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什么?”——师弟也是习武经年的人,怎么想起提问这么一个“小儿科”的问题?开个玩笑,我的职业是医生,“小儿科”也轻视不得。能提和敢提“小儿科”的问题不是“弱智”,而是学问的“起点”或“源头”——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既然提到这个问题,不知师弟是怎么看的?

老师的话,是我真正思考武术、思考太极拳的引子。还有一个引子,就是学习邓小平理论时,邓小平说了句非常深刻的话,搞了多年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联想到武术(武术号称“国术”)、联想到太极拳(太极拳号称“国粹”),我们练了多年太极拳,有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太极拳呢?换句话说,太极拳是姓“文”还是姓“武”呢?或者多少文性、多少武性呢?——面对现实,我不敢回答这个问题了,但搞太极拳的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且必须要正视和解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搞清楚“什么是”的问题太重要了。就像搞社会主义一样,先要清楚“什么是”,才能清楚“怎么干”。但联想到太极拳发展的现状和导向,越是思考“什么是”太极拳,越觉得问题很多,说不清楚。这方面想听听师兄高见。
你的问题直接又深刻,这可能与你的教书职业有关,我的学生似乎很少有这样提问的。这也许是司空见惯,对熟而又熟的东西反而不当回事了。市面上流行的太极拳的书籍不少,但往往都把“什么是”的问题当成了一个简单的概念一带而过;世面上流传的陈、杨、吴、孙、武等等各式太极拳的套路不少,但往往是“花拳”“滑拳”,缺失了应有的“武”的味道。探讨这个问题,我觉得也要学习一下邓小平先生的思维,先不说“什么是”太极拳,变换一下角度,先说说“什么不是”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拳“不是什么”?
太极拳不是什么呢?一般的“拳打脚踢”不是太极拳(境界太低,没有提升到文化层面);比赛中的“花拳绣腿”(所谓高、飘、跳、摇等等)更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有太极独特的“门道”、“品味”、“规范”、“内涵”,有些人练了一辈子或教了一辈子,还是没摸到这个“门道”,充其量算是“太极体操”或是“太极舞蹈”,算不上规范的、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武术”。这样说也许伤人自尊,很可能得罪一些“拳师”——因此不是在平等的学术探讨时,我一般不发表这个看法。但是我的老师、你的师叔王培生先生可是旗帜鲜明,观点明确,敢于直言,敢于在任何场合为太极拳“正名”。
[page] 你的老师、我的李师伯可能也是如此。20世纪50年代前,他们就被称为“太极五虎”,名满京城。这些武术大家(注意:我在此没有使用“名家”的术语,是因为这个词用的太滥了,一些名家有其“名”而无其“实”)、太极宿将,其武林地位、辈分和功夫实打实的摆在那里,说话也就具有权威性。
而我们的功夫、辈分和知名度等都不及前贤,不免人轻言微。但前辈开拓的治学道路我们应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水平技法方面,我们要学;讲实话、求真理这方面,我们要学;彼此尊重、共成大业这方面,我们更要学。“见贤思齐”嘛!关于有人进一步追问文、武属性的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太极拳既姓“文”也姓“武”(在最高境界、文武之道是相通的),但太极拳绝不应该是格式化的“操”和表演化的“舞”(具体观点请见本章“相关连接”中我的论文《论“太极拳”》)。
很有意思。就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空洞口号不是社会主义一样,矫揉造作绝不是太极拳。问题是:既然太极拳不是“操”和“舞”,为什么还有人那么热衷于矫揉造作的来训练和那么热衷于偏离武术的路子来推广呢?
这可能是认识和理念问题,当然也有个导向和传承问题。把太极拳太当回事或太不当回事都可能导致认识和理念的偏差;而“无知者无畏”,传承不正或急功近利,则更可能影响太极拳的发展而使之误人歧途。
这个可能性我也感受得到,因为我也有过“无知者无畏”的经历,好在幸遇明师,迷途知返。令人担忧的是在真正有造诣的武林前辈一一谢世之后,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的民间走向。在我的老师李经梧先生辞世后,我曾经动过再拜王培生师叔为师继续深造的念头[李经梧前辈就是在其授业恩师赵铁厂(读“庵”)老先生不在后再转拜其师叔杨禹廷老先生为师的]。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或者说缘分未到,恍惚七八载稍纵即逝,竞无缘来京,待有机会来京时,师叔却撒手西去,不胜唏嘘。
恩师一一离开,我们最不情愿。但这是生理规律,难能违背。何况师尊都是年逾耄耋,在现今年代也算尽享天年。我是研究医学的,文常在老师身边,深知老师身世坎坷,幸而练功有素,方能历经这几多磨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