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 听劲在推手中可锻炼触觉的灵敏度。太极拳中的听劲,并非用耳听,乃是由手、腕、肘、臂及身体皮肤的磨搓而生出来的知觉。在与对方接手时,感觉出对方或刚或柔的力的出处和运动的方向,就可以化解对方的来势和乘机顺势向对方发着进击。听者不是完全以静待动,而是在动中沉着应付、随机进取之意。 为此,非先掌握沾黏劲将敌紧紧吸住不可。能沾黏,才能听:能听,才能懂敌劲之变化。犹如言语,若不用耳静听,即不能理解人意。练习听劲,首先要把自己身上的呆力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集中精神,以皮肤上的极灵敏感觉神经先听对方劲的来路方向 2,探是在沉着应付中,审知对方的虚实,可攻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击,宜守者,就蓄意待机。 3,顺 是不与对方的来势顶抗,在顺随之中存暗中袭取之意,也可以说是顺其势而取其法,随着对方来势的高低进退而顺势变化,让对方不能得逞。 顺由懂劲锻炼而来,故不懂劲便不能顺走。譬如人来 跟着走,手及全身应跟着对方的力走。不可主动走。即使对方用手直逼我身体的中心时,也不主动引偏对方,而用身体避过力点,待对方走到手臂伸直(不敢用力)时我再走。 虚实分明,脚、手、周身都要虚实分明。 要定。初期练习推手时,最好是采用定步推手,只许倒换步,不许走动,如此能在腰腿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时我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化对方的来势,因此腰腿功夫好,对提高化劲能力大有好处。 要近。凡找劲、听劲、化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和贴紧对方,有利于随化随发。 ⑦化劲之要诀:是在保持“身腰一条线”(即身腰中正,不前俯后仰)的基础上。当对方用力压迫时,便以腰为轴向左右转化,或转胯走立圆、使彼力落空。当对方之力作用于我身时,我何处受力便于何处化解。化要化得自然、合拍,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同时应随机变换重心,使彼无从捉摸。变换重心的方法,全在两腿的虚实变化,两腿的虚实变化全在于腰胯的转换,为此要求周身松静,灵活自如,此为化之要诀。 ⑧徒化不发,不能胜人。拳经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其中“己不动”是听劲功夫,当对方的劲力被摸清并走化成强驽之末、他想发起新的攻击而又没发的瞬间,我已立即动劲出击,这就形成“已先动”,并非被动挨打。发劲紧随着化,连化带发,快得像一个动作,不能有间隔,更不能舍近求远,哪里化就在哪里发,发劲必须用整体劲,出手同时进足,劲起于后足跟。经腰而至身,前腿一弓,手臂一长,配之呼气,其劲即出。“发劲如放箭”,用意须远,发劲走直线,意在把对方发向远处,以利快、狠、准地击中对方重心。己力加于对方,对方若丢,就跟进去,这叫“逢丢必打”:对方如用大力顶抗,则应放松,让对方受惯性的支配继续前进,随即顺彼力发劲,两者的合力将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从而把对方发得更快、更远。 推手双方都在凭触觉去感知对方劲力的大小与方向加以走化。随即发劲出击。谁听劲准确、化劲完美、发劲得势,谁就能把对方击出圈外。化与发是太极推手的技击核心,乃是双方比技斗智斗力的较量,其内容博大精深,非长期刻苦研练揣摩断难有得,但一旦领悟其理,豁然贯通,就能愈练愈精趋于神化之境。 5,擎是用“串劲”,即用劲接入对方并破坏其身法,使对方劲路封闭不能活变而受制,即所谓“擎起彼身借彼力”。 6,引 是不与对方顶抗,顺对方来势把对方的劲引开,同时微微送劲,牵动对方重心,使其丧失平衡而受制。所以说。以意寻劲,随彼之动而动,对来势用逆来顺受之法引入壳中,然后从而制之。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虚实应付毫厘不爽,忽隐忽现,变化莫测,是谓引劲。 对方不动。要引诱他动,或对方即动而引其入于自己所理想的路线,使其重心不稳、落于空处。谱云:“能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引化的诀窍,在于我的内劲不令人知,在以意为先的前提下沾黏从人,两手臂旋转更须轻灵松软,圆活下沉,动静无偏,不丢不顶,顺彼来势,灵活运用,先引后进。半引半进。即引即进,乘势借力,以利于我之还击。如能这样,自能灵活无滞,使其不易察觉我之动向,而逐步求及引进落空的技巧。 有一些人只知化劲、拿劲、发劲而不知引劲,其实引劲是处于化、拿之间。引劲比化劲难,因为对方的来势没有一定,不可能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又必须设法把他诱出背势中之焦点,同时引诱的方法又必须在将对方的攻势化到将尽未尽之时,这样才能引其入彀。