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流派传承 拳史研究 查看内容

武术老人刘焕烈

2007-11-3 15:49|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945| 评论: 0

在人间圣境的山东蓬莱,八仙过海的渤海之滨,有一位年近百岁的武术名家刘焕烈。他鹤发童颜,气度儒雅。每天清晨,迎着朝霞,在幽雅清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坚持演练八段锦健身功。
   
   据他的爱子培一、培俊说,老人于1911年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武术世家,今年97岁高龄,有儿女8位,孙辈一大群。
   
  “孺子可教”
   
  蓬莱,是我国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乡,有崇文尚武的优秀传统。老人自幼受到光荣传统的熏陶,酷爱学习,熟读圣贤书,崇敬名将、义士。又在父辈影响下,立志习武献身,从父刘桐习武。
   
  1925年他14岁时,离开家乡,随父闯荡京城,在一家粮店开始了学徒生涯。他勤勤恳恳,以店为家。每逢运粮,别人扛两袋,他扛四袋,走得还比别人快,颇得掌柜赏识。后被派去联系业务,往往出色地完成任务。继而提升为会计,兢兢业业,无一误差。为怕影响工作,掌柜一般不让店员们出去习武,但对他却例外。
   
  次年,他利用晚间时光,从旅居在京的同族老乡、武术名家刘光斗习武。因他非常刻苦,且有相当基础,领悟快,一个动作,师父叫他练三遍,他至少练上六遍。他基本功扎实,能做左右朝天蹬,能连续做六个腾空劈叉,一腿伸直、单腿起挺百余次。不到三年,他学完谭腿、长拳十套、器械七种。深得恩师喜爱,认为“孺子可教也”。
   
   提起他的恩师光斗先生,其经历非凡。他自幼随父母来京,因酷爱武术,先拜名师“钩镜张”张玉莲习练教门谭腿、查拳、春秋大刀及燕翅镜等,继拜太极拳名家王茂斋习练吴式太极拳及太极枪、刀、剑、杆和华枪,尤精太极推手。后经王师推荐,又师从“旗营教头”唐兴福,精习多种拳械,包括宋(永祥)氏八卦掌诸艺。
  
  1933年春,刘焕烈正式拜师递贴,成为光斗先生的入室弟子。

  “铁杆成针”

  拜师后,光斗先生对焕烈的要求更加严格:功架要纯正,体悟要精微;对各种拳械,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1928年,他开始从光斗先生习练吴式太极拳。除常习已学过的拳械外,对吴式及其拳械的一招一式,深入揣摩,最后从光斗先生习练太极推手。先生常教诲他们:平常习武要带有御敌观念,即“出手不留情,撒手不让父”。因此,他们与先生练习推手时,常常是被发出丈外,连衣服和鞋子都被摔破,一晚摔出几十次。功夫见长,越摔越有劲。摔倒后,往往两手先着地。天长日久,他的手上都被跌锉出了老茧。
   
  1930年,在京城中Ijj公同举行全市国术观摩表演大会。先生首次带徒儿们去经风雨、见世面,参加表演亮相。焕烈演练的太极拳,功架纯正,圆活舒展,柔中寓刚,绵里藏针。高徒们的表演,有板有眼,准确到位,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1932年,先生毕业于朝阳大学。要离京到外地工作,这时焕烈二十刚出头,受恩师的委托,接过教鞭,代师授艺。开始向小师弟妹传授太极拳、剑。
   
  隔年,光斗先生回北平探亲。他又借机从恩师学练宋氏八卦掌及其转枪和剑。他面对圆心走趟泥步,头、臂、腰扭向圆心,左旋右转地狠练基本功,一练转圈就走转三百余圈,即或“铁鞋”也不禁磨,不到一月就得换新鞋。他干脆买轮带上底,也使不到半年。技理兼修,苦练深钻,真是“铁杵变成针”。

  “打倒东瀛”
   
   1936年,光斗先生应南京中央国术馆张之江馆长的邀请,赴任执教。随后又唤焕烈去南京襄助教学。得机与恩师朝夕相处,又亲聆教诲。请益长拳、对练,精习兵器,一练太极推手,搭手就两小时。穷究八卦掌,从定式到走式、变式,步步提升。同时,与国术馆内的同道们切磋诸艺,获益匪浅。只因后来发生“西安事变”,南京政府动荡不宁,师生任职之事,一直难以落实,不得已又随师返回北平。时值日寇抢占我东北,又欲侵我华北,光斗先生曾为此赋诗铭志:“展首青眸万里云,九州天下有云烟。脚踢绣球三万里,打倒东瀛到神州。”先生在北平四处奔走呼号,唤醒民众奋起抗日,且深信日寇必败。焕烈亦参与其间,赶制抗日传单,四处张贴,到集会广场散发。
   
