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听到有人说:长时间上网后,自己的肩膀和脖颈会很难受,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久了还好像会“条件反射”,人一坐到电脑前,那些地方就难受。 这,其实就是患上了“颈肩综合征”。 “颈肩综合征”表现出的征状,和我们常说的“亚健康”很相像。“亚健康”又称“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从字面上看,“亚健康”给人的感觉并不可怕;实际内容却是令人咋舌的。因为“亚健康”本身就是病,一种由疲劳导致的人体状态和机能紊乱、衰减的慢性病;是更多、更严重的并发病症的源头。 而“强迫性体位”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劳作时;身体被迫长时间地处于某种空间位置而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姿态。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上网时的久坐;服务行业中标准或必需的职业姿态;日常行为中相对固定的姿态以及体育项目中运动员的规定动作等。 由于经常性持续过度的紧张得不到及时充分的放松,“强迫性体位”可能使人的肌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及损伤。 “亚健康”,包括“颈肩综合征”的高发人群多在科研、教育、文化机构和单位;以及公司、企业里的管理、财会、文案等部门。当然,网民们亦“在所难免”。 一、“强迫性体位”造就人体“被动习惯”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被动习惯”:即人们在生活中、劳作时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以至于达到了身不由己的状态)而被动产生的一种身、心的持续性应激反应。这种持续性应激反应,其实就是人身、心长期处在某种不良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受到反复、持续刺激后产生的过度反应。 单纯讲人体上的“被动习惯”,是指人体处于某种“强迫性体位”时,由于受反复、持续的强迫和限制而使局部肌体呈现一种消极的运动状态。在这种消极的运动状态下,不仅会使人的肢体身躯呈现相对固定的姿态;更会让承受部位内在的血液循环、神经传导的运行轨迹(包括各系统的功能以及组织的机能)过于重复化直至固定化。 而当这些轨迹(功、机能)的重复化、固定化(或叫锁定)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使人的局部肌体的血氧代谢、神经反应等过程呈现出一部分过于旺盛;另一部分则相对静滞的失常状态。其结果首先会造成局部肌体组织的淤积、劳损;其次这些淤积劳损又会影响到相关器官、系统;对人的整个身心机能产生副作用。 [page] 二、“被动习惯”催生“颈肩综合征” 掌握了上面的内容,再来了解“颈肩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就容易多了。简单地说,“颈肩综合征”就是人在长时间保持某种姿态时,由于颈肩部被迫处于相对固定的体位,时间久了,局部就形成了较大面积的“被动习惯”;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淤积、劳损。此后如果休息及运动不及时和适当,就会导致局部肌体代谢及修复能力的持续低下;引发一系列的不适。 这一系列不适乃至疾患的具体症状有很多,涉“症”者中,每个人还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细节及特点。具体而言,如此首先会使人颈肩部位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出现“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的情形;此后会由于持续、反复的局部牵拉及受损不愈;导致颈肩肌筋膜炎及颈椎病等临床症状。 颈肩肌筋膜炎在诊断上很容易和肌肉增生相混淆,且复发率甚高;其起因是颈肩部肌肉上附着的深、浅筋膜受到持续牵拉而失去弹性;不能与肌肉同步伸缩,甚至不能回缩而造成。在颈肩部活动或处于“强迫性体位”时,由于患处肌肉与筋膜不断发生摩擦或牵拉,可能引发无菌性炎症、局部水肿及粘连变性;并加剧痛楚。 再后颈椎会在“颈肩综合征”的深入影响下,改变原有的弧度和曲线;逐渐演化成为颈椎病。患者可有颈部紧张板滞、肩背部僵硬酸痛、上肢麻木无力以及头疼、头晕、耳鸣等异常感觉;有些患者还可能发生下肢凝僵无力甚至大小便失控、四肢瘫痪等。就是说,颈椎病病在脖颈,“痛”可至全身。 应当重视的是,“颈肩综合征”(包括颈椎病)对患者的头部(头面部血供及大脑神经信号传递等)会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不仅使患者五官的功能或外部形貌受损,出现眼花、鼻塞、耳鸣以及咽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外部症状;还易诱发心脑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失常;引发倦怠、抑郁、躁狂症;突发性耳聋、神经衰弱甚至冠心病、脑梗塞、瘫痪等重疾恶疾。这些疾病的症状更会随着颈肩部病变的持续和恶化而进一步恶化。 三、“动静相宜”防范和纠正“被动习惯” 人体终究不是钢浇铁铸的,即便在其最适宜的体位,所能承受的时间和强度也很有限。