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太极拳作为实战技击的武术拳种已经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了,然而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优秀拳种,仍然受到许多武术爱好者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他们刻苦修炼希望能保留住传统太极拳的武术精髓。乾坤太极球的发明,也是这种探索与追求的继续,希望它能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散手技击是各门武术的最终表现形式。太极拳从套路入门到散手之间的过渡训练形式是推手。太极拳由拳架至练出意气形俱合的内家拳,是太极功夫的修炼过程。那么乾坤太极球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乾坤太极球是太极推手与太极内功修炼的辅助器械,是入门前后至中层功夫的重要练功器械。 太极拳功夫从横的方面来看可分为两类:一为知己功夫,二为知彼功夫。知己的功夫各门派武术都有专修,如:金钟罩、铁布衫、硃砂掌、一指禅、少林七十二艺、武当三十六功等,练知己功夫的器械有木桩、沙袋、石锁等;知彼的功夫多数从对练或实战中获取,而太极拳则从推手中寻求,这样的环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会很多,可练知彼功夫的器械更是鲜见于世,所以在这方面成手寥寥。而乾坤太极球可以作为知彼功夫的训练器械,这在武术器械中是其独特之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己锻炼的时间远远多于找人陪练的时间,所以乾坤太极球对于那些希望提高知彼功夫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练功器械。 从纵的方面来说,太极功夫中“沾连粘随”是“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的基础和前提,能沾连粘随则需将听劲练至懂劲,如不能将太极功夫练至懂劲,则一切招法皆为形式与力量的表现。与真正的内家拳法相去甚远。什么是听劲?如何练习听劲?自我修炼中如何从听劲练至懂劲?在这个问题上,乾坤太极球可以成为练功者最好的练功伴侣。乾坤太极球的独特功能,可以使学习太极拳推手的人找到自我修炼提高功夫的门径,缩短这一阶段的学习时间,迅速提高推手水平。 从古至今流传于太极拳界的太极球有实球与虚球两种形式:其功法修炼方式主要是实中求虚和虚中求实,而乾坤太极球是介于这两种球之间能虚实变化的太极球。乾坤太极球解决了实球与虚球不能变化的特点,此球内有乾坤阴阳之分,当此球被引动时,球内又有阴阳互易之太极变化,其内动波及球壁,球体随惯性产生节律运动与随机运动,球不同的运动频率是对人体的极好的外力刺激信息,是人们练习听劲、化劲、协调性、借力发力等太极拳基础功夫的练功器械。 (一)听劲训练 听劲是感知对手来力的大小、方向、长短、变化及频率的能力。在平时的推手训练中,靠同伴或师傅的喂劲来学习和体验,由于自己和对手都有一个水平高低不等的差距问题,加之多数人都忙于工作和学习,练功时间有限或对手时间有限,这个练习过程是很长的,学太极拳几十年不能懂劲的人不在少数。利用乾坤太极球的波动惯性及频率变化,可以很好的自我练习听劲。现介绍练法:练听劲时双手抱球置于中丹田部位(可以置球于身体任何能满足训练要求的部位,这里仅选中丹田示范讲述),两足分前后自然站立,前虚后实或前实后虚均可。周身放松、入静,待球、人均入静后随意使球内动,球一旦动起,即刻放松全身,以接触点准确感觉球的波动频率,分肩、胸、腰腹、膝、踝、足底,分别感应球的运动频率。由上至下如此反复体验,直到人体各个感应与球的律动能够融为一体,可告功成。(主体与客体律动相合有层次上的区别,这有待于练家自身的体悟。)这里补充说明一些问题。听劲虽然是接触点的感知问题,但自身的感应训练却是整体的。即触点不论是在手、在臂、在身,感知反应应该是整体一致的。上肢触点力的大小、方向、长短、频率变化均应在腰胯膝脚感知到。用乾坤太极球训练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将球置于丹田或中丹田、中下盘是比较容易感知到的;如将球置于手臂之间,则应将肩放松,肩与胯合,这样可以将上肢的力传递至腰胯和下肢。变化球的波动频率和惯力大小,调整自己周身的适应感,并能将各种变化的触点力传递至腰胯膝脚,是通过听劲训练自身的应变能力,坚持训练可迅速提升听劲的功夫。 (二)协调性训练 如果说,听劲是沾连粘随的基础,那么协调性就是沾连粘随的内涵。“同步”、“谐振”、都是协调一致的作用结果。显然,沾连粘随就是协调一致的运动形式。遇上外力立刻产生抵抗的反应,是识神产生后的人的本能。婴儿之所以让人摸上去感觉柔软,就是他还未有识神,还未建立抵抗力的应激反应程序,显然,协调性的训练是使人固有的对外力的抵抗应激反应消失,重新建立与外力作用的同步性。与外力的方向、波长、频率、协调一致。协调性的具体训练方法在“指南”里已有讲解。这里作些补充。传统武术将人体分为上盘、中盘、下盘,三个部分来论述不同的功法招式,协调性同样可以这样来认识。