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入大极之门,要领很多。一个“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体认松了却十分困难。练太极拳与“松”有关的要领就有:放松、要松、松净、松舒、轻松、松柔、松开、松心、松身、全身放松、松软、松透、松沉、大松大软、似松非松、松弹……。初学时,老师说不会放松。练了几十年,老师仍说松得不够,没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还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我这些年练拳的体会,“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有自我感觉的松,有推手对杭中的松,有散手博击中的松,有日常事务中的松。 二、自我放松 首先,从思想上排除头脑中和各种杂念,松心用意,专心一意用意指导自己的行动,让紧张的神经系统放松。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再次,从头、颈、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检查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各个关节是否松活,肌肤是否松柔。身心稳静后,才按照太极拳要领行拳。一般地讲,练完一套传统杨氏太极拳需时半小时左右,不能因工作忙,时间紧,为赶时间,忽忽忙忙,为练完整套拳架套路而练,那样是达不到锻炼效果的,对身体反而有害。若时间不够充分,可练其中一段或进行单式练习。 放不松是顽固的,反复出现的。在练拳的过程中,思想上会产生些杂念,神经系统又不自觉地开始紧张,身体的某些部位也紧张僵硬起来,但自己还不觉察。易紧张的部位因人而异,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肤最不容易放松。思想上注意一些,这些部位就放松些了。因此在演练拳架的过程中要有意反复几次检查自己不易放松的部位,当然有明师指点,会更快发现那些不易放松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易觉察一样。久之这些易紧张的部位就逐渐自然放松了。当然用意也不要太过,要无过不及,太过又紧张,反而放不松了。这样日日练拳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检查,日日放松,时时放松,克服紧张情绪,放松自身肢体,在练习太极拳架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松”的滋味。 有些练习过举重,健美等项目的拳友,其肌肉像青蛙腿状,长期紧张习惯了,硬梆梆的,肌肤最不容易放松。我有个学生,上肢肌肉发达,能倒立行走,是学体操专业的。由于运动性的伤害,体操不能练了,但又爱好运动,跟我学太极拳。叫他全身放松,那手臂上的肌肉,紧张惯了,哪里放松得了,我教他骨架练法,别人练太极拳架,他则练太极拳骨架,练时放松肌肤如同毛巾搭在手臂上,肌肤依附在自己的骨架上。经一段时期锻炼也放松了。 还有一位短期学员,因他长期有意挺胸收腹,十分刻意锻炼上肢,体型已成倒三角型▽之状。胸腹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状态,放松是什么滋味都找不到感觉了。我感觉他腹中胃肠上涌,已浸占心胸空间,要放松胸腹,谈何容易。我叫他观察二、三岁孩童,他们是没有思想压力的,全身是放松的,腹是柔软的,呈微凸状。同时叫他有意放松胸腹,叫肠胃下落到位,放松心子把把,把心放宽些,让心脏这个重要器官占据的空间位置宽敞些,让内脏器官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去。学了几日,怕学会放松后改变其外似雄壮的倒三角形,终弃之未学。 练习太极拳架,就是要用意不用力,加强训练自我放松身体的能力。那些容易紧张的部位更要用意,久之自然逐渐变软,变柔、放松了,再按照行拳的其它要领,拳架的太极味就有了。很多为养身,健身目的太极拳爱好者,其放松层次都处在此自我放松阶段。 三.在推手中找松 松得彻底了,易体会到气沉丹田,若再松到脚底,身体便会产生沉的感觉,与人推手,自己感觉稳沉多了。郑曼青大师讲:“能松透,即是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李雅轩大师讲:“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静,还有拘滞之力牵制。”墨根大师曾跟我讲,他在跟雅轩大师学拳时,对松的认识有一段经历,那是还是国家困难时期,一次墨根大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看望师父,雅轩大师拿过一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多重?”,林师暗想:莫非师父嫌少?惭愧道:“不足一斤”,“乱说”,李师正言:“拿去掂量”。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林师拿着蹄子到厨房,方才恍然大悟,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蹄筋,没有牵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来没有牵挂,自然浑厚沉重。经于悟到松则沉,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前辈大师已为我们指明一打练习太极拳放松的检验标准,松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沉,松得愈彻底,沉劲也愈大,有了沉,你的松才是真松。 