  1937年,日寇在河北宛平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当年焕烈的父母年迈,急需亲人赡养。他不得已返回山东蓬莱许家沟老家,务农持家,克尽孝道。
   
  此时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伪汉奸及国民党杂牌军到处殃国害民。焕烈心想,以自己一身武艺,应报效抗日救国、保乡安民!除习练不辍外,他在刘氏宗祠内成立了本村第一个武术研究社。把周边的青少年组织起来,苦练本领,一时参加者多达七十余人。
   
  未练武,先讲德。焕烈传授武功之前,首先告诫弟子们要重武德。教诲他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伸张正义,除暴安良,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等等。他从实战要求出发,针对抗日、除暴的急需,他教他们练谭腿时,突出腰腿纵跳,踢打摔拿的能力;教八卦掌时,苦练活式、变式,闪转敌侧、令其腹背受创的技艺;教兵器时,主要练双手带(双手持长柄刀)、春秋大刀,因大刀是破鬼子刺刀的最好兵器。终于练就了弟子们实战交锋的过硬本领。后来,这批弟子大都参加了八路军。有的当上了班长、排长、连长,有的当上了营长。雇工老黄还当上了八路军区中队队长。他们在御敌战斗中,屡立奇功。
   
  “多青得罪”
   
  晚上练完武功后,由焕烈带领徒弟们携带各类兵器,绕村安全巡逻,极大地震慑了当地土豪劣绅及“二流子”们的不轨行为。
   
  可那些坏人岂肯善罢甘休?他们想试试焕烈到底有多大本事。认为只要把他打倒了,就可以在这十里八村称王称霸。
   
  焕烈对这些人早有提防,但不动声色。有一个土豪学过拳脚,且身高力大。一天夜里,他从焕烈身后,使用双拳猛袭过来。焕烈只是一个“鹞子翻身”、顺势一捋,就将这个土豪摔出丈余。另一个混混,身高一米九,力大无比,横行乡里,专靠偷盗为生,外号叫“惹不起”。一年初夏,一阵狂风暴雨,把一族兄的大杨树连根拔倒。这个混混要占为己有。正好焕烈路过。族兄说:“你能扛上这棵树,就给你扛走!”焕烈一弓腰,双手抓住树一颠就上了肩,轻松地把树送到了族兄家!混混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还有一个混混,自逞会点儿拳脚,目中无人,常横行霸道,欺压善良。焕烈得知后,本想去开导开导他,可他真是“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有一天夜里,他竟然暗地里摸了上来。焕烈只用了八卦掌的一招,便将他打翻在地、且又扶起他来,并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他一番。混混感恩戴德地表示:“我向您保证:一定悔改!一定悔改!”
   
  青年人喜欢好勇斗胜,他们认为焕烈个儿不高,武功好、力气不一定大,也想比试比试。一天,他们邀焕烈到打麦场比举盾(石滚)。他们一个一个地把150斤重的花盾(带棱)举过头顶,十分得意。属料焕烈竞直走到一个200多斤重的光盾(无棱)面前,先弓腰、双手抠盾孔,一挺腰就举过了头顶!青年们都惊呆了。因为此盾,几辈人谁也没有举起过。
   
  焕烈不仅武功高强,力大无比,且满腹经纶,又平易近人,青年们都喜欢与他交往、求教。从此,村里的一些不法分子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俺是农民”
   
  上世纪40年代,焕烈的家乡属于游击拉锯地区。八路军的工作人员及首长家属要通过封锁线去办事或学习。焕烈对这一带道路熟悉,又细心,经常被指派护送任务。他还收留并掩护过与日军作战打散的八路军战士。光斗先生有三个妹妹——光耀、光荣、光礼都参加了共产党,都在胶东工作,经常出入敌占区。焕烈对她们进行了多次掩护,提供食宿和生活用品,也为她们传递过情报。
   
   1939年,光斗先生已回蓬莱城定居。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焕烈到城里去看望恩师。不料被坏人告密,说他是“八路军的密探”,被日本鬼子抓进了大牢。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严刑拷打,逼他承认是“共党、八路军的密探”。他只坚持说“俺是农民”。鬼子哪里肯信,就用大刑逼供。一顿鞭抽不行,就坐老虎凳;再不行,就灌辣椒水、灌火油;还不行,就惨不忍睹地用五个人压杠子,压断了几根杠子,他仍坚贞不屈;鬼子又点着香头在他背上触肉,用燃着的蜡烛烧腋窝。焕烈总是那句话:“俺是农民!”他大义凛然地怒斥鬼子和汉奸走狗残害良民,决无好下场!焕烈在酷刑面前,始终面不改色,高扬其头,在地下党和至亲好友的积极营救下,终于保释出狱。他凭着他一身过硬的武功挺过来了,在床上躺了半年,才能下地走动.
       
