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流派传承 武林大观 查看内容

能否“柔弱胜刚强”

2007-11-24 11:00|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495| 评论: 1

      编者:
    目前舆论普遍认为,当前各种武术擂台的提倡和兴起。使日趋式微的中华传统武术,见到了蕴含生机的希望。然而编者以为,所谓“擂台”者,作为一种包装或者形式。其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包装里的货色、形式中的内容。仅仅能在“擂台上打”,未必就是传统武术的福音(现今赛场上各种拳打脚踢还少么?),关键是“在擂台上打什么7”这是关心传统武术明天的有心人,在当前“擂台热”中。首先应该想明白的问题。为此,我们特选姚文俊先生的《现今武术擂台规则之批判》一文,供读者参阅。
    姚文俊先生。1948年出生,男,四川省资中县人,内江日报社主任编辑,师范大学法学学士,老子盘破门武术现代传人。研究方向:老子《道德经》与中国武学文化。据姚先生自己归纳,本文讲的是:从中国武术较技之原则和规则看出,中国真正的武术文化,与所谓的“竞击”运动。是根本不同的。
在如何继承和宏扬中国传统擂台武术文化的时候,需要国人三思,再三思。
    原稿7100余字,限于篇幅,刊出时有删节。文中有些观点。例如“三个阴阳交合”、“三维空间求打原则”之类。大概会有读者同编者一样感到陌生,以后有机会,可请作者进一步展开说明。刊出稿的大标题是编者揣摩文意而作。未必贴切,特此说明。
    笔者认为,要懂得中国传统擂台武术文化,就要懂中国武术较技之规则。
    中国武术与中国擂台规则鱼水相依,不可分割。正所谓:“武术”是“鱼”。“规则”是“水”。没有“水”,“鱼”不能生存。同时,以此推理,有什么样的“水”,就必然有什么样的“鱼”。比如,洋拳规则之水,必然养育出“西洋拳击”;跆拳规则之水,必然养育出“跆拳”。故尔今天,以“西洋拳击规则”为主,杂之以“跆拳规则”、“摔跤规则”之水,养育出来的“鱼”,就只能是“洋拳加腿加摔跤”。
    那么。中国擂台较技规则之“水”。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是出自老子《道德经》的“弱胜刚强”之道的哲学思想和理论。
    应该看到。“刚强胜柔弱”是“常识”、“公理”。它无需“理论”来证明;而“柔弱胜刚强”则是需要“条件”的。老子吸收了伏羲等人的“阴阳”、“八卦”。特别是“变化”的哲学思想,并基于“道法自然”和“阴阳辩证法”的思想。提出了“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等等一系列的哲学概念和范畴,从而揭示了“柔弱胜刚强”所蕴含的“条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武术,用于武打,则明确了打的指导思想、对象、方式、方法、技巧等等。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理论包括:一个核心,即“柔弱胜刚强”;一个思想。即“道德一统”、“以德治道”:七大打法法则,即“见实则打及避实就虚”、“桩和桩法”、“动中求打”、“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打无绝打”、在一定条件下“无打”法则;三种武学境界,即“微明”、“袭明”、“明”境界。形成了打智慧、打谋略、打技巧的理性打法的本质。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之道,乃中国所独有。它揭示出了武术较技“以桩打桩,寻机打机”的内在规律。从而奠基了武术较技的基本原则。
    那么。武术较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
    一是“阴阳平衡原则”。桩是阴阳平衡的统一体。故有“桩”在,就有打。就不为输;相反,“桩”败,则表明已经处于了阴阳脱节、阴阳失衡的被动境地,甚至于出现了“倒桩”。正是如此,使得中国传统较技以打破“阴阳平衡”
为度。故以“破桩为输”、“打下擂台为输”为规则。
    二是“三维空间求打原则”。桩的“二进位制”变化规律,使得“打桩”的结果,将打“点”、“线”变成了打“平面”、打“三维空间”。
    三是“打无禁区”原则。中国武术的本质在于“打阴阳、虚实”,而人体的任何部位,它都是阴阳的构成部分。故都是可以打的。
    四是“公平原则”。举例说明:如果按照老子的哲学观点。人体最薄弱、最致命、最经不起打的部位“裆”和“眼”,它们在桩的阴阳、变化之中不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起着枢纽的作用,故制约“裆”和“眼”。就成了“打”的应有之义。而打斗双方在互相对“眼”和“裆”的有效制约上,机会是均等的。由此,便体现出了较技双方的“公平”。

