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渊源简述

2004-3-25 23:00|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474| 评论: 0

四、五派的异同
(一)五派异同,先从拳套谈起。五派的套路与架式名目大体相同,在各个式子的动作和拳套的整个形式上就有不同。详细较论,过于繁冗,运动量大,又有二起脚摆脚跌岔等难度运输和,于青壮年为宜。(老架拳架就其共同点说,不再区分。)
杨派和平舒展,稳定空松(就大架说),但在运用上仍发强烈之劲。这就是杨澄甫说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这派学之不难,探之颇深,适应泛宽,所以流传最广。现在最通行的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套,都是以杨家大架为基础的。
武(郝)派拳式紧敛,极重轻圆,要逐步从轻化圆化中练出精确的脆劲。练法细致严密,须耐性研习,湛思默会,方能有得。
吴派保持了杨家中架遗式,趋重灵敏活泼,宛转多变,仍承杨派传统,入手不难,所以流传亦广。
孙派短架,体势未离武式,却于轻松之中,含有精刚之致。禄堂于形意、八卦,功力极深,融合太极,遂能自成风格。
至于有益强身,各派所同;用于疗病,可以按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二)其次略谈打手。陈家称打手为挤手。据《陈氏世传拳械汇编》载,挤手练法如下:
(甲)定步挤法:(1)顺步,(2)拗步。
(乙)换步挤法:(1)单步,(2)双步。
(丙)活步挤法:(1)颠步,(2)大履。
基本上是站定与走动两个程式,换步可归纳于活步。杨派一般是三个程式:(1)定步,(2)进退步,(3)四正四隅(即大履)。吴派与杨派同。孙派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又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引《太极拳学》,惟破折号原书为括弧。)陈武(郝)派,各派都先练站步打手,然后练活步,熟练后便可解脱程式,进入散手。郝月如先生教打手,却只用进退三步半,换边两步半的一个活步程式。此后就是自由攻守。这是武禹襄以来的传统。散手是以有程式的打手为基础的。要熟于程式,敏于感应,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不拘程式而仍合乎力学的规律,并不是蛮打乱来。蛮打乱来,碰到懂劲的人(即敏于感应的人),只能挫败,不会占先。
(三)再次,略谈器械。陈家有枪、大刀、单刀、双刀、双剑、双锏、棍、棒、朴镰等多种器械。枪法有三套,还有两套对扎枪法,但不尽联属于太极拳。其中可肯定联属于太极拳的四枪对扎。这种四枪对扎,其步法与活步打手的进退三步半完全相同。武(郝)派的枪法(亦名四杆法)即是这一种。杨派的太极枪共有十三势,其实就是以四枪对扎法为基础,加上一些变化而成。武(郝)派还有一套八枪对扎,这是陈家沟就有的,但亦畬不曾写上拳谱,可能因为它来自别门,不联属于太极拳,所以谱中不载(这套枪法直到郝月如还会)。另外见于李亦畬所编拳谱中的十三枪十三刀(单刀)各式名目与陈家旧拳谱中的十三枪十三刀大体相同,可见这也出于陈家沟所传。杨、吴两派无十三枪,有单刀,俱称为太极刀,但与陈、武两派的套路架式全不相同。吴、杨两家的单刀套路、架式亦复互异。看来别有来源,不是太极拳门的旧传。李亦畬改编的拳谱中,还有一套四刀法(或简称刀法),是对单刀的套子,未见于陈家旧拳谱,可能由陈清萍所创编。单剑套子陈家沟就没有。杨、吴两家各有一套,也不相同。杨家太极剑的前身是一套八十一式的纯阳剑,这套剑被杨家改造成为太极剑,不过在1915年前几年间。吴家的剑套,显然也来自别的门派。据我友李剑华先生说,是就玄化剑的套子改编的。李系吴鉴泉的旧友,此语可信。孙派有武当剑及其对打套子,是孙禄堂、李景林合编的。现在武派也有了单剑的套子,是我编的。
五、后记
本文是拙著《太极拳史考》中的一篇。为便于简略地介绍太极拳史及指出探究各派的线索,借此引起学者研习的兴趣,继续求进,不断锻炼。治病于未病,保健于平时。获得精神充沛、脑子活泼、提高思想、做好工作的效果。所以先把这篇单独发表。文中还有许多问题须要提出材料,分别论证,另作专篇,列于史考中。附带说明于此。限于水平,或多谬误,请阅者批评指正。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