恢复到一定的水平。有了这种认识,我们不要看不起今人。现在的太极拳传人,是连接起今人和过去前辈的桥梁,通过这道桥梁,我们一定能在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问:现今太极拳流派那个是主流?
  答:从中国太极拳的历史看,按照著名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生前在给我写的题词:“太极拳在中国流传有三百余年,河南温县陈家沟村人陈长兴教授杨露禅,经杨氏祖孙三代教学于北京逐渐流传到全国,今已经遍及世界。”中国太极拳的社会化的首功,是杨式太极拳的始祖杨露禅,原来太极拳是在民间传授的。到了杨露禅,他在北京教拳时将太极拳开始传授给社会各阶层的人,有王公大臣,有清军将领,下层军人,他的儿子杨班侯、杨健侯、孙子杨澄甫等将太极拳更广为传授,使得太极拳进一步社会化,对太极拳走向社会,用现在的话说,走向中国与世界,杨露禅和他的后人作出了杰出的工作。所以有顾留馨先生对杨露禅和他的后人给予的如此高的评价。武式太极拳在武禹襄、李亦畲、郝和等人的传播推动下,在全国也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武禹襄、李亦畲的太极拳的理论,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放出的光辉也与日俱增。从陈长兴教了杨露禅后,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家沟的太极拳传人到南京、北京传拳,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开始为社会知晓,影响也逐渐扩大。在解放后,陈家沟的太极拳濒临失传,是陈照丕先生于1958年还乡,在陈家沟传授太极拳,使陈式太极拳在陈家沟得到了继承,出了一批年轻的传人。近年来,河南温县大力推广太极拳,开了几次国际太极拳会议,在中国和世界有一定的影响,陈家沟的太极拳的发展势头正盛。
    陈式太极拳的传人陈发科于1928年到北京教拳,一直到他去世,传授一批人,这些人在传授陈式太极拳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对陈式太极拳的传播起重要的作为,如北京的冯志强等就是陈发科的得力门徒。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发展的,吴式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吴鉴泉将架子定型,并向社会传播。在解放初,在香港定居的吴式太极拳传人与香港白鹤派的传人在澳门签署生死状比武,吴式太极拳在港澳以及东南亚名声大振。吴式太极拳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孙式太极拳在一代宗师孙禄堂的及其后人的传播下,在全国也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孙式太极拳在宣传传播方面做了不少有效的工作,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赵堡太极拳是近年来在民间得到承认的太极拳流派,赵堡太极拳传人在国内广为传授,在东南亚、港澳台有广泛的影响,赵堡太极拳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太极拳,推出各派太极拳的竞赛套路,举行了各个级别的比赛,各派太极拳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得到发展。
  以上情况,很难说那一派太极拳是主流,也不必将那一派太极拳定为主流,学者可以据自己的环境条件,老师的情况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拳种来练习即可。中国的各派太极拳都出过杰出的人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都是国家推广的太极拳。事实上中国人、外国人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中国的太极拳,不分那一派是主流和不是主流,我们也没有必要来将中国的太极拳来分那个主、那个不是主。
  在学习太极拳时,只要得到真传,能将功夫练上身,这就是达到目的了。现在有一些人,包括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人,只承认自己所学的正宗的,其他派的太极拳是非正宗的,甚至认为除了自己所学之外,其他的太极拳都不符合太极拳要求的。这种认识有害于太极拳的发展,相信这些人在太极拳运动中也会改变自己的认识,克服派性思想,在发展太极拳的事业中共同进步。问:我是一名大学生,由于常年学业繁重身体体质比较弱。从各种渠道我了解到太极拳可以很好的提高人体素质并且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武术拳种。因此我非常希望学习并且习练之。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不知道如何选择好,是扬式。吴式还是陈式。请您指点。在书店中我看到有许多的太极拳方面的书,不知道如何挑选一本进行研究之用?
  答:从你的来信看,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以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而学拳的,但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太极拳来学。你的学拳动机可以促进你将太极拳学好。为了自己身体而学太极拳是可以学好太极拳的一个条件。一般过去学拳,有这样的三种动力,一是为了报仇,受欺负了,学好武术,去讨回血债。二是为了以拳谋生。三是身患绝症。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样的三种人可能会学好拳。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三情况有的已经过时了,如为了报仇而去学拳的人在现在的法制社会中已经不需要了。你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壮而学拳,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毅力学好拳。
  至于选择什么拳,这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环境、老师和自己的初步感受。在你的周围,有什么人练习什么式的太极拳,可以就近来学习。天津有一位太极拳老师,他叫刘福厚,他会多种太极拳,多次到外国传拳,他对太极拳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说:“开始学杨式太极拳的人会有利用于打好一定基础,以后发展的基础会牢固一些。”我认为他的认识有一定参考价值。我认为,现在的流行的太极拳都可以让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包括国家推广的数种太极拳竞赛的套路、24式简化太极拳等。
  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我感到一定要有一位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所谓真正懂得太极拳,是指这位老师一定经过正规的学习某一派的太极拳,而不是在公园里随便跟一个什么人学学,或参加一个短期的学习班学了就教人的这样的老师。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比较难找。这样对自己的老师提高要求,是为了以后自己的身体练好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造。如果是为了一般的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随便找个老师也可以了。
  现在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并不多。这种老师的特点是,他知道某一门派的太极拳的历史,传人,拳的特点,那些动作能锻炼人的身体的那些部位,知道拳的基本要领。跟这种老师练拳,没有任何副作用。练上十天、半个月,就会有一些的效果。练上三个月,身体上就基本上有明显的变化,是向好了方向变化。
  这里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你学拳以后,自己感觉到饭量增加了,睡眠好了,身体强壮了。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你就要另外找老师。因为懂得太极拳的老师都能掌握自己的学习的进境的。我说的要求高的是既要锻炼好身体,又要让自己在防身、技击上进步的要求。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太极拳书来进行研究,就看你是选择什么样太极拳来练习就先选择什么式的太极拳书来看。但是,某一式的太极拳的书也很多,据我自己的经验看,最好是选择某一式太极拳的嫡传的太极拳传人写的书来看。为什么?因为太极拳的传授在过去时代,一般是保守的。真正的太极拳艺术,较为全面地传授是传给自己家里的人,这是为历史所证明的事实。其他的太极拳书,也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考。
  至于练习太极拳的基础问题,其实,练习太极拳并不需要有什么基础,普遍人能动手动脚,就能学习。当然有一定的文化的人,认真学习太极拳会更能理解太极拳的要义。如果是要学某一门正宗的太极拳,最好是第一次接触为最好。因为“学拳容易改拳难”。
   问:(1)当初在学校学太极的时候,先学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然后学了亚运会四十二式比赛套路,并没有从什么基本功练起。练太极是否需要从诸如马步之类的基本功练起呢?
(2)练太极和练习引体向上、俯卧撑之类的力量训练,长跑之类的耐力训练,羽毛球篮球之类的竞技运动训练互相矛盾吗?可以同时进行吗?
  答:你提出的问题是现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碰到的问题,因为很多太极拳的书其中包括一些权威的太极拳书上对你提出的问题有的有明确的说明,有的没有明确的说明。所以回答这些问题的依据是我根据一些名家对我传授和我自己的体会,以及总结一些学习太极拳的人的经验包括我的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给你参考。
  一、关于练习太极拳是否要从马步之类的基本功练起来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现在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练习太极拳有一定的如马步一类的基本功,要从这些基本功练习起,或者说在练习太极拳时要配合这些基本功的练习。一种认为,练习太极拳没有专门的如马步之类的的基本功练习,或者说不需要这种练习,这种练习已经包括在太极拳动作中了。你如果看一些不同的太极拳书,你会发现有些太极拳只写太极拳架式和推手这样的内容,没有站桩、马步之类的练习,更没有像少林拳那些严格的桩功的要求。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练习杨式太极拳,现在的杨家后人写的杨式太极拳的书中就没有写到桩步练习方法的,但是实际上,杨式太极拳的“起势”、“提手”等一些动作的定式动作在一些太极拳书中当做一种桩功来练习,这样说,这也是一种基本功的练习。陈式太极拳最早的书是陈鑫写的《太极拳图画讲义》,里面也是没有桩功的练习的,至于后人写陈式太极拳时加上了一些基本功练习是他们的创造和发明。我曾经问过一些流派的太极拳家传的传人,他们说没有专门的太极拳桩功的练习,拳架里的动作的定式可以单独来练习,这就是基本功的练习,
  不过,单式的练习要按照太极拳的要领的要求来进行。几乎所有的太极拳都以“起势”作为一个重要的功法来练习,特别是杨式太极拳对“起势”是十分重视的。有的太极拳传人还专门为“起势”写了一本书,作为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动法。  现在虽然对太极拳的基本动的练习有各种说法,但是还原到原始的的练习方法上是上面讲的这些。你如果练习太极拳,可以按照太极拳的要领,选择你认为合适的动作作为基本功的练习也可以。
  二、练太极拳和练习引体向上、俯卧撑之类的力量训练,长跑之类的耐力训练,羽毛球篮球之类的竞技运动训练的关系问题,原则上说是没有矛盾的。关键是在练习某一项运动时是否能按照这一项运动的要求来训练,这样的要求一般人往往难以做到。比如,一个人练习了俯卧撑后,马上练习太极拳,可能一时放松不了自己的身心,那样效果往往不好。如果真的能马上进入练习太极拳的境界,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
  在自己对练习太极拳的各种要领还达不到很好地把握的情况下,最好是不要同时练习。特别是不适宜将少林拳和太极拳在一个时间段中混着练,这特别难把握。就是两种太极拳也不适宜同在一个时间段里练习,我说的两种太极拳是指民间传授的有明显不同要求的太极拳,不是指国家规定的套路。比如,你练习了杨式太极拳,最好不要马上练习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因为不同的太极拳运动、意念、内部的运转的方式有差异,练习起来不好掌握,有时反而出偏差。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和总结教学实践得出的认识,是一家之言 。