[page]


    五是“以回合定输赢原则”。因为“回合”,它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完整的打斗过程。既可以看到对打双方的“攻手”和“补手”,又可以看到对打双方在内圈和外圈中打的状况,而形成一个准确的胜负判定。
    六是“平手原则”。在双方对打的过程之中,只有双方交手。在出现了“三个阴阳交合”的时候。这时。就必然使一方的桩式的阴阳平衡受到影响和破坏,因而产生胜负结果。相反,如果双方交手,只出现了两个阴阳交合,这时,则互不影响对方的桩式的阴阳平衡。故在规定的时间内。因双方“阴阳”无“三个交合”。就形成的“无打”,这时,“平手”就出现。“平手”,是武术特有的内在原则。因为有了它,方才可以判定什么叫“有打”,什么叫“无打”。因而它成了判定“点击分胜负”的依据和基础。
    七是“点到为止”原则。即讲“以德治道”,它表现在对人体要害部位不准下重手、狠手的原则。
    基于这些原则,方才形成了中国传统擂台较技“公平”、“不分体重级别”、“打无禁区”、“破桩、倒桩为输”、“平手”、“点到为止”等等擂台规则。
    老子《道德经》,为这些武术较技原则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一,“桩和桩法”概念。与“平原则”、“阴阳平衡原则”、“打无禁区”、“三维空间求打原则”等相统一。而“桩”的观念出自《道德经》“此两者{指‘阴’、‘阳’}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尽}”,故“桩”是基于阴阳、有无、动静、虚实之变化的。能够发出招式并用以较技的载体。因此。“桩”是“阴阳”的结合体,而“打破敌人的阴阳平衡”是其本质。这样,就突现出了武术的“打破阴阳平衡原则”;“桩”是各种招式、手法的“发射机”,是与敌交锋的“阵地”,故“破桩”和“倒桩”,就表现出为“倒地为输”、“打下擂台为输”原则:“桩”遵循“二进位制运算法则”的变化规律。故决定因桩的“三维空间求打原则”。这个原则,可以做到设置陷阱,打出“诈术”。即,明里可以做到阴阳脱节,即上盘与下盘脱节、攻守脱节、进退脱节等等,而暗中却把握阴阳平衡,布下陷阱,伺机破敌。
    第二,从老子的思想引申出的“以静制动”、“以动逼静”和“打在机前”、“打在机后”诸法则,就与“以回合定输赢原则”相统一。“以静制动”和“打在机后”,都统一于“后发制人”;“以动逼静”、“打在机前”。则都统一于“先发制人”。这两种打法的角逐,完整地反映出了打斗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双方“阴阳交合”,就必然分出胜负之结果。而这个过程,就表现为武术规则上的“回合”。
    第三,“无打”法则,与“平手原则”相统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在双方对打的过程中,出现了“三个阴阳交合”的时候,一方桩式的阴阳平衡会受到影响和破坏。因而产生胜负结果;而只出现两个阴阳交合时。则互不影响对方桩式的阴阳平衡。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保持这种状况。则叫做“无打”。这样,就与“平手原则”统一在了一起。
    第四,“点到为止”原则,与老子的“以德治道”思想一脉相承。
    “以德治道”,表现在打斗上。一是按照双方的约定和规则来比赛。二是在约定和规则范围内的打。不下狠手击打要害,对打双方自觉以“德”来规范自己,“点到为止”的原则,与老子认为的“道德一统”、“德高道高”。统
一了起来。
    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影响。决定了武术文化在“重艺”和“重力”的选择上,走的是“重艺”的路子。即打智慧、打计谋、打技巧。由此。决定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武术“重力更重艺”的武术文化特质和发展趋势。中华武术这种打法原则和法则,派生出了擂台比赛的基本裁判规则,以此出发,方才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擂台较技的完整、科学的裁判理念。