分为上盘、上中盘、和整体协调三种基础训练。上盘协调变化幅度较小,是一种局部调整式的协调运动,上中盘协调就要求腰胯以上部分均需与外力协调,在这一环节中肩以及肩胸区域均需松开,不可紧张用力,如果腰胯能听到劲则这一关就容易过了。整体协调难度教大,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协调性如果练成,功夫就可以登堂入室。乾坤太极球的波动惯性,对自我修炼协调性是极为有利的。练功者可以对一种波动惯力进行反复的体验感受,而与人对练很难做到反复体验感受,可是消除旧的应激抵抗反应,建立新的协调同步反应,恰恰需要长时间的反复体验才能获得。乾坤太极球在这一训练环节中是不可或缺的练功器械。 (三)化劲训练 不与对手来力顶抗,而是顺对手的来力走化泻尽,我们称之为化劲。引进落空或借力发放是化劲在推手技击中的表现形式。化劲功夫高妙者搭手时能使人如摸一硕大无际的大球,找不着任何实点,稍加力量即有跌扑之虞,搭手之后不敢进不能退,可见化劲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基础功夫之一。化劲的前提是要练好听劲,能听准来劲,在受力点及点后各关节均协调一致地转动变化,受力点变为切点,使来力沿我旋转之球的切线方向滑出。来力有大小之别,旋转亦有疾缓之应。那么怎样利用乾坤太极球来练习化劲呢?乾坤太极球是很好的外力劲源,将球置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可以训练不同部位触点对外力的化劲。化劲练法:在听劲熟练的基础上,将球律动之力迅速体悟传递,松腰化、松胯化、松膝化、松踝化以至将力走化到涌泉之下。整体走化的要领为,贴紧接触点,人体整体放松,接触点准确感受球的律动,点动下行所有关节,迅速放松,使球的内动迅速停止,球体静止的越快,化劲的功力就越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化劲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棚劲的应用,受力点不能变形,受力点要有棚之意但不用力,走化中旋转之球有小、中、大之别,小球走化在上肢,中球走化在腰胯,大球走化在下肢。变化乾坤太极球的惯力频率,自身要做相应之走化变化,其中三味需要练家细心体会,在练好化劲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练习借力发力的功夫。 (四)借力发力训练 借力发力是太极拳独具特色的,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功夫。要借力就是不要顶抗,遇对手来力要化在其中,发力在借力之后也是强调发力过程没有顶抗的因素,而是要顺其力,借其势加上我方发力的因素,以期取得更加意外的技击效果。能借力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听劲,协调性以及化劲的功夫。借力发力的具体练法(略),这里只强调发力时要自然顺逐,在意念方面不要太强,太强会出拙力;下意识的感觉占99%,有意识的成分只占1%,这1%就是在得机得势之时的爆炸之意。乾坤太极球波动惯力恰恰是训练借力发力的最理想的练功器械。将乾坤太极球置于肢体的不同部位,可以强化训练该触点的借力发力感觉。 (五)单人推手训练 作为推手辅助训练的器械,乾坤太极球单人推手功法是太极拳推手爱好者顺利进步重要功法。1、小臂顺缠控球。弓步(左右均可),以两小臂控球于壁顺时针转动,两臂有虚实之分,棚劲使球不至掉落而两臂缠绕控球自然转动为适度。初练时犯肩臂用力棚住球之病,至使肩臂酸痛,这与初学推手多用肩臂之力同病,且球不能自然旋转,臂不能自然缠绕。练一段时间后渐可将腰裆劲上传至两臂,这一阶段最好由教练指导训练。2、小臂逆缠控球。同上,仅球逆时针旋转而已。3、大捋缠丝控球(其形类似陈氏拳大捋之形式)。初以右弓步站立,以右手掌背及腕部控球于壁,然后渐渐以右小臂至大臂缠绕控球顺时针旋转,当球运动至近肩部时以左手接球,换左弓步同上作逆向缠绕控球运动,球的运动轨迹为卧8字型,如此往复,渐以腰裆劲以至足底劲能上传至手臂为合法度。以上运动当手法、身法出现凹凸、断劲、推挤、抽扯之形则球会出现掉落、滞涩、滑移之现象,长期训练可以避免此类身法手法之病,在初学至入门阶段这种单人推手训练较之双人推手训练更容易使动作规范定型。由于乾坤太极球在运动中有随机惯性波动,故在以上推手功法中有听劲问题,这一问题最好由教练指导训练。单人推手训练是从另一侧面充实了太极拳推手的训练手段,对推手有更高追求或缺少推手伙伴的人是一种很好的练功方法。 [page] (六)腰胯开合功训练 腰跨开合功实际上是太极拳练习腰跨的基础功法,俗话说“八卦步,太极腰。”就是说太极拳的腰跨是有与众不同之处。要练好腰跨开合功,一般取左右偏马步,通过换跨转腰同时变换重心,利用乾坤太极球来练习,主要取球的动中之静,开中之合。在换跨转腰时抱球做“神龙戏珠”式,此时保持球内平静,(通过整体的化劲化掉球内的波动)以求得运动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把这种整体感带到拳架中去,在行拳中就容易找到周身一家协调动作的感觉。 (七)抱球行拳 抱球行拳取任何太极拳套路中之一组动作,抱球行之,其要领为外动内静,平静柔缓,徐徐行之,人体与球相合不能散乱,此功法可使初练太极拳者改正身、手、步不谐调之病,而身、手、步不合之病为太极拳爱好者之通病。更深入的训练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内外相合的功夫。 (八)浑圆动功 乾坤太极球百浑圆动功是从太极棒浑圆动功演化而来。此功注重周身一家,运球缓慢,周身做缠绕旋转运动,在浑圆运动中体会静中相合之意。这种极缓慢地缠绕旋转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太极拳的综合内功水平。 说明:利用乾坤太极球修炼太极拳基本功,是因为乾坤太极球有动静虚实的太极特征,符合太极哲理的练功方法会让练功者快速入门,有球训练是手段,是为掌握太极拳内家功夫这一目的而选择的有效手段。在乾坤太极球的功法中对太极拳的诸多要求都应贯穿始终。 乾坤太极球的养生原理 发明人:翟大闽在中办老干局的讲座(讲稿) 一.太极拳运动的养生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动静相兼、虚实相变、动中有静、静极生动。这种充满动静、虚实、阴阳变化的拳术,经历数百年的演化,却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养生保健效果,这主要是得益于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太极拳运动是有氧运动,太极拳运动是具有意识体操性质的人体自我微按摩运动,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 人体复杂而又奇妙,人体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微细血管,这些微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它们均小于人体头发丝二十分之一,而全身微血管的总截面积是主动脉截面积(4平方厘米)的700倍。微血管系统因自律运动及供能代谢功能又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它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这些微细血管因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的不用而分别被称为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毛细血管。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由于线路漫长,心脏的收缩力太小,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中,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因为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样为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成为了人的“第二心脏”。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因为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和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这样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 微循环如此重要,所以当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当心肌微循环出现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博、心律不稳、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微循环出现障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出现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微循环出现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充满矛盾和变化的运动,是一种从阴到阳再从阳到阴的逐渐变化的有氧运动,不是激烈突变或聚然改变的无氧运动。这种从阴到阳再从阳到阴的逐渐变化、加之意识的导引作用,使太极拳运动形成了具有意识体操性质的人体自我微按摩过程,这种微按摩对人体的末梢神经有直接的良性刺激作用,从而对人体的微循环系统形成良性的按摩刺激,修复微血管的障碍,改善并加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加强微血管的血流,从而进一步改善了人体的供能及代谢水平。