  烈火炼真金。更坚定了他与日寇和卖国贼不共戴天,更以实际行动支持共产党、八路军消灭日寇和汉奸走狗。
   
  他经常发动并与群众一道,趁着深更半夜,神出鬼没地破坏鬼子运送粮草及大兵的主要公路。有一次,为了配合八路军攻打大黄家炮台,他们破坏了鬼子三十余公里长的运输线,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增援,顺利地炸毁了炮台,又击毙了一百多名鬼子兵。
   
  他还勇敢机智地与鬼子周旋来保护乡亲。1942年4月,鬼子扫荡进村,凶神恶煞地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对着乡亲:“八路的有!?”“没有!没有!”鬼子声嘶力竭地吼道:“八路的没有!统统枪毙!”这时挑水过来的焕烈机智地抢着说:“有的!有的!”往南一指:“统统地往那边走了!走了!”
   
  “追!追!”他就这样支开了鬼子,免去了乡亲们的劫难。

  “就不湿鞋”

  抗日战争后期,许家沟村建立了民主政权。焕烈被推举为村自卫团指导员。负责全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协助村长开展土地改革。当时八路军仍在山区活动,附近还驻扎着日伪军。每次给八路军送粮必经敌战区。这艰巨任务落到了焕烈的肩上,他带领送粮队昼伏夜行,躲开敌人的封锁线,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那时处于艰难时期,粮食紧缺,他带领30位青壮年开荒种地,将十余亩芦苇塘开垦为肥沃的良田。既保证了八路军的供给,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他办事公道合理,他常讲:“民以食为天,口粮是大事情,干部不能多吃多占!”他掌管村的钱粮,在秋收分配时,一视同仁;对鳏寡孤独老人又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常被抽调到乡和区征购公粮,并负责保管。他是颗粒归仓,从未出过差错。
  
  建国后,他一直从事财经工作。开始是村财粮委员;农业合作化时,是会计;成立人民公社时,历任村、联村的保管、大队食堂会计。长期管账、管钱、管粮、管物,都是“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人们常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的?”焕烈“就是不湿鞋”!
   
  后辈楷模  
   
  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甫大复兴,也给武术带来了春天。  
 
  老人虽年届古稀,仍不遗余力,鼹倡武术,课徒不辍,包括对儿孙们的培养。1984年,他带领徒儿们去参加蓬莱县第一次武术比赛。他演练的吴式太极拳和推手,获优秀奖。他与其孙子刘钟利被选人县武术代表队,参加烟台地区武术比赛,获得好成绩。同年,在烟台武术观摩大会上,老人又表演了吴式太极拳及华枪、马眉刀、春秋大刀、双撅等拳械,被在场的山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的工作人员发现,认为这些拳械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即纳入重点挖整的项目。老人把珍藏多年的武术典籍献给了国家。 
    
  1985年老人还在烟台参加了来自全省15个县、市、区二百多位选手、上百种拳械的比赛。老人参赛的拳械又人选武术“精彩项目”参加了汇演,受到省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值得老人欣慰的是后继有人,老人的子女都为武术尽心尽力。三子培一,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地区百科编辑部主任,参加了《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的筹划和编审工作。  
   
   四子培俊,在老人口述的基础上,于2002年整理、出版了《刘氏传统武l术集》。该书面世时,由蓬莱市委等组织召开了发行座谈会,引起当地新闻l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宣传,对当地武术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培俊为主、培秀为教练,在当地创办了武术馆校。学校广收学生,传授刘氏传统武术,先后为武警部队输送了多名优秀人才。在省、市各级武术比赛中,徒子徒孙们屡获优异成绩。2003年末,在蓬莱市武术及各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大力支持下,老人被聘为顾问。这是建国以来该市成立的第一个武术群众组织,这对推动该市武术事业的发展又起了良好的作用。
   
  古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八十、九十也不奇。再过三年,焕烈老人将成为百岁老寿星,谨先恭贺。
   

5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