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不要屈肘,把动作放开……”,“老刘,你这动作犯规了啊,不得分……”在北京体育大学的柔力球球场,只见一位老人不停地在几块场地间往返,颇具威严地指导着队员们的动作。队员们对于他的批评大多欣然接受,他究竟是谁,竟有如此威信?记者刚想上前和他聊上两句,一转眼的工夫,他又跑到另外的场地为比赛做起了裁判。
这位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老人便是我寻找的对象,为太极柔力球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不小贡献的———北京市老年体协柔力球运动委员会副会长于新潞,北京体育大学柔力球队的队长。退休后,从事了35年田径教学的他因具有丰富的赛事组织和执法经验,被当时还未注册的北京市柔力球委员会邀请为顾问,主管竞赛和裁判。那时候,柔力球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也鲜有人了解这项运动。
想要发展柔力球,首先便要成立属于这项运动的组织。在北京市老年体协的大力支持下,他和很多同样热爱柔力球的人一起开始了并不轻松的申报历程。他们自己出资,详细安排,精心策划,向有关部门写申请,打报告。全面介绍柔力球,阐述建立社团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缺乏经验,对工作流程和人员又不太熟悉,于新潞在北京市体协、北京市社团委员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之间不知穿梭了多少回,文件也不知修改过多少遍。终于,几个月的努力在2001年得到了回报。2001年北京市柔力球委员会正式注册成立了。随后,北体大柔力球队也在他的组织下成立。到现在,这个队伍已扩充到30多个人,他们中间大部分人几乎每天都会到练习场地锻炼,按于新潞的话说,柔力球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1年起,太极柔力球开始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发展至今,它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特定的群众基础和专业比赛。一年一度的全国老年人柔力球比赛已经举行了四界,各省市的柔力球比赛也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今年6月刚刚结束的北京市老年人柔力球比赛中,由于老师率领的北体大柔力球代表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夺得了五个项目中的四个冠军。而他却并不在乎比赛的结果,“比赛只是一种交流的方式而已,老人们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是真心的热爱着这项运动,热爱着有柔力球陪伴的生活。”于新潞说。
于新潞老人追逐柔力球的脚步还没有停止,他说他准备出几本关于柔力球运动的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柔力球,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除此之外,他还打算进一步完善柔力球的规则,使比赛更加规范化,让柔力球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