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在整个套路中每逢动作转换之时多以“开手”和“合手”作为联结的关键,全套97式(包括起式和收式),开合的动作有13处之多,计26式。比例之大居所有动作之冠,约占27%。为什么孙禄堂祖师在创编这套太极拳时要设计如此多的开合动作而不厌其烦地让学习者反复习练呢?其中道理,先师孙剑云先生曾提纲携领、画龙点睛地谈论过一些。如“太极即开合,开合即太极”,“太极无非就是阴阳,具体到拳中就是虚实开合”,“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开一合之谓拳”,“太极者,气也;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这一放一收,就是开合”等等。开合是太极拳特别是孙式太极拳中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重要问题。许多人练习太极拳多年不得其门径,很大程度上是对开合的理解不正确或重视不够所致。现将先师对开合问题的有关教诲及笔者体会综合整理阐述于下,以供诸同好。 一、开合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内涵 三、拳中的开合 第一步,直开直合,练明劲。这一步要练大开大合,练顺劲,开就是开,要尽可能地开,开得越大越好,开时的意念越远越好,劲儿要放出去,放足,力要抖出来,抖脆。太极拳要以柔克刚,尚柔不尚刚,但柔是练出来的功夫,是“百炼之钢化为绕指之柔”的柔,是由刚而柔,只有练到相当的程度,才能体会到柔劲。所以,第一步练明劲时,不是不要柔,而是还不可能柔。此时的意念,开就是开,合就是合,意、气、力相一致,用佛家的禅语说,就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杨澄甫先生就曾说过:“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只有真开真合、大开大合地练到火候,才能体会出什么叫开,什么叫合,要开的时候才能开得出,要合的时候才能合得拢。此时自己盘架子,动作转换处不能圆滑自如,时有间断,与人过手,有丢有顶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没关系,仍要耐心地体会开与合的滋味,化与打的感觉,化与打要分明,要敢收敢放,收得拢,放得出。 第二步,暗开暗合,练暗劲。有了前一步的顺劲基础,现在要练逆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内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看开似合,看合又开,一举一动之间,意、气、力之间都有自然的对称与平衡,全身有如气球在做着伸缩,而球是所有物体中对称最完美的,没有棱角,没有缺陷,所以也就没有薄弱处。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关键是意念,精神要超前,领先于肉体。俗语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就是此意。要想把人放出一丈,意念须在三丈、五丈甚至十丈开外。前人经验说“打拳要如有人,与人交手如无人”,指的就是这个暗劲。此时与明劲阶段对比,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果说练明劲时是阳刚的话,那么暗劲就是阴柔,精神内敛,劲不外露,劲力转换之间没有间断,圆满无亏。举手投足之间,全身的关节应似有无数的小皮筋在各个方向牵掣着,无论怎么动,都要克服阻力,克服的过程就是长劲力的过程。那么,这些小皮筋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意念,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念到了,身上才能有。也就是说,练逆劲也是要用意不用力,要用意念去找,而不是僵硬地较劲,较劲不但找不到内劲,会连原来的明劲也丢掉。只有放松了去找,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加强意念的训练。其实在明劲和暗劲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也不是说我今天把明劲练成了,明天才可开始练暗劲。实际上,在明劲的功夫不断增长的同时,身体本能地要平衡,否则就会失重。你向外开的越圆满,越顺畅,越脆快,你为暗劲打的基础也就越深越厚。这就是太极“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的道理。但是这样不等于只要练明劲就可以自然地有了暗劲,而只是有了一定的基础,或说是“准入许可证”,练了明劲就有了练暗劲的资格,但暗劲还得一点点地练。练到暗劲阶段,自己盘架子可以舒展圆活,转换处自然无间断,一气流行,绵绵不绝;与人交手,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身随意转,开合自如。—一手伸出去,则上下、左右、前后各方无不圆满,无有缺陷。以“懒扎衣”中的“挤”为例,前手伸出,既有向前上方的挑挫力,也有向前下方的碾压力,既有向前的顺力,也有向后缩力,既有肩向外的开力,也有肘腕向内裹的横力,还不算后手与全身的配合,如此一来,敌欲寻找破绽,谈何容易?此时可说达到了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中和”地步,所谓中和,不就是自然的平衡么?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