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霖是西安市陈式太极真架武术馆馆长,西安市太极宗师陈发科早年拳术研究会会长,陈式太极第十一代传人) 笔者的父亲李鹤年19岁(1928年)拜陈发科先生为师,为入室弟子。笔者年幼体弱多病。6岁起便随父习练陈发科先生所传太极拳,受益非浅。据传,宗师陈发科小时肚里有痞积,身体瘦小枯干,也正是练拳不仅强壮了身体,而且成了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数年来,我工作再忙再累,但练拳从未间断。1986年起在社会上教拳,一晃已20余年,学者众多,里面不乏有体弱多病者,我经多年授拳从中发现陈式太极真架不仅技击性强,而且在防治多种慢性病,提高人体素质,增强人体免疫力,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从陈式太极真架 陈式太极真架有一路83式,二路(炮捶)7l式,一路以柔化为主,柔中有刚,二路以刚发为主,刚中有柔,形如太极圈中的阴阳两仪。一路为阴仪,阴中有阳;二路为阳仪,阳中有阴。一路、二路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拳套。所以只练一路,或只练二路,都是只练了太极拳的一半,或阴或阳,只有阴面是软拳,只有阳面叫硬拳。既叫太极,必分两仪,只一仪,不能称为太极,此与世上万物同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偏盛偏衰的结果。阳邪致病而易伤阴,出现热病,阴邪致病而容易伤阳,出现寒证。大夫会根据这些症候下药平衡阴阳而解除病人的痛苦。 陈式太极真架一路、二路,也是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之理而编排,有柔有刚。有阴有阳,且阴阳互转。手指、脚趾是全身经络的终端,与五腑六脏有着密切联系,当你练太极时,旋腕转踝,就刺激了五脏六腑。达到了阴阳平衡的作用。使疾病消失。太极拳的姿势是否到位和是否准确。对祛病疗效起到不小的作用。因为手脚的转化无不在调理你的五脏六腑,无不在疏通你的经络,故亦可以说陈式太极真架是一种气 一、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学讲: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心气旺盛。就能使血液在脉道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所以心脏功能的强弱和血液的盛衰,影响着全身的营养情况,血气旺盛,面色红润,心气不足,面色发白,血行瘀滞,面色青紫。 心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因此,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如果心气不足,就会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 心主汗液:“汗为心之液”,如汗出过多,消耗精液心的气血也随之受损耗,而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 心开窍于舌:心的气血与舌相通。心血不足。舌质淡白。心火上炎。舌质红赤,甚至糜烂,心经有热,痰迷心窍,舌卷。舌硬。言谈不清,心气衰弱,心血瘀滞,舌色青紫。 而练陈式太极拳真架,就可加强心脏动力,使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以达到供给全身各部位的营养。人好比一座高楼,而心脏是无塔上水器,当无塔上水器的动力足够时,水才能上到最顶层,如果心脏动力不够,那么血液抵达血管终端的速度、压力,即受到影响。 心脑血管病人,就是心脏出现了问题,人的头部,血管,毛细血管密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息的工作,输送血液。当一个人生存了几十年,血管中集垒了大量的堆积物,要时刻让血液把它冲走,不然堆积多了,就会形成脑血栓。水管里的污垢多了,也会堵塞,就要清理。让水管畅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人就不那么简单,人偏瘫了,个人痛苦,拖累家里人,恢复得好,和正常人一样,恢复得不好,半身不遂。或整个身子不能动,行动不便。为什么不及早预防呢? 陈式太极拳真架,也可不发劲。速度可以调整。架子可高可低,适合于各种年龄和不同身体素质。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要求七分钟内打完,就是说学好后,在练的过程中不能太慢。正因为有一定的强度,所以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的锻炼作用。实践是检验的标准。经我多年带班经验,心脏有病,只要不很重,就应该有一定强度的锻炼。不活动,躺在床上养,好人也会养出心脏病。反之有了一定强度的锻炼。心脏得到了锻炼而强健。病症也就消失了。 有很多人。认为只有青年人才能练陈式太极拳,可是在我的学习班里,70多岁的老人照样练得身体强健,身手敏捷。陈式太极拳并不像人说的那么难那么不能接受,谁都能掌握,只有不学的,没有学不会的。