拳架为体,推手为用。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若仅练拳架,不练推手,仅靠自我放松是松不彻底的,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容易觉察。有明师指导,一搭手便知你身何处没有放松,毛病在哪里,就要在该处下功夫,克服自身的缺点,按照老师传授的太极内功法专门练习肩、胸、腹、腰、胯等最不易放松的部位,长期用意修炼,真松了,沉劲出来了,脚下有根,身桩扎实,上虚下实,推不动,拉也拉不动,立如秤准,成不倒翁之状。既便个头小,身高力猛者来推,才能松化掉,。几年前,日本冲绳某武馆教师及弟子四人,澳大利亚太极访华团到成都拜访林墨根大师。林师叫我第一个上场,我身高1.62米,体重63公斤,对手向高1.8米,体重近100公斤,众目睽睽之下,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着,条件还是只准化不能发,动步为输.我上虚下实,立地生根,任随友人推肩、胸、腹、胯等处,均能松化之,友人无不称奇,对太极拳的兴趣更大,要向墨根大师学习太极真功夫(有VCD资料)。在推手中,有外力的情况,能放松了,松彻底了,松透了,有了沉劲,练拳时脚下有根,才真正体会到立身中正,十三势中“定”的作用,有了沉练拳时渐生一种气势,上身会放得更松,练拳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从“花架子”中脱颖出来,拳架的太极味更浓。继续练下去,松出一种浑厚之劲,一种贯穿劲,一种透劲,这种沉劲,具有穿透性,推手时,将手臂搭在人身上,对手若用力抵抗,抗力越大,透劲越大,甚至透入骨里,痛得钻心。有了这种沉劲,个头小的才能抵御那些身高力猛者,否则很易被人推动,让人瞧不起太极拳。从松到沉有了理解,对前人留下的拳经老论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很多先前看不懂,理解不了的论述,会茅塞顿开,理论认识提高了,拳架和推手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四、在散手中找松 当然,由推手进入散推手的阶段,对松的认识还不够时,对手发劲时。身体会条件反射的紧一下,这时是发放的好时机。例如用掌根抖动对手重心,对手一紧,立即用腰腿之劲,达于指尖,将对手抛出,或用指尖点动对手重心,掌根发劲,将对手抛出。墨根大师经常发放我等,初时想顶住,身体发紧,挨得痛,挨打的次数多了,知道不敢顶了,被打松了,与他人推手时,虽被突然短劲击中,身体的条件反射不是紧张僵硬一下,而是放得更松,即便被抛出,步桩不散,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劲断意不断”,其中滋味只有被太极大师发放后,才能体会到,非笔墨所能言语。(笔者整理墨根大师近二十多年的推手发放术VCD可以为证)。 在太极推手和散手中能将人腾空抛出丈外,一些人总持怀疑态度,总认为练太极拳慢腾腾的,那里会发出那么大的劲。笔者曾与某散打运动员在成都体院的人体生物电磁频感仪上同台测试,现将这段经历回忆如下: 1998年6月,笔者经常在成都体育学院操场教授传统杨氏太极拳及推手,该院太极拳研究生,武术六段费××对传统太极拳和推手十分敬仰,其简化太极拳动作十分优美,但对推手中的发劲信疑参半,与我推手,被腾空抛出(有摄像资料),他告诉我,他想写一篇论文,谈太极拳的发劲和长拳的发劲有何不同,其指导老师司云太教授也授意他找一位民间太极拳手与散手运动员同台测试,我答应了,记得那天下午四时左右,小费在体育医院门前等我,同时到达的那位运动员二十多岁,比我高半个头,我们互相问候了一下,知他是一位散打亚军,他问我练习何武术,我说仅会传统太极拳和推手。进了测试室,才知那是台贵重仪器,房内十分整洁。工作人员叫我俩只穿一条短裤,用纱布在我们的手、臂、胸、背、腹等处擦拭几下,将测试线的一端(传感器)粘接在上面,另一端连接在仪器上,测试人员叫我们用自己最得意的最顺手的发放动作发劲,仪器会自动记录下发放过程,示波器会显示出来。平时推手都是双人对练,现今没有对手,身上又沾了些传感器,总感到不舒服、不适应。每逢大事或与生人推手,我都要默思墨根大师教诲:“全身放松,大松大软,气沉丹田,松到脚底,心若静水,以静制动,以平常心态对待不平常事。他发直拳、摆拳、勾拳、冲拳等势,我用揽雀尾的按势,搂膝拗步,搬拦槌,海底针等单势发劲。只见示波器上,波峰迭起,有高有低,从示波器上我看出了我俩发劲波型差别,只要肌肉稍有一点紧张,图形就开始抖动,他发劲时要将拳收回,我发劲时没有准备过程,肌肉是放松的,从发劲开始到发劲结束,时间短,波峰值大。现场测试人员都感到十分惊奇,我发劲的峰值高出了他三分之一。据他们讲已超出常人几倍强度,他们在电脑里记下我的年龄,性别,练何种拳术,测试完后,我们在一块吃饭,他们讲那些数据还要整理,对比,并说我是四川省第一个代表民间太极拳界在这台仪器上测试的人。我讲,今天还未打出最佳效果,主要是对仪器不适应,在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像我这点发劲的比比皆是。若请得林墨根大师,林文涛老师来测试,效果会更明显。我将此事向研究会作了汇报,林文涛、陈桂勤等又去测试,效果更加显著,终使得太极拳发劲有了科学的测试依据。 五、在日常事务中找松 要继承和发扬太极功夫,就要从基本的要领去做,要从“松”字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今仅就松则沉谈谈自己的体会,其它的要领,以后再谈。(王建业)028-80784017 邮:coolwangjianye@tom.com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