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五十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推广普及。自此,太极拳开展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不容置疑,表演、竞赛套路的创编,对太极拳在国内外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上述套路中的一些动作要领有悖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与传统的动作要领差别较大,因而削弱了太极拳的健身强体作用。
下面,笔者就表演、竞赛套路的一些动作要领并对照几位有代表性的杨式太极拳家的论述,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几位拳家及其著作分别为傅钟文的《杨式太极拳》(简称《傅著》,中国武术协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杨振基的《杨澄甫式太极拳》(简称《基著》,严瀚秀整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杨振铎的《杨式太极拳、剑、刀》(简称《铎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和顾留馨的《太极拳术》(简称《顾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表演、竞赛套路所依据的蓝本为《太极拳运动》(24式和88式,1983年7月第三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和《42式太极拳、剑——附竞赛规则》(1993年5月第一版,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

关于弓步,24式要求:“做弓步时,迈出的脚……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度—60度”(左右野马分鬃动作说明);还要求:“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lO厘米”(左揽雀尾、双峰贯耳、闪遥臂、转身搬拦捶动作说明)。42式对弓步的要求是:“前脚全脚着地,屈膝前弓,膝部不得超过脚尖,另一腿自然伸直……两脚横向距离约10-厘米”(《42式太极拳剑一附竞赛规则》)。88式则要求:“(后脚)脚跟后蹬……自然伸直”或“自然蹬直”(揽雀尾、抱虎归山动作说明):“两脚横向距离约10厘米”(揽雀尾、闪通臂、搬拦捶动作说明)。从上面动作说明可以看出,竞赛套路弓步定型的要领是:l、前弓脚膝盖不超过脚尖;2、后腿自然伸直或蹬直:3、前后脚夹角约成45度—60度;4、除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几个拳式外,其它拳式弓步两脚跟的横向距离“约10厘米”或“不超过10厘米”。上述四点,恰恰违背了太极拳的拳法拳理,不是规范正确的弓步动作要领。
[page] 关于弓步的前弓脚,一代宗师杨澄甫说得十分精确:“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为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太极拳之练习谈》)。杨振基老师说得也很明白:“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基著》第12页)。小腿为什么要与地面垂直?从拳理上说,弓步多为攻击性动作,其原理是利用前腿的前撑劲和后腿的后蹬劲及全身整劲将肩、手、臂、肘等部位送向攻击目标。如果前弓脚小腿超过了与地面的垂直线,尽管“膝盖不超过脚尖”,前弓脚的撑劲就无从发挥或不能充分发挥。如膝盖正对脚尖(“不超过脚尖”),那么,非但毫无前撑之劲,反而会使身体重心前倾,“身体前仆,即失正中姿势。”这是一 二,后腿“伸直”问题。古拳论说:“劲以曲蓄而有余”。
太极拳是圆运动,弧形运动。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八面支撑的意思”(《傅著》第54页)。顾留馨老师说:“练太极拳时,两腿始终不能成为笔直状态,膝关节要适当保持一些弯曲度,以避免大腿后部肌肉紧张,……影响腰胯转换的灵活性”(《顾著》第39页)。他还说:“四肢关节还要求曲而不直,留有余地,不能挺直和别扭……”(《顾著》第48页)。按两位大师所说,弓步后腿不能“伸直”或“蹬直”,要有弧形,“有一些弯曲度”。三,前后脚夹角问题。前后脚夹角即前后两脚脚尖方向延伸线所形成之角度。夹角的大小直接影响身法中正、两脚弓蹬和整体发劲等要领的正确贯彻和实施。夹角过大或过小,会导致身法偏倚,发劲时不能充分发挥前弓后蹬的整体劲。众所周知,无论是从几何学的角度看,还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看,45度角均为支撑力最大、状态最佳之角度。在建筑学中。
如屋梁和木桥的“八字架”及拱形桥梁等,均以45度角为最佳支撑状态。物理学中的抛物线,如投掷、枪炮射击的最佳状态和最远距离,其投掷、射击角度也是45度。弓步也不例外,后脚尖方向与前脚尖方向(弓步的正面方向)为45度角,前后两脚的撑力和蹬力就能达到最佳状态,能充分发挥弓、蹬的最大力量。角度小了,弓、蹬均用不上劲。角度大了即超过45度,就会削弱弓、蹬的力量,且易使身体向左或向右倾斜(左弓步易向左后方倾斜,右弓步易向右后方倾斜)。笔者当年跟杨振基、裴秀荣老师学拳时,杨、裴二师十分注重后脚尖的角度。一次,笔者做左弓步,右脚尖往后撇超过了45度(约60度-70度)。这时,杨师用手向笔者左后方轻轻一推,笔者则站立不稳,差点跌倒。杨振基老师说:“……前脚脚尖朝前,后脚在前脚外,脚尖方向与前脚尖方向成约45度角”(《基著》第12页)。傅钟文老师在揽雀尾的左朋、搂膝拗步及进步搬拦捶等拳式的弓步中,也要求脚尖“外撇45度”(《傅著》第13、34、36页)。顾留馨老师也说:“凡弓步,后足失外撇约45度”(《顾著》第110页)。杨振铎老师对整套拳的弓步都要求前后脚夹角为45度。如揽雀尾、单鞭、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进步栽捶、左右蹬脚等拳式(《铎著》第36、39、49、5l、55、85、111、116页)。