如对方艺浅,则不成问题,若是功夫较高者,又须用假引之法,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横、引左打右、声东击西,或故意发一虚拳假引,使对方神散气浮重心不稳,待其惊惶之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拿而后发,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此种引劲之法,非经专心研究不能成功。引进不仅是用手引,而且还可以用身法、步法、腰法等等,引之愈长,则发之愈促愈便利,但始终不能离开沾黏二字。 7,拿就是拿住对方的劲路,使其丧失反抗的能力,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拿即是管,管即是拿,拿不住即管不住,管得住即拿得起。在管拿之间的时候才是拿的最好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把对方的活关节管死、管严、拿死才省劲。拿劲之妙在于堵,劲道被拿,对方便毫无反抗余地。拿所以能如此巧妙,靠的是黏劲,即高度灵敏的触觉。高手之所以高,就在于听劲灵敏、引劲巧妙,不论对方想如何化解总能破坏他的美梦,从而迫使他处于化不了、走不脱的绝路,再顺势陡然击之。 拿劲比引劲、化劲还要难学,因为不能拿即不能发,拿不起来也放不出去。发之不中,皆因引之不妙、化之不好、拿之不准。欲拿便要拿实,不实则不发,发也无效。拿实为发之先锋,拿至敌发呆而己之意到劲到之时,即发其焦点,未有不中的。在用拿法时,必须注意动作要轻灵,重则易为人发觉而变化脱去,此劲之难学也即在此。将拿到而未拿到之时,要注意不露形象,若拿到后则不能使敌逃脱,所以运用“拿”时,要在人不知不觉之间,而且拿人必须拿人之活关节,如指、腕、肘、肩、腰、胯、膝等处。否则易被化脱。拿人之时,好像用秤衡物,体重者秤砣往外移,体轻者向内移,务要使高低轻重相等,不要失去平衡。对于自己的重心,尤须注意保持平衡,务使尾闾中正、顶悬步稳。所谓“拿人不过膝,过膝即不拿”,就是说如离人远则自己非进步不可,否则会影响重心不稳定。功深者一搭手无论何处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由己随我所欲,俗语说的“入榫”,就是这个意思。拿劲又分有形、无形两种。有形者拿的圆圈愈小其功愈深,反之圆圈愈大其功愈浅。无形者在两人之皮肤相黏各施引拿时,艺浅者所运用之圆圈常被艺高者遮蔽,因为这是一种重意不重形的功夫,须下苦功锻炼才会成功。 太极拳的擒拿法是以膜、脉、筋、穴四者为目的物,运用节、拿、抓、闭的手法,由揉摩推量觅得其点,不局限于反筋背骨,并发展为以擒拿对方的劲道、乘势借力为主,使对方不得活变。这是在太极拳推手实践中发展创造出的擒拿技巧。腕掌指骨之间有“抓、拿、捋、缠、锁、拧、扣、撇”之功。骨节被拿,易为折断;脉络被拿,气血难行;筋肌被拿,身无主宰;穴道被拿,神气不合,血不周流,极易造成极大的伤害。身上有“提、拦、贴、空、挤、撞、抖、崩”之能,以及“沾、黏、欺、逼”之诀,捏住了对方劲路、牵动了对方重心、摇动了对方根力的时候,对方则毫无反抗化解余地。我随其进或退的方向发劲,将身势一沉,顺势一掷,对方就飞出去了,不仅被发得远,我更觉得干脆痛快。这是因为听准了劲,引进了抗,拿好了点,借到了力,掌握了火候,才觉得毫不费力,打得轻松自在。 8,发是根据各种我顺人背的时机采用与之相应的发劲形式把对方发出去。 在推手中身要欺人,步要过人,闪开正中定横中,黏着相融,挨在何处何处动。而心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身灵步活发劲之妙在于随。要想打得妙。必须借力打,跟随其进或退的方向打,力应击实,击点要准,打上要狠,方法要多,变化要快,发时紧,放后松。切记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其擎起而加之以扭挫之力,则其根自断,我可随意抛掷发放。 太极拳的发劲艺术,其特点在于听化引拿,沾黏不离,随化随发。听敌之劲准确,化敌之劲恰到好处,引敌之劲使其不得活便,拿住敌劲之焦点使其失去重心身不由己,也就是在取得“我顺人背”的机势之际,我即运用折叠之术、转换之法、让中不让之妙用,发劲使敌立仆。高手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威力惊人,以实破虚,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由弧形的化劲而求得笔直的前发,对准目标,又稳又准,犹如放箭时箭头射入金钱眼内一样,乘势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出去,关键在于全身内劲的完整协调。化发同时进行,这是太极拳最为突出的优点之一。 太极拳的发劲有截劲、长、沉劲、钻劲、寸劲、分劲、冷劲、断劲、抖跳劲等。其中截劲较长劲为猛,钻劲较沉劲为厉,分劲较寸劲为狠,冷劲引人发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断劲是在引得势后内劲稍微缓随即以全身蓄劲直发于人身。抖跳劲是当自己被对方黏住时即用腰腿劲抖拍于敌身,则敌双脚腾起,应之而拍地上,好像拍球一样,特别奇怪的是先拍若干下,复用长劲发出,敌被发出后仍能腾跳若干起,故此劲甚为奥妙。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