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阴阳――《列子》学习笔记之一
黄晓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必然会涉及到“元气说”和“阴阳说”,而要理解这两种学说,理解“气”和“阴阳”这两组词语的涵义就成为了关键。
“气”字在古书上有三种写法,分别是“气”、“炁”、“氣”,互为异体字,现在内地都简化为“气”了。那么这三种写法的字在古代造字方法上和涵义上是不是一致呢?①“气” 象形字,作名词。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本义是云气。《说文解字》也云:“气,云气也。”段玉裁注:“氣”的古金字。自义“氣”为云气字,乃又作“餼”为禀气字矣。《集韵·未韵》:“气,或作氣、炁。”可见“气”本义是指云气。“气”又是“氣”的古字。可见“气”、“氣”、“炁”是共存的异体字和古体字;②“炁”是会意字,炁上面是一个“无”字,下面四点水代表“火”,后天各种浮躁性情不良情绪等皆为火,无火则为炁。是“气”、“氣”的古异体字。现在基本上不用了。但是在有些道教、气功的书中有的在还用,如穴位名炁(气)海等。有的还有在“先天曰炁,在後天即氣,簡體為‘气’”的说法。但是现代汉语里这些意思“气”都能代表;③“氣”是会意字,《说文解字》:“氣,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餼,氣或从食。”可见“氣”本是“餼”的初文。在后来的很多年月里,“氣”字包容了古字“气”、“炁”的涵义,取代了它们。只是后来内地文字又简化为“气”字了。
.“气(氣)”字在基本统一为“氣”字后,也就是现在内地简化的“气”字在古书中的大致涵义和用法:⑴气体、云气。如《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等;引申为气体的总称,空气。如《礼记·祭义》注:“气谓嘘吸出入者。”;还引申指节气、节候;气味,呼吸;景象,气氛等等。⑵指社会风气和习俗;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如《易经—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气运等。⑶中国古代哲学概念。a.朴素唯物主义者用来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如《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b.主观唯心主义者用来指主观精神。如《孟子-公孙丑下》:“我善养吾浩然正气。”c.宋代及以后的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气”是一种在“理”(即精神)之后的物质。宋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其气,然后有形。”⑷指人的元气,生命力。如《墨子-辞过》:“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⑸指人的精神状态,情绪。《庄子-庚桑楚》:“欲静则气平。”《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另外,气还有指气焰,权势的涵义。如《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厉其气。”⑹作中医的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作效力、作用讲,如气业(功业);气还可作动词,通“乞”,向人乞讨。《礼记·乐记》:“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3.在《列子》中“气”字的主要涵义和用法。书中“气”的涵义和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朴素唯物主义者用来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如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是你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者,故曰浑沦。”“天地强阳,气也。”“天积耳,亡处亡气。”“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土气和,亡札厉。”“其土气常燠, 日月余光之照。”等。
⑵指人的元气,生命力。如《天瑞第一》:“其在婴孩,气 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黄帝第二》:“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等。
⑶另外也有指云气、气体的。如:“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
《列子》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存在的有形的物质是由存在的无形的物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形成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过程,分别对应没有出现气;气开始形成元气;气的形状开始形成;气的本性开始形成。气的元气、形状和本性形成后没有分离的状态称为浑沦。又称为易。易进行变化,混沌的气清轻的气上升成为天,浊重的气下降成为地,在阴阳两气交会的和气中冲和而产生了人。天地之间包含精气,万物得以变化生产。这就是列子运用“气”和“阴阳”来解释天地的产生。列子所说的“气”是一种存在的没有形状的隐微的“物质”。列子认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微的“物质”就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列子所说的“阴阳”就是“气”从混沌到分离的消长的状态,即阴气和阳气的变化。列子认为隐微中的“物质”也在变化。列子的学说是客观的,也是唯物的,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的总结,现在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汉字中,阴阳二字起先只是两个分别使用着的象形文(也是形声字)。“阴(陰)”从阜(fù),从侌,侌(yīn)亦声。阜,土山,从阜多与地形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本义是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陽)”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阳光普照山冈,很明亮。本义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阴阳”二字则首见于商代《商周金文录遗·{已其}<括号内为上下结构>伯子盨铭》记载:“{已其}<括号内为上下结构>伯子{宀妊}<括号内为上下结构>父,作为征盨。其阴其阳,以征以行。”《诗·大雅·公刘》也记载:“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说文通训定声》也记载:“阴者见云不见日,易者云开而见日。”由于“阴”和“阳”是指阳光有无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自然景象,这种观念以后进而引伸发展,泛指自然界及社会中两种基本的、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事物属性,“阳”代表天、日、昼、暑、刚、健、尊、男、牡,“阴”代表地、月、夜、寒、柔、弱、卑、女、牝。两种相反的事物属性,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在运动中发生消长变化,这显然已进入了哲学范畴。
