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12日
读九月二十三日《体育报》赵任情同志的《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一文,谨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供参考研究。 文中认为“缠丝劲”从属于“抽丝劲”,和顾留馨、沈家桢的有关编著中“缠丝劲”,“抽丝劲”同义的看法不同。以上“抽”、“缠”之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二者同属于“相容概念”之内。顾、沈的见解,二者是“相容概念”中的“重合概念”;赵的意见是“相容概念”中的“从属概念”。重合概念是有同一外延的概念;从属概念,是两个概念中,其中一个概念外延被包括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里,是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 讨论不能只在概念上兜圈子,更不能专在纸堆里找文章,比如说,只钻拳论中说过的个别字句而忽略了它生动活泼的有血有肉的事实本身。 形式逻辑适用范围是事物的简单联系,不是对任何事物的简单联系的认识都够用的。何况概念有真假之 分,真概念只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 太极拳以“圆运动”为其特点之一,是一般所公认的,这种圆运动是在立体空间而不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运动,因此它在事实上是各种各样的空间螺旋线运动。它的运动本身,产生三个分力,即径向力(辐射力)、切向力和轴向力,从而也有相应的合力。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太极拳的“触之则旋转自如”这一运劲的特征。推手时,双方的粘着点,不断旋转,以肢体各关节相互组成的“运动链:,节节贯串,在躯干的带动下,绕着上下、左右、前后三个互相垂直的基本轴作旋转运动,它是平动与转动相结合的空间螺旋运动。以上肢为例,它是人体杠杆结构中的速度杠杆类型。它的远侧端不但能进行旋转运动,还能在近侧端旋转的运动配合下进行直线运动。这样的灵活性取决于上肢各关节的骨连结的形状和类型。关节面较大的角度差,还取决于上肢参与运动的关节数目之多。肩胛骨在有关的肌肉的作用下,能在额状面绕矢状轴旋转。凡是引臂向前的动作,两组肌肉方向相反而又不在一直条上各自合力线使肩胛形成”力偶”的转动。肩关节是球窝多轴关节,头与窝松弛地相接(太极拳的“松肩”,是顺应生理结构自然的要求),屈、伸、收、展,回旋、环转,都很便利。肘关节是前臂的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在机能上是使前臂旋内旋外的联合圆柱关节(车轴关节)。肱骨、尺骨、桡骨相互分别构成的肱桡、肱尺球窝、滑车关节,使运动环节在天状面绕额状轴屈伸。腕掌关节,也是双轴关节,绕椭圆的长轴和短轴进行环转。此外,掌骨中的第二、三、四、五掌指关节,也是多轴关节的球窝关节,可以绕三个基本轴旋转运动。从上肢带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机能来看,上肢各关节的联合活动,很自然地表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旋腕转臂运动。不如此不能触之则旋转自如,不能发挥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即是打,打即是化的特殊作用。“太极者圆也,太极者方也;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就是曲中求直,直中求曲,方圆互为其根,互相渗透,相反相成的刚柔相济的妙用。徐致一先生在《一柔到底》(见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日《体育报》)一文中,只片面强调阴柔虚静的一面的所谓“动中求静”(即是实中求虚),这是为了求‘合’求‘一’,不是为了求‘分’求‘二”’的“二合一”的思想方法,这和上面所说的有根本的区别。如果根据“二合一”而不是“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去观察问题,结果只能是极端错误的。研究太极拳的理法,不能例外。 “运劲如抽丝”的说法,首见于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之中。赵同志的文中说:“运劲如抽丝的意思是说,太极拳运动要松、轻、柔、匀,不可忽快忽慢,忽大忽小,要逐渐地舒长或缩短”。我们认为这是太极拳适应于年老体弱者的因材施教的练法,但并不排除缠丝劲或抽丝劲的实质。否则太极拳“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和“发劲如放箭”的要求又作何解释呢?"抽"字本身有它的“内涵”,也有它的“外延”。内涵和外延的互相关系是成反比的。概念的外延有广狭,内涵有深浅。同一个概念,它的外延广了,内涵就浅了;内涵深了,外延就狭了。沈家桢解释“抽”是旋转着的“抽”,加深了“抽”的内涵,给这—概念的范围于一定的限制,在原来的概念前增加新属性。正如徐、赵文中给“抽”的概念增加了不同的新属性一样。概念的限制,应以事实为根据,合乎事实的限制是正确的,不合乎事实的限制是错误的。相反,把概念作脱离实际的概括,同样是不正确的。 武氏的传人李亦畲,阐发他继承的理法,明确地提出“触之则旋转自如”,给武氏“运劲如抽丝”的“抽”字本质地作了注解,加深了“抽”的内涵,缩小了“抽”的外延,形象地说明了“抽”的实质。这就是为什么练习太极拳要把螺旋力量练成习惯力量——使四肢百骸,好似“无一处无圆活珠”(陈微明语)、“无心成化成珠圆”(陈鑫),这样才是能粘能走,能化能发,粘就是走,走就是粘,化即是发,发即是化。离开了螺旋运动的“缠丝劲”,只有平动没有转动的“抽”,不是实实在在的太极拳所具有的运动方法,因为它和太极拳“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浑然无间的要求不相适应。“运动是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太极拳运动更是重点的平动和自身的转动相结合对立统一的运动,因此在设想中的每一点上,它是“无定向又是有定向”的,是在“因敌变化示神奇”。刚是平动没有转动,限制了它的灵活多变性,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把这一根本的事实搞清楚,所谓“抽”、“缠”之争,将干巴巴的剩下一个空壳名词和术语,这样的争论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共同特点。“抽丝劲”远没有“缠丝劲”的概念准确地说明它的本来面目,虽然我的认识,它们是同属于“相容概念”的有一部分外延相重合的“交叉概念”。但话又说回来,我们的研究,不一定要在“经典”(?)的见解中,硬去沟通它们的语言,而是要揭示它们的实质,观察这里面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来说明问题,指导实践。武式传人郝为真称“缠丝劲”为“麻花劲”(以油煎面食“绞链棒”的形状来形容它),都是形象地指出太极拳练法上缠绕运转的主要特征。杨、武两式源于陈式,吴式原系杨氏的小架式(吴鉴泉生前未自称为“吴式”。据说他总是谦虚地说:所学所教都是杨家的小架子)。因此尽管各式的风格、特点有所不同,但都保持了“缠丝劲”的特点,问题在于明显和较不明显。 “陈氏九世陈王庭(又名奏庭),是明末巡按,山东、直隶、辽东的御吏兼监军御史,后来也任过广西道御史”。史料的来源既是根据《陈氏家谱》记载(《太极拳研究》),如认为有失实之处,我认为将《陈氏家谱》的,可靠性给予考证是有必要的。如果认为史料来源没有问题,这一事情的本身也就是这样。这和太极拳究竟是不是创自陈王庭又是另一回事。
编者按:以上最后一段所述有误。下面照登顾留馨先生1980年6月9日《体育报》第三版上刊登的更正文章: 《体育报》四月二十八日刊出无谷同志《太极武踪小探》,全文大都写得很好。但在大极拳创造人陈家沟陈王廷的事迹上,把陈家沟陈王廷(家谱作王庭、族谱、墓碑作王廷)误作为辽东巡按御史陈王庭。我以前也以为陈王廷与陈王庭同姓名、同时代、同为武职,同为蒙恩赐,以为是一人,在《陈式大极拳》、《太极拳研究》二书中我也持此说。一九六四年有读者于《新体育》上写文纠正;巡按御史陈王庭为卢龙县人,待罪于一六三O年服毒死于家乡,《温县志》有《吴从海传》,记有“乡兵守备陈王廷”,于一六四三年率乡兵随县长吴从海击退攻城的“流贼”。我很感谢读者的指正,原拟于修订该二书时改正这个错误。由于林彪、“四人帮” 的干扰和影响,未能修订再版。今无谷同志沿袭我过去的误会,现应澄清一个事实,陈家沟陈王廷创造于清初的太极拳,与巡按御史陈王庭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