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流派传承 孙式太极拳 查看内容

孙氏太极拳精要解

2008-3-4 16:51|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10442| 评论: 2

  (接上期)

  动作

  五、提手上式

    (1)重心移到左脚,将右脚提离地面并到左脚旁(钩着脚尖),落地时脚尖虚点地,脚跟提起。

    (2)左手同时上举到头顶前额处(手心向前上方),右手下收在小腹处(手心向右,大拇指根靠在肚脐上),两手与右脚要齐起齐落。

    六、白鹤亮翅

    (1)左手自头顶下落,手心向前,右手自小腹上抬,手心向后,两手在脸前交叉,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手心相对。左手下落至胸口处停住,右手举过头顶后沿着右耳前边落下,也至胸口处,与左手平齐,均手心向外。

    (2)两手在脸前交叉时,将右脚轻轻迈出,足跟虚点地。

    (3)两手平着极力推出,右脚进步,左脚蹬并跟进,与右脚平齐,足尖虚点。

    七、开合

    (1)两手掌心相对,由肘带动着向外开,至与肩同宽处止。

    (2)两手顺原路向里合去,至与脸宽止;同时,身体重心由左脚换到右脚上。

    八、搂膝拗步

    (1)左手内旋,从胸前向下向左搂去的同时,左脚向左后方45度迈出,脚跟虚点地;右手外旋,与左手对称,向外向上拉开,身体随着两手的拉开先向右转,随即随着左脚的迈出而左转(取欲左先右之意)。

    (2)身体向左拧腰,蹬右脚,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左手向膝盖外搂,作弧形回到左胯边停住,右手同时从下颌处如捋胡须般再继续从左肩处推出。右脚跟步至左脚后,脚尖虚点。两手与右脚的动作要同时完成。

    九、手挥琵琶(左式,左手在前)

    (1)撤右脚,坐重心,左脚随之后撤,脚尖点地。

    (2)左手顺着右手小臂向前捋去,如捋长杆状,极力抻出,手指向前;右手随之后捋至左肘处,手指亦向前。手脚的动作要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

    十、进步搬拦锤

   (1)左脚向前迈步,脚尖向外斜45度的同时,右手转为手心向上(同时左手转为手心向下),向前伸出,左手向后至右肘处,两手动作如捋长杆。

    (2)向前出右脚左手,要求与上动作的左脚完全相同,只不过方向相反。

    (3)左脚直着向前迈,两手变拳,右手拳从左拳的上面直着打出,右脚跟上,虚点于左脚后。

    十一、如封似闭

    (1)撤右脚,坐实;随左脚落于右脚前,足尖虚点地。

    (2)与此同时,双手变掌,后撤至胸前,手心向前,立掌。

    十二、抱虎推山

    (1)左脚向前直迈,右脚跟步虚点于其后;

    (2)两手自胸口向前平着极力推出。

    十三、开合(右转)

    同前。


    十四、搂膝拗步(右转)

    同前,唯手足与动作均左右对换。

[page]

  精解

    第五节提手上势

    此式之关键在于两手两臂要同时相反方向(左手向左上,右手向右下)提穿,旋拧,左手向着前额,右手向着腹部,右手的大指根定在肚脐上,但不要只用臂力硬拧,而是要用足蹬和拧腰的力,用身体旋转的劲带动手臂。演练时虽不可用拙力去刻意较劲,但意念中一定要有整体运动的概念,切不可轻描淡写摆样子。其定式有如猴形,整个人如猴一样缩在那里。

    此式之用在于靠两手的同时,反向旋转以解脱对方的两手攥握,一般来说至少可以解脱一只手,即使不能完全解脱,也可以使得对方的两手处于很别扭的地步,如敌之右手被引带到高处且成为反关节的态势,而左手则被引带到下边,对方越使劲抓握,此时的身体就会越倾斜,要想保持重心守中已是很困难。 

    实战中此式并不会从单鞭的位置开始(两手伸展得很开),而是通常在身体的前面,略宽于肩处,这更有利于动作的完成,因为胳臂缩短了,拧的劲儿就更大了。此式与下面的白鹤亮翅结合起来用会更完美、更有效,所以在演练时要两式一气呵成,不可有些许间断。

    第六节  白鹤亮翅

    接前式,已经把敌之两手引带到了一高一低的位置(我之手左高右低,敌相反),敌必然会有反应,或顺着我之劲而放松抓握,或反向挣脱,如是前者则我之目的已达,若为后者则接着突然做反向运动,正好顺着对方的挣脱劲运动,则对方必然再也拿不住我的双臂,而其两手又被我阻隔在外围,其正中胸腹全暴露在我之两掌下,再无防御。