《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小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认为是“阴”、“阳”失常所造成的灾变。这是最早的具有哲学意味的“阴阳”观念的记载。殷周时期的巫书《周易》,对于“阴阳”观念所延伸而形成的哲学思想有圈套的发展,以“一”为阳的符号,以“—”为阴的符合,亦称“爻”;用三个爻组成另一种符号,共可得八个,便是“八卦”,亦称“经卦”;再用两个经卦重成另一种符号,共可得六十上个,便是六十四卦,亦称“别卦”。任何一个经卦或别卦,都体现着矛盾对立与运动变化的特征,也都是阴阳动变所派生。《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的矛盾运动决定着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顺则“泰”,不顺则“否”。《泰卦· 传》:“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卦· 传》:“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贲卦· 传》:“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阴阳有常有恒,失常则将导致灾变,这是当时判断一切吉凶的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的老子对“阴阳”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训气以为和。”即道生元气,元气分阴阳,阴阳动变而生中和,是万物产生的本原。因而“阴阳”是万物内在和外在所普遍具有的属性,这深入到了事物的内核,“阴阳”的概念便更广泛、深入和抽象了,也就是说概括性更高了,哲理性更强了。战国时期的《易传》,把“阴阳”哲理加以系统的发挥和阐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为神”出发,阐述万物的运动、变化与产生。以“阴阳”概念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认为“阴阳”是万物具有的矛盾对立的最根本属性,事物之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矛盾的交替与转化,即阴阳相继、相推、相感的结果,“道”就是阴阳动变的过程。因而阴阳矛盾对立的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和最高原则。很显然,这样的阴阳学说蕴涵有丰富的朴素唯物思想与辩证思想。但是,由于《周易》本是一部筮书,作为注解性的《易传》,自然仍保存较为浓厚的古代宗教意识,首先是肯定上帝鬼神的存在,“圣人亨(烹)以享上帝”(《鼎卦· 传》),再肯定上帝主宰宇宙的一切,“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卦· 传》),“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自天祜之,吉无不利”(《系辞》下)。春秋战国时,阴阳家为九流之一,战国时以阴阳家名者有邹衍、邹奭。《汉书·艺文志》第十著录阴阳家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斑固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楚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又著录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班固曰:“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而为助者也。”
刘向《别录》云:“方士传言,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保。驺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五谷生,今名黍谷。”《汉书·刘向传》中谓邹衍曾著《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刘向父刘德曾治淮南犹得书,故曾读诵此书。先秦方士有术而无理论,有则当自邹衍起。他将阴阳说与五行说结合而著《五德终始》之论,并运用这种理论造构了方仙道的宇宙构成论、历史观、形解销化之术及依于鬼神之事的理论。先秦的方仙道乃是道教的前身,故而道教从其思想根源来讲,早已与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联。
汉武帝时,儒家的董仲舒,以“天命论”为核心,收取邹衍神秘主义的阴阳五行说改造儒学,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的神学体系。
从以上对“阴阳”这个词组的梳理,我们知道阴阳最先是天文现象,尔后推广到与天文现象相关的地理现象,即地势的向阳和背阴。再从从具体的象升格为天地之气。如《国语-周语下》说到过夏禹时“天无伏阴,地无散阳”,可能有一点启示作用;《管子.形势解》也有“春者,阳气始上,秋者,阴气始下”的说法,亦足帮助作答。而最为明确的答案,应该数《庄子·田子方》中老聃谈“物之初”的一段话:“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阴、阳分别从天、地出发,然后碰到一起,生成万物。但是我们发现这个阴天阳地、阴上阳下的古老说法,同后来的观念正好颠倒。其转换的情况,在古籍仲也能找到痕迹,但是限于篇幅不再列举了。《庄子·则阳》:“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可见,阴阳不是具体的气,而是一般的气;不是普通的气,而是“伟大”的气。这里所指的阴阳之气是抽象化的气了,成为形而上的“气”。后来气与阴阳又融入了儒家的义理,也产生了解释宇宙变化的“阴阳图”等,这些都当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当然随着阴阳这个词组的运用的频繁,不但在形而上上发展,在形而下也延伸出许多含义,也分别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
明白了上面讲的“阴阳”和“气”,《列子》这里的“阴阳”和“气”的涵义和关系也就会不难了解了。列子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存在的有形的物质是由存在的无形的物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形成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过程,分别对应没有出现气;气开始形成元气;气的形状开始形成;气的本性开始形成。气的元气、形状和本性形成后没有分离的状态称为浑沦。又称为易。易进行变化,混沌的气清轻的气上升成为天,浊重的气下降成为地,在阴阳两气交会的和气中冲和而产生了人。天地之间包含精气,万物得以变化生产。这就是列子运用“气”和“阴阳”来解释天地的产生。列子所说的“气”是一种存在的没有形状的隐微的“物质”。列子认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微的“物质”就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列子所说的“阴阳”就是“气”从混沌到分离的消长的状态,即阴气和阳气的变化。列子认为隐微中的“物质”也在变化。列子的学说是客观的,也是唯物的,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的总结,现在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伯峻 《列子集释》 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许慎撰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3.主编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年六月。 4.《道教与诸子百家》,李养正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3年。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