  三、对自己的太极拳练习,你可以不去理睬别人的说法,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按照一定的要求练习了,产生好的效果你就坚持下去,所谓好的效果就是自己练习后身体好、吃饭香、睡觉好,身体上没有什么不适,你就可以继续练习下去,如果有不良的反应,你就停止练习,总结在那些方面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你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觉,这是最可靠的。往往有这样的人,迷信权威,但是自己按照权威人士的说法去做,却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你相信你自己好了。老师有名师,也有糊涂的老师,名师有时也不一定能从你的实际出发指点,只有你自己能知道你自己的事。这是有一个辩证的要求,既要有老师,又要靠自己体会,这样才能不会出偏差。
问:我练太极拳很久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练到什么地步了。请问如何判断是否上功夫?标准是什么?
  答:现在终于有太极拳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我与你讨论这个问题前,我想了解一下你的学拳经历。如果今后我们交流,我们会有更多的话题。目前学习太极拳的人很多,为了健身的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一些仰慕太极拳高功夫的人跟人学了太极拳,一年二年乃至八年十年不知道自己是否学到了功夫,或者说学到一点了,不知道达到什么水平,与人推推手,有时有一些效果,即胜利了,有时没有效果,即失败了,也不知道在那些地方胜利、哪些地方失败。就这样可迷迷糊糊的过去了若干日子。在我所接触的大量的太极拳爱好者中,都是这个样子。不知道你接触的是不是这样?其实,我过去也是这样学过来的。有少数人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思考,但是也迷惘而得不到要领。
  从一门艺术或一门学科来说,在学习上都是有进境,有层次的。人的学业,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等,是一级一级的上升的。学太极拳当然也一样,因为它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人体的综合性的艺术,不可能没有进步的层次。这是理性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进一步讨论太极拳的上功夫及标准的问题。但是,现在为什么普遍的学拳的人没有这种认识和进行这种认识指导下的学拳呢?原因是很多的。先不去说它。既然学拳有层次,那就有上不上功夫和上功夫的程度的把握了。