    此式练习之要并不在两手之左右分开,而在于如何分开,若无旋拧之力,则想分也分不开。另,两手在向前推出时,不要等到右手从耳边落下到胸前与左手会齐后再前推,要边落边推,左手边起边推,即两手一边分开(棚住对方双手)一边斜着向前推,则功效更妙。

    第七节  搂膝拗步

    这也是孙式太极拳中数量最多的动作,计有单独的五个,两个倒撵猴中有八个,共十三个,与开合相等,亦足见其重要。

    搂膝多理解为搂自己的膝,前手将对方的来手或脚搂出,后手当胸击出。如此理解则把此式看得太过平庸,稍有武术常识的人都可以设计出来。而且如此体会也有悖于太极拳“舍己从人”的原则,硬搂硬打,毫无悬念,岂非太过简单。

    实则应该搂对方的膝,至少在意念中应该搂到对方的膝,最好是搂到对方的脚腕,则对方一脚被我拍空,重心已失,而我则在搂的同时迅速前进贴到对方身上,以肩或胯击打已失重之敌,敌必两脚腾空而起。所以此式的重点是搂的那个手,搂得到则有,搂不到则无。

    那么另一只手的作用是什么?首先是保护自己,使自己进去的那只手能顺利地搂到对方,那么它的位置就不应该在身体的正中向前击打,而是在身体的一侧向外拨挂,有如形意拳的蛇形之上手位,即对方如进右手时,我以左手贴住其胳膊外侧向后引带,我的右手和身体则顺势向其右侧穿过去,身形要矮,左手不要用力,更不要抓死,只要拦住对方的手就行了,在身体向前穿去时,左手也要顺着向对方的肩部滑动,这样在发力的时候,我的左手、右肩和右胯都处于击发位置,可以同时用,也可以分开用,因势而动。所以,后手的击出位置不在当胸,而应从自己的下颌至肩部推出,自己的身形始终是半侧着45度对着对方,这种45度半侧着对敌的身法是形意拳的典型身法,在这套拳中也是使用最多的基本身法。如果将身体打成了正面对敌,则失去了阴阳相合、看阴似阳、阳中有阴的太极韵味。

    至于搂的那只手,在搂的时候也不要用蛮力,不要非把对方的腿搂起来不可,而是一拍即可,只要拍动了重心就行。

    所以,此式在使用时要注意:1.搂的手要放松,尽量放长伸出,意念中要越长越好,而不要着意于横向的搂;2.身形要活,要快要矮,要敢于往对方身上贴,越近身越好;3.发力时不可拘泥于固定身法手法,自己的身体哪一部分挨到对方就用哪一部分发力,发时要像鲤鱼打挺,将对方弹出;4.此式的步法非常重要,身形能否到位,全看步法是否到位,要迈得出,跟得上,不可呆滞。

    平常练习时就要有意识地从“舍己从人”处揣摩,从应用上找劲儿,而不可拘泥于套路动作的外形。

    第八节  手挥琵琶式

    其定式之身法是形意拳三体式脱化而来,虽有微小的外形差别,而内中之意则完全相同。前手要极力前伸,后手要极力后拉,脚步不丁不八,重心前三后七,中正安舒,稳重而又轻灵,进可攻,退可守,蓄一触即发之势,有随机应变之能,作为桩步多站,自会大有好处。

    第九节  进步搬拦捶

    此式有八卦穿掌之能,有形意“起如挑担,行如槐虫”之意,两手如捋住长杆向前走,又如拉长绳牵住的重车,车向我来,我向车去,前手虽向后拉回,却并无弯臂曲回之意,而是用腰胯的抽劲往回带的同时,另一侧的身体向前进,手臂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并没有向后的移动,这很像形意拳中劈拳、崩拳等的打法,虽然是前手向回拉,后手向前打,但前手实际并没有向后曲回,而是在前面顶住,是后手和身体向前了。又如八卦之穿掌,前手拦住敌手不可曲回,后手即随着迈步转身向敌之臂下穿去。

    此式练习时手臂一定要尽量伸出去到极处,不可太弯曲、太靠近身体,要在前面撑住。两肘不可过于向里裹,两臂要圆满,自然微曲,始终有棚劲在。

    此式的脚法为连续向外摆步,前脚与后脚成倒八字形落地,相距不可太远,重心前移的过程中,后腿的膝盖要顶在前腿的膝盖窝处,成形意拳中的剪子股式,向前进的动力来自后脚腕的蹬劲,而不是整个腿的迈步。