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会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我们知道:微血管的工作方式为间歇式,如手掌表面,平时每平方厘米约15%的微血管参与循环代谢工作,85%则处于休眠状态,有研究表明,在气功状态下最高可达100%的微血管同时参与工作。试想:当你通过合理的运动唤醒部分休眠中的微血管参与循环,人体的含氧水平、二氧化碳等的代谢水平、都会成倍地提高,在这同时又直接减轻了心脏的工作负担,负担轻了心脏的工作频率就可以减少了。这就是从事多年太极拳运动的人心跳较正常人慢,身体比普通人健康的缘故。太极拳训练有素的人,平静时心跳一分钟仅50多次,普通人平静时心跳一分钟一般为70至80次,而心跳快慢与寿命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跳频次是动物长寿的指标之一。生理学家研究指出,心跳8亿次为动物的生命极限。一只老鼠,每分钟心跳900次,两年就死亡,因它的心脏已完成了8亿次跳动。小燕子每天衔泥做巢,觅食哺雏,往返飞翔,运动量很大,每分钟心跳达1200次,仅一年多就已完成8亿次的心跳寿命,成为生命的“匆匆过客”。大象每分钟心跳频率为30次,能活50年,50年的心跳亦完成极限数字——8亿次。长寿的乌龟,心率不足10次,其寿命可达百年以上,心跳同样约达8亿次。总之动物的心跳越快,它的寿命就越短;反之则寿命就越长。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系第一内科的林博史讲师目前正致力于研究“心跳与长寿之间是否有着直接的联系”的课题。心跳慢的人是否比其他人寿命长些?科学实验证明“类似寿命短暂的老鼠这样的小动物,心脏的跳动特别快,而作为动物界长寿者的马和象,它们的心跳则更慢得多了。”时间生物学的这一公式,揭示了体重、心跳数与寿命之间的反比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也存在类似现象。吃得多,活动量大,心率快的人,一般不会长寿。美国波士顿流行病学家弗雷明.哈姆博士曾对5000余人连续40年作了跟踪观察,发现安静状态时心率超过80次/分的人与低于70次/分的人相比,死亡率高2.6倍。因此,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身体,增大心脏的耐受力,控制心跳数,也许将成为人们延长寿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结,太极拳运动是一种从阴到阳再从阳到阴的逐渐变化的意识体操运动,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并加强微循环系统,减轻心脏的工作负担,是人们延年益寿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二.乾坤太极球养生功法与太极拳养生运动有相同的养生效果 “乾坤太极球”是一种集动静、虚实、阴阳于一体的矛盾运动器械,乾坤太极球的这一特性使得乾坤太极球养生功具有太极拳运动的一切特性,而且由于器械的矛盾性与导引动作的矛盾性重合,构成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四象特征。由于“乾坤太极球”养生功运动特殊的矛盾特性,使得这种功法对人体的微循环的刺激更深刻、养生疗效也就更为显著。“乾坤太极球”的运动特点之一是动中求静,无论何势只要有运动则球必须是外动内静、越静越好,动静的矛盾越突出对人体的末梢神经微循环的刺激就越显著。“乾坤太极球”的运动特点之二是静中求动,当球静止时球内则动,以球内动导引丹田内动,使练功者更容易入静修炼丹田内功。在实际锻炼过程中,乾坤太极球导引运动可以非常明显地改善一些机体的老化损伤,如:“盘龙式”,此式对颈椎、腰椎疾患有非常好的康复效果,并有效预防颈椎、腰椎病的功效。乾坤太极球养生功的设计借鉴了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内家功法的招式,具有太极拳从阴到阳从阳到阴的渐变运动特性,但动作易学易练、在部分老年朋友的实践中功效显著,深受广大练功者的欢迎。乾坤太极球养生功可以站着练、也可以坐着练,不拘场地、环境,练功时间也可随意安排,一个球可以全家人使用。 小结,乾坤太极球养生功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四象特征,对人体的微循环刺激更深刻,养生疗效更显著。 三.乾坤太极球是现代社会的健康礼品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活的健康,老来长寿。然而,事实是许多人中年染病,常年在病痛中挣扎,老来未及天年中途而亡,十分遗憾。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健康是当代人越来越关心的话题,许多人认为当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可以对人类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可是,美国的研究表明:高超的医术只可以减少10% 的早死,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却可以减少70%的早死。