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先生创立的意拳(后又名大成拳),修炼方式简捷、搏击效果突出。养生内涵丰富,其武学哲理深邃,涉及到了拳学理论体系中的各个方面,本文仅从该拳“松紧”变化中的一个视角。来表述对意拳(大成拳)拳学要义的理解。 中国武术各门派在内功修炼中,皆以“松紧”为首要问题。然而意拳(大成拳)的“松紧”与其它拳种的“松紧”有着认识上的区别。在意拳(大成拳)的训练中,“松”不等于懈,“紧”不等于僵。意拳(大成拳)真正的“松”即是真正的“紧”,真正的“紧”亦即是真正的“松”。“松”和“紧”原本是不可分的,其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这也是意拳(大成拳)与其他拳种的一大区别。从技击的角度来讲。身体的 初习武术的人在训练中常会出现形懈意懈、形懈意滞的现象。许多人以为这就是“松”。还有人在训练中会出现形僵意懈、形僵意滞的现象,许多人还以为这就是“紧”。有的人盲目认为“松”就是不使劲儿,致使身体形成了懈的状态:还有人认为“紧”就是使劲儿。致使身体形成了僵滞的状态。其实“松”与“紧”若借用王芗斋先生的话说应是:“不使力而力自在”,它是一种“得力”状态。因为在意拳(大成拳)的训练过程中。拳术力量的产生若要使劲儿,非但不会产生力量。反而还会造成筋肉的僵死与气血的凝滞,故使劲儿并不是“紧”。意拳(大成拳)的这种“不使力而力自在”的“自在”之力,全赖于“假借”。“假借”可谓意念的一种“紧”的体现。本人的授业恩师王玉芳大师常引用其父王芗斋先生的话说:“假借无穷意。得来无穷力”。这种“假借”意念的“紧”是否真实,是意拳(大成拳)修炼的关键。 张树新在做松紧钩锉试力 由于在意拳(大成拳)的训练中不使劲儿不一定是“松”。使劲儿更不是“松”,故需要给“松”界定一个范围。意拳(大成拳)的“松”从某种角度来讲,暂且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空灵的状态。它是神意与形体的协调与通透。是触觉活力的灵动、机敏与自然,是人体内部与内部,和人体内部与外界,从精神到肉体的阴与阳、刚与柔、方与圆、虚与实、均与和、动与静、开与合、踩与提、流通与回旋、传导与定中、主动与被动、变化与集中、集中与发散、发散与接受:及灵与心、心与神、神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力与非力、内神与外神、内意与外意、有意与无意、有心与无心等一系列争力问题的矛盾与统一、完整与圆融。“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甚至包括了意拳(大威拳)全部的训练过程。同时“松”与“紧”又是互生、共存而不可分而论之的,因此,人们所俗称的“不使劲儿”只是训练中的一种表象。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 曾有:“恭、慎、意、切、和”之说。此五字既代表了五种状态。又代表了五 种训练法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这里“切”字重在真实。从“松紧”的角度来讲:“恭、慎、意、切、和”说的即是“松”,同时亦是“紧”。 清末大思想家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既是文人的境界,也是武者的境界。王芗斋先生就曾在《论桩功之境界》中谈到了持桩的这三种境界。如“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此即为心理上的“望尽天涯路”;“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此即为心理上的“不悔”;“回过头来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屣,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此即为心理上的“回首”。 借用王国维先生和王芗斋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在意拳(大成拳)的训练体系中,“松紧”的训练也可分几种境界。首先,意拳(大成拳)可分为“顿悟”与“渐悟”两大体系。“顿悟”的训练体系本文在此暂且不谈。“渐悟”的训练体系大体可分为五种境界:
[page]
一、“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该层次说明意拳(大成拳)在修炼的意识上要“松”、“紧”不可为过。更要去 除掉懈和僵的内容,故这是意拳(大成拳)的第一种境界; 二、“似松非松、似紧非紧”。这是一种摸劲状态,是探询劲力松紧变化的一种训练方式。该层次说明身体中已没有了懈和僵的毛病。已 三、“松中有紧、紧中有松”。这是一种深层的摸劲状态。“松”中孕育并含着“紧”的内容,“紧”中孕育并含着“松”的内容。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在这个阶段,意拳(大成拳)具有了真实而有效的威力,这是意拳(大成拳)的第三种境界; 四、“松之非松、紧之非紧”。这是一种已说不清是“松”还是“紧”的模糊状态。该层次说明身体中已进入到难分“松紧”的潜意识的自然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已接近化境,是意拳(大成拳)的第四种境界; 五、“松即是紧、紧即是松”。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境界,正如佛家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种“色”、“空”不二的境界。意拳(大成拳)只有修炼到“松即是紧、紧即是松”的这种“绝对”的境界时,才真正符合了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讲。“松”的定义应为:“松即是紧”。而“紧”的定义则为:“紧即是松”。这是意拳(大成拳)的第五种境界。 从对拳学认识的角度来讲。意拳(大成拳)与别派拳种是有区别的,即意拳(大成拳)研究的是“松即是紧、紧即是松”、“虚即是实、实即 综上所述,仅从意拳(大成拳)的“松紧”之学,虽只是管中窥豹。亦已看出王芗斋先生所创立的意拳(大成拳),无论从思维方式。还是从 (作者简介:清华大学副教授。自1996年起在王玉芳大师处习拳。2002年被王玉芳大师收为义子及入室弟子。)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