    然而,与之相反的“刚强胜柔弱”,走的是“重力”的路子。即打“勇”、打“猛”的拼力量、拼耐力、拼体能。不必讳言,由此所表现的武打特质和发展趋势,并不是中华武学的典型特质,并不能表现中华武学的至高成就和对人类武学文化的独到贡献。如果我们今天无视前人在“柔弱胜刚强”的理念指导下。对武术较技的内在规律以及武术较技的基本法则和原则的认识和取得的成果,就不会在当今的武术擂台上。建构出有利于传统武术生存发展的较技比赛规则和裁判制度。
    必须指出,以“刚强胜柔弱”为主导的较技规则,必然给中国优秀的传统武术和文化带来危害和破坏。这里。举例为证。
    先看历史: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国术考试比赛”{简称国考},据1928年《民国日报》,这次国考比赛的主要规则,一是规定以“倒地”和“力衰不能再赛”为输;二是规定在几秒钟内不主动进攻则判罚“消积”。并对“消积者”者施以裁判处罚。显然这是大部分“拿来了”典型“刚强胜柔弱”的西洋规则,而此规则的实施。直接给比赛带来了扭曲和危害。
    比赛结果。使得长于中国传统武术擂台比赛的各地武师一时手脚无措。并打得一塌糊涂,以致比赛的当天便致人伤、残多达二三十人。由于出现了伤、残。令国考比赛主考委员会十分不安。第二天,监考委员会负责人戴季陶发表讲话,表示“绝不可如绿林豪士之摆擂台”;主考委员会也发话:“志在提倡武术,并未严格比赛”云云。之后,考试规程突变,拳脚课将较技比赛变为了口试和套路比赛,而原定的未完的较技比赛不再进行了。这样,国考较技便只好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出现“伤、残甚多”的情况,其原因何在?
    这就是。将武术较技中的“打艺”变成了“打力”。
    具体说。因为有了“力衰不能再赛为输”这一条,即使是在交手中你打中了对方无数次,哪怕是有效部位。甚至是关键部位、要害部位,但是。只要对方身体能够承受得起,有体能、体力,没有倒地,就不为输,就可以继续打。试想,能赴南京参加全国比赛的武师均是各省市的擂台“金章客”。在社会上都是有头有面的人物。谁个不懂得输赢?谁个愿意服输?于是在规则逼迫之下,各人便纷纷使出了“杀手锏”。以将对手致伤、致残,使之不能再打,便成了取胜的捷径。这正是致二三十人伤、残的主要原因。
    纵观这次国考比赛,除了“倒地为输”的规则保持了传统之外,其余的基本上可以说叫做面目全非。其规则的实质,就是“刚强胜柔弱”的打法、理念和规则占了主导地位。可以说。这是一次在中国武术史上失败的改革。拿西洋拳击的比赛规则来规范,或者说制约中国的传统武术较技,注定失败不可避免。
    再看今天,中国武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值得警惕。
    现在。在央视5台播出的“武林大会”。播出的诸如“五祖拳”、“梅花桩拳”、“开门八极拳”、“形意拳”、“武当拳”等等,观其比赛,虽然打的是传统手法。但是却被“刚强胜柔弱”的理念和规则所束缚,而欠缺了中国武术的味道。
    为什么说它表现出了“刚强胜柔弱”的理念和规则?其根本,就是表现出了“重艺更重力”规则特征。
    具体说,一是违背了“倒地为输”、“打下擂台为输”的传统规则,而是规定“倒地”、“下擂”之后还可以再打。直到时间结束;二是规定在八秒钟内不主动进攻者则判罚“消积”。并对“消积者”者施以处罚。显而易见,这两条规则,基本上与1928年的“国考”较技规则如出一辙。
    再者。它无视武术比赛的内在公平原则。其表现在:既然规定不分体重级别,但又规定不准打裆,不准打头。这些规定,就使得弱者更弱,强者更强。充分表现出了严重的不公平。