他还说:“例如,由左搂膝拗步接右搂膝拗步……如果在上一式变换脚型时,其所撇出的角度不是45度,……过大或过小,就会影响到步法和身法的转换,也会出现下盘不稳,身体摇晃,影响动作和姿势的准确程度……”(《铎著》第51页)。所以,弓步前后脚的夹角应以45度为最佳,超过45度就不规范了。四,关于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在24式和88式的动作说明中,除左右搂膝拗步、玉女穿梭等几个拳式规定为30厘米或约30厘米外,其它拳式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均“不超过lO厘米”或“约10厘米”。42式中,弓步“两脚横向距离约10一20厘米”。上述弓步前后两脚的横向距离过窄,均不符合拳术的自然规则和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大凡拳术之动作,均在以人身肢体日常活动的基础上为适应搏击而编排的。因此,拳术之动作在一般情况下也应与人的肢体的自然活动相适应。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进,其两脚的横向距离一般为30厘米左右。弓步是进步搏击动作,要求下肢低沉稳固。这就需要比人的自然行进的横向距离稍宽一些。顾留馨 师说:“弓步前后足的横向距离约与肩宽……”(《顾著》第110页)。杨振铎老师说:“……两脚之间,弓步要求中间幅度要与肩同宽……”(《铎著》第41页)。傅钟文老师和杨振基老师对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虽然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但也主张“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从其弓步两脚的示意图来看,两脚的横向距离也大于30厘米(《傅著》第35页)。杨振基老师则要求,做弓步时,“裆部不闭合,档是开的……”(《基著》第47页)。还说:“两脚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是练拳者的自然裆的距离”(《基著》第:[99页)。由此可见,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应“与肩同宽”或“自然裆的距离,”也即35—40厘米左右。窄了,会导致下肢不稳,影响劲的发挥。
[page] (二)虚步
虚步要求后腿坐实,前脚以脚跟、前脚掌或全脚掌着地,同时具有支撑力。古拳论说:“虚在当守。”又说:“立身须中正安舒,八面支撑”。澄甫宗师说:“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不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太极拳之练习谈》)。对于虚步,傅钟文老师说:“(虚脚)以脚跟点地,脚尖自然微翘,”又说,“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傅著》第27、29页)。顾留馨老师说:“足跟轻着地,足尖微翘起”,“足尖微前上翘”(《顾著》第99、146页)。杨振铎老师说:“脚跟着地,脚掌虚悬”(《铎著》第39、45页)。对脚掌着地的虚步,他说:“该式(指白鹤亮翅)也属虚实步,但前脚是以前脚掌着地……前脚掌着地不宜虚点……”(《铎著》第43页)。杨振基老师的阐述更为详细:“左虚步的做法是,右脚踏实。左脚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以脚掌点地,如白鹤亮翅的步法。以脚跟点地,如肘底看捶式。……这种步法要求后腿坐实,前脚不全虚,也具有支撑的力量。……左、右虚步,前脚都不是全空的,都要分担身体的重量,实腿分担的重量多些,虚腿分担的重量少些……”(《基著》第12页)。他还说:“虚脚脚掌抬起约30度……脚掌不能翘高,一高三个紧,脚腕紧、膝紧、胯紧。三个紧了,全身就不能做到松、顺、自然”(《基著》第36页)。可是,表演、竞赛套路对虚步的动作说明不是这样。如脚跟着地的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脚尖上翘,成右虚步”或“脚跟点地……成左虚步……”等(24式、88式手挥琵琶、左右揽雀尾、野马分鬃、如封似闭等式,88式和42式的肘底看捶及42式的提手等拳式)。对前脚掌着地的虚步这样规定:“脚尖点地,成左虚步”(24式、88式白鹤亮翅、高探马、海底针,88式退步跳虎和42式白鹤亮翅等拳式)。显然,以上两种虚步均违背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脚尖翘起”,“脚尖上翘”,“翘起”多高?“上翘”到什么程度?没有说。但是,望文生义,其虚脚脚尖绝无“自然微翘”、“虚悬”、“微微抬起”或“抬起约30。”之意。若按上述要领去做虚步,非但身法不正(易向后仰),更无支持之势。这样,下盘就无法稳固,不能“支撑八面”,更谈不上“虚步当守”了。同时,虚脚“脚尖上翘”、“脚尖点地”,不但没有充实沉稳的支撑力,而且还会拉紧脚腕、小腿及胯的肌肉和韧带,使虚脚显得僵硬、呆滞,影响拳式的圆活和轻灵。
另外,表演、竞赛套路中的虚步,均没有说明后足足尖方向和前后脚的横向距离。致使练拳者甚至教拳者无所适从,各打各的,不规范,不统一。一些动作说明还误导练拳者做出不正确的虚步动作。如88式的提手式:“……同时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脚跟着地,成右虚步。”又如白鹤亮翅式:“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移至体前,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前者,“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那么,两脚不是站在同一直线上了吗?后者“左脚移至体前”,“体前”有正前、左前和右前之分,到底移至什么地方?不明确。如果左脚移至身体的右前方,那是白鹤亮翅吗?
关于虚步的后脚尖方向和两脚的横向距离,大师们都说得很清楚。其前后脚的脚尖方向与弓步相同,即前脚脚尖向前,后脚尖方向与前脚尖方向的夹角为45度(见《基著》的白鹤亮翅、肘底看捶、倒撵猴、海底针、高探马:《傅著》、《顾著》的提手上势、上步七星等动作说明)。虚步的横行距离,各家虽然没有规定,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两脚不可站在一条直线上。“左脚置中心线左侧,右脚置中心线右侧……”(《铎著》第4l页)。“左虚步……左脚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基著》第12页)。按杨振基老师的说法,两脚非但不能站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左虚步的左脚必须向左前方伸出,右虚步的右脚必须向右前方伸出。按弓步两足横向距离(30—40厘米)的比例,虚步两脚的横向距离应为弓步的一半(因虚步两脚的纵向距离只有半步),即为15—20厘米。另外,从傅钟文老师的虚步示意图看,其两脚的横向距离也是15—20厘米左右(《傅著》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