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未曾接触以前,先持以虚无的气势,然后轻轻地与对方沾手。沾手之后,不可自动,只是提高本身的清醒灵觉性足矣,以俟对方稍有动意,便以我的灵觉智慧,虚无的气势,以神走,以气化,跟之随之,以做到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在这种情形之下,彼之缺点必暴露,机会就会自然地送到手上来。如我稍用智巧,便可使其捕风捉影,东倒西歪,英雄无用武之地。盖我之身躯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攻来,都可以逆来顺受,随屈就伸,化之于无形,然又可以撒去全身皆是手,使对方无法逃避。以上这些情形,全凭平时锻炼的好身手,能够有无微不至的轻妙跟随。 在沾上手之后,我以虚灵的手法跟之随之,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就早已吃进彼身。在此时我以神经一动,丹田气鼓,就会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盖虚则无所不容,灵则无所不觉,机会送上手来,神经气势就会自动地发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劲来,将其打出。所以,在推手时,不必勉强找机会去打,在机会成熟时,它自会送上手来,万一没有机会送上手来时,那时对方的功力尚没有破绽可找,此时我也不必用劲去抵它或勉强去找它,只是时刻保持我手上的灵觉就可以了。若始终没有出现缺点,则是他的功夫与我相等或在我之上。我应当虚心向其学习,以增长学识。若勉强争胜,则对功夫是无益的。 平时要不断的思悟如何避实击虚,才打得远,打得干脆;如何去劲能入里透内,达其脏腑;如何去劲如穿透纸人一般;如何去劲使其无法逃脱,无法抵抗;如何对方如触电样惊吓跳出,使其惊心动魄,有如万丈悬崖失脚之感;又如何来之无形,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以上所说,是指对付坏人,若一般与同道研究,则不可用此重手,否则天理、人情、国法断不容也。 要轻则轻妙无比,使其未觉而身已进,手已到,要快则急若发机,使其无从逃避。其冷快绝伦,惊心动魄之情形可想而知。 在二人对打到紧张之际,其面色陡变,毛发抖抖,如烈马之发威,劲去有令人不可抵御之势,使其傻眉瞪眼,莫知所措。以上情形乃是以神经之动,丹田之劲也。如只是肌肉之伸屈,外表的动作,则无此味道也。拳出不管用,则是无变化也。劲去不透内,则是未松净也。松要松得干净,变化才来得奇特。要松得如皮里包骨一样,才算真松。如半松不松的情形,出不来奇特之发劲。此理不可不知。 发劲的要领,一要估计时间,二要摸准部位,三要找好方向,四要沉着松净,五要心中一急,六要鼓丹田内劲,七要由腰脊而发,八要起于陡然往前纵。以上八个要点,如能型得整整齐齐,同时爆发,劲去就如火药爆发,炮弹射出一样,啪的一声打在对方身上,使其无法逃避,如触电一样跌出,否则就很能打远、打脆。 凡遇对方来手,要以轻妙的手法去摸索之,跟随之,顺势而应之,不可稍有抵抗。如以力去顶抗或拨架,反而得不到机会,相反的到处感觉着不得力,也就发不出干脆的劲来。因为我之劲与对方之劲抵消,所以一切的动作均不能随心所欲。 发劲的动作,有往下沉打者,有往上掀打者,有往前直打者,有往后、往下采挒打者,有往两斜采挒打者,有往下椤皮打者,有用长劲打者,有用冷沉之寸劲打者等等。以上各种发劲的情形,要时常思想,时常练习,时常琢磨,进步才快。劲要去得冷快,去得稳脆,去得充实,去得陡然,才能使对方如触电跳出,否则无效。 蓄劲要趁着吸气,发劲要趁着呼气,使动作与呼吸相互为用,劲去得才充实,来得才便利,此需身势必须完全松开,方能办到,否则呼吸与动作配合失调,则无从谈发劲。故练太极拳身势须放松,这是很要紧的。 这去曾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曰:“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样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云云。”有人问杨少侯先生曰:“您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哩。”以上两位老先生的答复,证明练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者推手,都必须将身势松开才行,这是千真万确,定而不移之理。如不本此理练功,则无益也。 过去与杨澄甫老师推手,我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今特记之如下,以供研究。我与杨老师推手时,只是一搭上了手,我便感觉没有办法,身上各部都不得劲了,杨师虽很松软的向我臂上不沾,不知怎的,便觉得各部都被其吸住了,如同对我撒下了天罗地网一样,我无论如何动总是走不开,无论如何动都是对我不利。杨师之手虽是轻轻的往我身上一放,我便感觉到这一手来得非常严重,使我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快动不行,慢动也不行,用刚劲不行,用柔劲也不行,无论如何动,总是不行。如同与高手弈棋一样,对方一下子,我就没办法。杨老师虽是很稳静的神气,但我不知怎的,就觉得提心吊胆,惊心动魄,有如遇万丈悬崖,将要失脚之感;又如笨汉下水,有气节填胸之感;自己似草扎人一样,有随时被其打穿打透之感;有自己的性命自己不能保障之感。但杨老师确并未紧张,也并未用力,只是稳稳的一起一落,一虚一实的跟随而已,我就捕风捉影,东倒西歪,如立在水上,自己之动与不动操之于人,自己不能自主。以上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如杨老师的高深功夫,我一生还未见第二个人有。我虽是跟随杨老师十余年,但限于天份,我的成就只有杨师的十之二三。以后练功,对于杨老师这种情形,尚须细细思悟,或可再有一些进步,否则太极拳的真意恐要失传了。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