有这样一个典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刚开始工作时,整个身体的所有系统及相关用力部位还处于紧张和兴奋的初期;这时的血液循环、神经反应等人体生理机能正处于“一鼓”时的状态;人不会感觉到疲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神经系统发出的脉冲信号会逐渐减弱;循环系统的能量、营养供应会逐步减少;代谢、代偿能力也相应地出现了下降的势头……这个固定姿势中的相关用力部位,就会由开始的“作气”向后来“衰”、“ 竭”的方向发展。新伤旧痛更会趁机发作。 根据于此,笔者认为,为避免“颈肩综合征”的产生,对“强迫性体位”及“被动习惯”等不良状态: 第一、应该先防范;就是说在无论什么情况下、不管什么体位都不要保持太久。从保证气血循环的角度说,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应“动静相宜”。多动则劳,过劳则损;而久静则弱,积弱则伤;肌体的营卫代谢及信息传递等功能同样受妨害。 第二、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需要长时间的久坐、久立时;我们的身体特别是颈肩部不要太“老实”了。在无伤大雅的前提下,可以时常适当地动一动;比如摇头晃脑、“抓耳挠腮”;甚至甩臂抖腿、欠腰伸脊等等。不要轻视这些简单的“动一动”:这些随意自然的摇晃抖动、抓挠伸欠等可以促进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灶,对人体代谢、反应等功能的紊乱实现相当程度上的改变。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驱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 [page] 第三、对“颈肩综合征”的调理要有针对性。比如针对上网时的低头驼背,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做抬头仰身、扩胸收背等动作。这样做的根据是:进行反方向(或其它方向)的用力,会及时改变局部肌体上的“被动习惯”;消除其长时间强迫性受力所致的方向性劳损,及以往陈旧、固定的气血循环途径及方式;使原先紧张的部位松弛下来并给予营养与修复。另外,这种有意识的反向用力还会对此前未曾受力的地方以相当的锻炼;随着这些部位血液循环量、神经信号传输量的增大;加快了其自身(细胞组织)的代谢和增衍,使之逐渐强壮和焕发生机活力。 这样做的要点是:动作要准确、到位、尽力和充分。如抬头仰身就要努力向上、后方扬头仰背;扩胸就要尽量展胸收脊,使颈脖和脊背后面的肌肉及软组织充分收缩,然后放松。如此反复数次,效果更佳。 我们认为,在局部肢体上,一个完整、有效的动作系列应该是充分收缩和及时放松的结合物;就像一个完美无缺的“圆”,不会有“过度”或“不及”。反之则是运动方式及效应的片面或单一,动作没能成为真正的系列。“强迫性体位”其实就是长期被迫地动作不成系列,从而导致了肌体组织连同神经系统出现持续性的紊乱和疲劳;呈现“被动习惯”状态。形象地说就是,人体这台“精密仪器”,在被迫被动的情况下,程序运行及功能显示等方面出现了“错误”;而这些错误累积起来,就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弊害。 我们要纠正这些错误和因此带来的弊害;就应该在工作中或工作后尽量去转移局部肌体的受力点,及大脑皮层的局部兴奋点;改变由“被动习惯”造成的机体不平衡,消除局部的气血淤阻及肌体的劳损;对原先不完整的动作进行有效的弥补。 其实,这样的弥补做起来并不特别难,也耗费不了多少时间;只要思想上真正重视,认真去学着做,没有学不会、做不到的。 附 健康新主张:健身要有“针对性”、 养生应具“逆反心” 笔者曾把自己的健身锻炼及日常养生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健身要有针对性、养生应具“逆反心”。要和“强迫性体位”针锋相对,与“被动习惯”反向逆行。 针对“强迫性体位”,我们提倡“自觉性体位”;针对“被动习惯”,我们提倡主动调节。在日常的劳作和生活中,我们应牢记和掌握防止疲劳的“三要素”:就是保证适度、主动调节和及时放松。即随时对“强迫性体位”进行充分的干预,有效地改变各肌体组织的运动模式,有针对性的调整“强迫性体位”、“被动习惯”带来的机体不平衡。 而“逆反心”,就是上述内容在我们心理层面上的系统提升,是一种与人们身心“被动习惯”相对立的积极心态。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反”着想问题,对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进行逆向的审读和批判。具体说就是,想一想以往最爱和最常做的事是什么?这些事又是怎样的“亏待”了自己的身心?越具体、深入越好。然后溯源而上,从自己以往身心“被动习惯”的发生点(或者叫源头)起,有针对性的进行逐一纠正。再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生存需求等,科学有序地安排自己今后的健身养生方略。 调养疾病、健身锻炼需要正确的认识论和合理的方法论。随着对上述方方面面了解和掌握的逐步深入,我们的锻炼会越来越有效;我们的身体会更加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 养生锻炼贵在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始终拥有健康的身心状况、始终能够勤奋的工作就不会是奢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