有的人认为小孩子不能练,我们兄妹都是六岁就开始学练陈式太极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成绩,小孩子练更能提高他们对知识摄取的兴趣,增强他们攻克一切困难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加了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式太极拳真架。增强了心脏功能,促进了血液循环,减少了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心脏病的症状,心前区刺疼或闷痛,也都会减轻或消 陈式太极真架的松活弹抖对于降低血压也有显著的影响,因为肌肉的收缩放松的过程中能产生三磷酸和腺甘酸等有扩张血管的产物,同时。松、活、弹、抖,肌肉内开放的微血管的数量增加了好多倍,这样也就扩大了血管沟通的横截面,因此可使血压降低,肌肉反复放松和恢复,血管不易硬化。例如运手就能防止血管硬化,多年习练太极拳的人在练拳时会觉的背上,四肢血管好象在扩大了,使人感到轻松舒适。如隔时不练,就有闭塞感觉。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开放的微细血管的增减所致。 二、防治肠胃病 中医学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又称“太仓”,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气腐熟,消磨,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则由脾运化至全身以营养人体,人体后天营养与否取决于脾胃的共同作用。为后天之本,小肠作进一步消化,当小肠有病变时,会使大小便失常。大肠功能,主要是传导糟粕,如大肠功能失常,可引起肠鸣,大便溏泻,便秘等。 前面讲过,陈式太极拳真架可快可慢,从防治疾病方面讲,应慢些好,陈式太极真架要求,吸气收腹,呼气放松。形成了对肠胃器官的良性按摩。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此时,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增多,缩短了消化时间。使营养物质吸收更加充分。所以练拳能增加食欲,提高消化能力,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要配合腰的旋转。这样的呼吸法和腰部的旋转,不仅防治了胃、肠部疾病,例如,胃下垂。胃溃疡、消化不良、胃肠官能症,食道癌,胃癌,又防治了大肠,小肠疾病,结肠炎,结肠癌、大便干燥,便秘,二便不利。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热量高。肉类多。出去活动少,步行少。很多人大腹便便,其实肚子一大,压迫了胸腔。再往沙发上那么一靠。吃的全窝在那里。心脏、胃、肺都伸展不开。时间长了就要得病,练拳后,由于配合了腹式呼吸,左右转腰。多余脂肪就会消耗掉,赘肉去掉了,人走路轻快。行动方便。心脏、胃、肺都伸展开,也不气喘了。身材一好,也显得年青、精神,所以也有减肥美体作用。 三、防治肺病 中医学讲:“肺主要功能司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浊气,使体内之气与自然界之气进行交换,肺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呼吸调匀,如果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语言低微,身倦无力,气虚不足,胸满鼻塞、喘吸,咳吐痰涎等症状出现。肺的病变:常致咽喉不利或失音,出现皮毛憔悴、枯槁,而且可以引起卫外机制低下。易受外邪侵袭。肺开窍于鼻,肺气和畅,鼻嗅觉才正常,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陈式太极真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柔化时,呼吸均慢。刚发时“哼”“哈”有声。拳论说:“呼为开,为发,吸为合,为蓄。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驽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太极拳是内家拳,也是气功拳。自然是非常注意呼吸的配合,呼吸的运用。太极拳十三式行功心解中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也说明呼吸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正因为在练拳中与呼吸的配合和运用。所以增强了肺活量,增强了肺功能,尤其陈式太极真架,在发劲上与“哼”“哈”“呼”三声的结合,效果更佳,如“金刚捣碓”。震脚前为吸气,震脚时呼气“哈”声。我父亲讲宗师陈发科:“金刚捣碓”可将四合院的大方砖震碎,那时在北京中洲会馆学拳,陈发科震脚,四周墙上的土唰唰往下落。 发劲时“哈”的一声,将人抛起贴到墙上,为墙上挂画,须臾才掉下来,我也见我父亲“哈”一声,人就跌丈外,练太极拳有素者面色红润,因为练太极拳加大了肺部对氧气的摄取,气血充沛,精神焕发,步履矫健,身手敏捷。比常人显得年青。 当人的气血充沛,身体健康,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加强。身体素质提高了。免疫力也就增强了,肺的功能增强。所引起的慢性咳嗽、咯痰,容易感冒。喜温畏寒,气喘胸满等症即会消失。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