我国研究表明:一元钱的预防投入可以节省8.59元的医药费,临床经验表明又可相应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人的健康取决于对健康的观念,健康把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有人编了个健康顺口溜:“聪明的人投资健康,一百二十不算长;明白的人关注健康,平平常常九十上;无知的人漠视健康,吃药抢救熬七十;糊涂的人透支健康,四十、五十提前亡。”听到这段顺口溜,我们有必要认真想一想。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付出才有回报。投资健康有多种选择,明白的人选择最有效最积极的养生保健方式。从许多运动员的身体多有伤病来看,多数体育项目可以健身却不养生,有些运动方式尤其不适合中老年人,例如,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人在跑步中容易猝死。服食营养品可以对身体起到调理保养的作用,但是药三分毒,谁又知道它的副作用在何时发作?何况不同的滋补品其性不同,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节气效果不同,甚至相反,有多少人能深入掌握这些知识?上医治未病之人,练习乾坤太极球养生功是当前最经济最科学的预防投入,太极养生在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有近五百年的人体实践证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选用它呢?! 我们特别推荐“乾坤太极球养生功”。乾坤太极球养生功内外兼修,不出偏,无副作用,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特别适合机关白领以及中老年人修炼。 “送礼送健康,礼沉心意长。”中国专利产品“乾坤太极球”是儿女孝敬长辈、亲友同事互赠的最佳礼品。购买乾坤太极球时可同时获得赠送的小册子《乾坤太极球练功指南》,以及VCD《乾坤太极球练功指南》和球包,使人们可以很容易自学乾坤太极球养生功。 小结,乾坤太极球养生功是经济最科学的预防投入,是儿女孝敬长辈、亲友同事互赠的最佳礼品。 [page] “乾坤太极球”动功13式、行功13式原理 我们将太极拳系统划分为三部分:一、为“体”,即心理和生理。“体”的内容有:意念、松、空、整、舍己从人、惊炸力、内劲、内外相合等;二、为“技”,即外在的方法,如:缠丝螺旋、曲圆折迭、沾粘连随、摔跌擒打等技术技巧;三、为“用”,即“体”与“技”结合的综合应用经验。故“体”是本。传统方法是日行三十遍拳,三年小成,十年大成。其中是否能修成全凭自悟的程度,然而终生未成者是多数人,其根本原因是“体”未修成。今天,专利产品“乾坤太极球”在“体”的修练方面有非常独特的效果。 “乾坤太极球” 根据动静虚实的太极原理,球内设计了一个动静虚实随意运转的活动体,球被引动时,球内产生阴阳互易的太极变化(球内有太极)。球体的动静虚实变化、节律波动以自然的生态波形式传递给练功者,能让练功者由浅入深地体悟动静相兼、虚实相变、动中有静、静极生动的太极妙理,“乾坤太极球”的这一特性使得“乾坤太极球功法”具有太极拳运动的本质特征。练“乾坤太极球功法”就是用外在的太极之球修内在的太极之体。 练“乾坤太极球”动功13式,是练“乾坤太极球”动中求静之法。这种功法人球皆动,球内要静,越静越好。练功中意在球“静”,此时你的潜意识及运动系统都受意的指挥,专注于球静,因专注于球静,强化了意的修炼并使运动具有强烈的整体协调性,在动中求静的过程中人很容易体悟到周身内外相合的感觉,这些效果正是传统太极拳内涵所追求的。“乾坤太极球”动功13式利用器械的特点,强化意的修炼,强化了整体协调性的修炼,通过练功改变人的心理、生理状态,使您可以较快修练成太极之“体”。 “乾坤太极球”行功13式,增加了步的移动。步法既是身法,动中求静之功难度增大,球“静”之意更进一步强化了“意”的修炼,此时你的潜意识及运动系统都受到强化了的意的指挥,协调性难度增大,但协调性训练的效果却更加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进一步体悟到周身内外相合的感觉,您的太极拳功夫会因此而更上一层楼。 乾坤太极球动功13式 1.神龙戏珠(顺缠9圈) 2.神龙戏珠(逆缠9圈) 3.左乾坤套月(9圈) 4.右乾坤套月(9圈) 5.左韦驮献杵(9次) 6.右韦驮献杵(9次) 7.盘龙式(9圈) 8.丹变(内旋9圈) 9.丹变(外旋9圈) 10.狮子戏球(9圈往复) 11.托天镇地(各9次) 12.青龙出水(9次) 13.飞龙在天(9次) 乾坤太极球行功13式 1.无极式 2.左乾坤套月 3.金刚式 4.八仙献宝 5.白猿献果 6.运球 7.左托天镇地 8.右托天镇地 9.倒运河车 10.右乾坤套月 11.韦驮献杵 12.倒运河车 13.金刚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