    此式的用法不在最后的一捶,只要前手能搬或拦住对方的进手,我则或拳或掌,随之而进。可以托住对方的肘造成反关节,再向前挫去;也可以如形意拳狸猫上树之法,拿住其手臂同时,用前进脚向其膝盖以下踹击,脚不要高,高则慢且易被察觉,低则快且动作隐蔽;还可以如八卦穿掌法用之。无论如何,总要转动自如,步法灵活,做到身随手走。

    第十节如封似闭

    如敌之双手在我之外,则我向后缩撤时要取棚劲,如敌之手在我之内,则我取裹劲,总要吃住对方不使丢掉。向后退时切记先将脚虚着向后撤,足尖点地,然后逐渐落重心,坐实在后脚跟上。太极拳所有后退之法皆如此。

    第十一节抱虎推山

    接前式,两手或向外掤劲或向里裹劲的同时向前推出,腰腿要如推重车般,不可有轻浮感。或有人说此式与形意拳中的虎形相似。动作和内中的意念是相同的,惟虎形要向前纵跃,而在太极拳中只可有此意不可有此形。

    练此式之关键并不在两手扑出,这是任何人都会的动作,而在如何合理运用棚劲和裹劲,也就是说不论是向前还是向后,两手的弧形运动要得机得势,不可拘泥,总要不丢不顶,吃住对方为要。而要想不丢不顶,全靠脚下的进退灵活。

    第十二节肘下看捶

    左手极力伸出,不可往回缩,保持着棚劲,顺着对方的捋劲随着走,同时松肩转身用身体向前极力靠拢,有如八卦之身随掌走,我虽被敌两手捋住,但形势上却不吃亏,等于我之一手拿住敌之两手,我的右手可以随意使用,或捶,或掌,看形势而为。

    此式最难处在前臂的分寸,要松而不软,要吃住对方而自己又不被屈住,仍能放得出力来。这就要求不但手上有分寸,脚下更要跟得上,脚跟得上,手才能随得上。

    第十三节三通背

    此式的姿势最接近形意拳的顺势炮拳,脚下是标准的三体式,不可做成弓步和马步,以便保持前脚的进步灵活与后脚蓄势而发的蹬力。两手如拉弹簧,前手极力伸出,后手有钻、滚、翻之意,停在头顶前方,肘不可抬起,亦不可过于裹住,总要自然,适中为度。此式若将后手放下在肚脐处即为标准的三体式。

    动作的关键在于从左通背掌(左手在前)变为右通背掌的过程:两手要如托住重物向自己的身后捋,但不是用手向后拉,而是舍己从人用身体去找手,同时身体向右转180度,身形要矮,转动要灵活,身体的运动方向和手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就好像是从自己的手下钻过去一样。从左通背掌开始到右通背掌,再到撤步向后拉回,两手再到斜着垫步把两手钻出,这样四个动作要一气呵成,不可滞涩。

    此式与八卦掌的“大蟒翻身”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摔法,其用就在这一转之中,对方的手腕和肘被我托住并顺其势向后引带,我之身体从其臂下或臂侧钻去,并突然转身,彼必有突然落空的感觉,其臂即被引带成反关节的逆势,被我拿住,或顺势放出,不过动作必须快于对方,后发先至,方能主动。

    第十四节  云手

    云手是最能代表太极拳的动作,是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在太极拳中可说是和懒扎衣同样的最重要的动作,最形象地演绎了太极拳圆活的机理。如果说懒扎衣是在练习搠捋挤按四正手的话,那么云手则是在练习采捌肘靠四隅手。   

    云手是腰胯的水平转动和手在垂直方向的圆周运动同时进行的复合运动,也就是手的运动轨迹是立体的球而不是平面的圆,这样,无论是化和打都使对手不易捉摸到我的劲力。

    孙式太极拳的云手和其它各派之不同主要在手形,手掌始终向外,立掌撑住。手腕虽没有缠丝之形,但不可无拧转之意。此式在形意拳中为鼍形,在八卦中为单换掌(太极式)。练习时手要极力伸出,不可过于屈曲,且特别须全神贯注,不可忽快忽慢、忽大忽小,两手的劲要匀,要对称拉圆,一手向上时,另一手必向下,一手向左则另一手就向右,有如流星赶月,互相追逐,既可互相保护又可连打连进。

    此式之用绝非一手一式,而是全身如球滚动,要使敌陷入我双臂的乱环缠绕之中,化开敌手,贴身近战,就着转动之力进身,掌、腕、肘、肩、胯、膝、足,不论哪个,挨上就打。

2

点赞
4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2)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