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  用。这种能使身体在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时做到“节节贯穿”的肌肉结构是什么呢?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民间就称之为“筋”。在有些拳种的理论中,也说到“筋”的出现。但是据说这种“筋”是看得见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这肯定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筋”了。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如图1所示,身体两条的“筋”的路线圈)。 可以明确地说,这“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而是一种肌肉感,一种磨练出来的,高度协调的,有一定线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线路,给人的感觉就是条筋或多  条筋在同时用力。不同的劲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练出各种筋来,是不容易的,要百练才能成“筋”。如果错误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发生了偏差,那么这根“筋”就无法体会到。而且这种“筋”在身体中的存在不是条或几条,而是密布身体,功夫越浑,这样的“筋”就越多.越精细.越微小,控制身体的作用就越大,最后出现的如图2所示的身体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身体上已经形成了从头到脚很多的肌肉“筋线”,这些筋线可以看作是弓箭的弦,个个可以发力,传统太极拳理论中所说的“身体备五弓”的说法,只是个大体上的说法。真正应该是身体“处处备弓”,也就是“何处碰到何处发力”,这就是太极拳真正内劲的一个重要特征。 上述只是太极拳的一个纵方向上的筋线,这是不够的,还育横方向上的筋线,如图3所示。    这些筋都是人体经过不断练习后产生出来的,是光靠单的方法练习得不到的,它是通过练气、练意练肌肉等方式下,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因此,“筋”是由肌肉统一协调作用而产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觉,即“筋”是由肌肉力组成的,虽不可见,但可感觉得到。如果从细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筋就是肌细胞电荷有序排列的结果,使神经细胞能够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缩。要产生如此精细的肌肉运动方式,没有经过正确的、艰苦的磨练是达不到效果的。所以说内劲的人体结构上的变化是微观的,是经络血气上的变化,是细胞电荷的变化,是肌肉协调用力调整的变化。在这过程中,你的肌腱,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会也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调,虽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现象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三、从“筋”看内劲的技击运用效果 有了对“筋”的概念认识,我们就会明白太极拳训练中强调“不用力”的真实意义。太极拳实际运用是要靠这种“不用力”百练而来的“筋”来实现技击的。而且用“筋”来进行搏击,就会给人不要用多大力的感觉,感觉很轻松,这时也不妨称之“不用力”了。这种“筋”显然变化多端,可大可小,可柔可刚,可散可聚,可圆可方,上下变化,左右逢源。只有具备这样的“筋”,才能在各种的场合中运用出各种劲力.才能在快速的搏击中做到“引进落空”、“粘沾连随”,也就是说这种由纵向和横向组成的“筋“的网络中,在每个点上都能发出各种劲力来。 关于这种“筋”,有一点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即这些筋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僵死的、固定的,它可以通过对对手劲力变化的感知,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因此我们说的“筋”.如果用“活筋”来描述则更准确。 当你具备了这些“活筋”,你会发现你在练太极拳各家门派的各种动作,做各种发力时,都能运用自如,终于就会体会到各家门派只是道路不同,形式不同,而目的一样,这个目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在人体这种“筋”的构建上,寻“筋”的路径是多样的,不在什么门派,什么形式。只要是适应你自身的环境与特点,就是最好的路。 也许,在以往的太极拳理论中,并没有这样关于“筋”的阐述。本文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是思维方式上的某种变化。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换一个角度进行思维,太极拳的各种经典理论有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