1、练拳上功夫的一些现象。
  这个问题事实也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上工夫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渐变的。不是说今天上功夫多少,可以称量得出来,明天上功夫多少能称量得出来。但是,他也不是不可知的。自己总是能从总总感觉中觉察得出来。这种感觉一是自己觉得身体比过去好了。如吃饭、睡觉、精神、肤色等比过去好了。二是自己觉得很有力量,这不是叫人在练拳时用力。浑身有一股用不完的力。三是通过练拳将下盘练得稳定,一般人推不动。这不是外家拳的站桩一类的稳。是太极拳练习产生出来的稳。四是手上有一定的棚(?电脑中没有这个字)劲,这种劲能抵御别人的按手。这不是硬顶。如果这些能在练习拳架中逐步地练出来了,那么,可以说,他在太极拳的练习上走上了正道,只是走上而已。他自己会对太极拳产生生更浓厚的兴趣,可能会继续练下去。

2、如何才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呢?
  要有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的传授。现在的太极拳老师很多,有的参加太极拳短期学习班学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二、三的月的人就教拳了,这种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最好要找到那种家传的太极拳老师,这种老师对自己门派的太极拳有真正意义的了解、认识和掌握。知道在那些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学生。但是这种老师并不轻易教人,他有很多条件。为什么杨式太极拳的始祖杨露禅要学拳18年就是这个原因。
  有老师了,自己要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一招一式要先学得规范。不能自己作主张。按照老师要求来练习,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现在一般的人都吃不了这个练拳的苦,所以上功夫是一件困难的事。认真体会某一种太极拳的要领,将这些要领贯彻到拳架的练习中去。这是一件练习太极拳的人终生要做的事情。自己要有体悟自己练拳效果的能力,这就是自己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3、如果是以提高技术为主的,那就得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推手,体会懂劲的功夫,能在推手竞技中取胜。
  这是太极拳练习上功夫的现象,也是上功夫的标准。已经过世的太极拳名师傅钟文老师曾对我说:“一个练习太极拳的人什么时间上功夫了,有时说不清,就像一个人学书法一样,写来写去往往分不情什么时候进步,只要按一定正宗的要求去练习,他是知道自己在进步。”我认为他说得对。既分得清,又分不清,这是学问的规律。

  

12
2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2)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