    无疑的。这种规则必然给中国武术打智慧、打计谋、打法则、打技巧的特质带来灭顶之灾。
    为什么?
    简单说,由于中国武术的“打桩”和“打机”。由于设置“陷阱”和“在三维空间中求打”,这就使得老子认为的“诈术”,和孙子所说的“诡道”。在对打之中有了用武之地和广阔的空间。而正是“诈术”、“诡道”的运用。方显出“武术”的本质,即“智慧打”、“谋略打”的本质。然而,在今天的擂台上。这种“诈术”、“诡道”在实战之中往往就只能用一次。因为用多了。就会被敌人识破而使自己处于不利。故以此来看,那种“倒地”、“下擂”之后还可以重三巴四的再打的规则。将使“诈术”、“诡道”变得毫无用处,使得“武术”不再是“武术”。其结果。就必然逼迫人们去打“勇”、打“猛”。而导致出现双方的蛮打、浑打、昏打、乱打。与此同时,因为既要设置“陷阱”和在“三维空间中”求打。就必然要等待机会,就必然要以“时间”作保证。故规定在八秒钟内不主动进攻则判罚消积的规则何其荒谬!更何况,双方的对峙,在老子看来。就是一种特殊的“打”,即打“静”。打“心理战”。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因此,“八秒钟不主动”的规则。也就必然逼迫人们去打“勇”、打“猛”。而导致出现双方的蛮打、浑打、昏打、乱打。    在笔者所著的《中国武功盘破门》一书中,笔者断言:中国人体能不及西洋人。似此“刚强胜柔弱”的打法和规则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中国的擂台必将是西洋人的天下。
    此断言。正在被事实所印证。
    所以。“刚强胜柔弱”的打法和规则带来的恶果,必将扼杀中国优秀的传统擂台武术文化。这绝非危言耸听!
    这里。笔者不禁要问:中国传统武术较技规则如“见血为输”,就真的是如洪水猛兽吗?不是。从历史的结果看,“见血为输”毕竟就是一个“挂面伤”,无伤筋骨之大雅。之所以要有这条规则,是旨在检验武术手法是否打到了位的印证。它有利于裁判正确判决。而可以避免无谓的纠纷。因此。“见血为输”规则。乃是“破桩为输”规则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同时,由于它的存在,形成了几千年的令中国百姓喜闻乐见
的、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擂台武术文化。这就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比较起来,“见血为输”规则更有利于人身安全。
    有事实为证。
    见于2007年6月10日至12日的“四川省资中县首届武庙擂台赛”,其比赛规定:“不戴护具”{只穿护身};可以“以掌打头”。这些规则,虽然不尽如人意。因为它仍以“刚强胜柔弱”的规则为规则。但是。又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当前国家规则的禁区,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传统。其比赛结果,没有重大伤残事故发生。而恰恰相反。实事求是地看。如果以“见血为输”为规则。还将有效防止内伤的出现,而使擂台比赛
更趋于安全和文明(编者:“见血为输”,听起来怪吓人,但相信作者所说的事实,一定和我们仅凭这四个字做出的想象有很大不同。姚先生以后是否以给读者介绍一下资中县的这届“武庙擂台赛”?)
    因此。无疑的,扼杀中国传统武术较技规则。倒是某些人无知和无视。以及急功近利的结果。
    中国真正的武术文化。绝对是“大哲学”、“大思想”、“大智慧”的文化。故它与所谓的“竟击”运动之类,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所以,在如何继承和宏扬中国传统擂台武术文化的今天,需要国人三思。再三思。

2

点赞
2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