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生长在武术世家,我的父亲叫韩其昌,父亲不仅擅长梅花拳,而且对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均有很高造诣。” 韩建中的父亲韩其昌,河北省深县人,功夫闻名乡里,因在滹沱河南,所以绰号“沱南侠”。 据说,梅花桩是从山东传到河北的。说起来还有一段传奇:当年河北武强县牛家庄村头庙前有个大拳场,有个外地人李老头落脚在这里,白天靠卖油条和火烧度日,晚上看练拳。 有一天,两个小贩的布匹被强盗抢劫,跑来哀求练拳的人帮忙。李老头也随人流追去,走着走着,人群中就不见了李老头的身影。当人们刚走到半路,竟然看到李老头已经挑着从强盗手中抢回来的布匹往回走了。 老头名叫李庭吉,山东威县翟家庄人,深得梅花桩真传,因抱打不平,逃亡至此。 从那之后,人们才知道李老头的功夫精深,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在他的众多徒弟中,以任俊杰功夫最佳,任俊杰又将一身的本领传给尹墨池、赵应廉,韩其昌便是跟随这两位老师学的梅花拳。 “从此,父亲的威名传遍武林,而梅花桩也始为人所识。” “梅花桩”拳在北京已繁衍了四代,学练梅花桩拳法的人数已有数千。 “1984年,北京成立了第一个梅花桩拳法研究会,其后河南、洞北、广东、西安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研究会。”如今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学练梅花桩拳的人数已逾百万。 梅花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朵,傲枝头、笑寒风。梅花拳种历史悠久,战严寒、历风雨。梅开五瓣,瓣瓣相依;梅花拳五势,势势相连。风吹梅花落,乱花渐欲迷人眼,人用梅花招,忽进忽退、灵活多变,使对手如坠雾中难辨方向。 “父亲教给我的梅花桩拳起源于明代,是很古老的拳种,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梅花拳法是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流行的,轻易不外露。直到明末清初时才在我国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显露传播开来。而梅花桩拳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是清末、民国时期官方及民间组织的各种武术擂台赛上的出色表现。” 韩其昌痴迷武术,结婚很晚。韩建中出生的时候,韩其昌已经四十岁了,再加上韩建中是独生子,可想而知父亲对儿子的宠爱. “生活、学习,一切事情父亲都很惯着我,唯独对我练武术这件事,父亲非常严厉。” 每天,韩其昌都要检查他给儿子布置的武术作业完成了没有,“如果我练得不好,就得挨打。” 在台上的韩建中一套拳打到半截练忘了,急中生智,连转、带踢、加蹦,瞎编了一通又接上了,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拳又打了回来。在台下跟朋友聊天的父亲没注意看,表演完,韩建中对父亲说:“我刚才在场上练半截练忘了。” [page]
许多人认识韩建中,是因为他在中央电视台主讲“擒拿一招”长达五年之久。这位公安大学的高级教官,将自幼随父亲学得的梅花技艺发扬光大,将梅花拳功法与技击之道结合,将传统武术纳入公安工作制敌方法中,演化出许多实战性强的擒拿术,简单易学,深受青年人喜爱。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内容丰富、技法精深,自古以来为大众所欢迎。尤其是武术中的精华——技击,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打斗起来招法变化无穷。” 说起武术的实战技击,韩建中滔滔不绝。“武术的技击技法主要包括踢、打、摔、拿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技击中缺一不可。”韩建中说,武术的技击不受各种规则的限制,也不受高矮胖瘦、体轻体重、人数众寡的影响。 “中华武术技击讲究的是功夫的深浅,不同身材、不同体重、不同体型,有不同的优势。”武谚中有“一寸长,一寸强,一寸小,一寸巧”“以巧破千斤”的说法。“传统武术不单单靠体力赢人,它讲究身法、步法及其巧妙无穷的连环招法。它研究战术,讲究搏击中的运动知觉,讲究借劲用劲、顺劲发力。这就是武术的价值,也是与其他搏击项目在本质上的区别。 “武术众多门派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轻易不外传外露。但是,不论是一招制敌还是连环招法,不论是踢打、还是摔、拿,多以击打对方的要害部位或者是依靠灵活多变、新奇巧妙的技法来制服对方,从而达到技击目的。 “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而且几十年都在他身边习武的我,至今也很难准确阐述出父亲对武术精髓的深刻理解,只能从日常生活中窥其精神于万一。” 韩其昌经常说:“武术是对人类生活、哲理、文化和精神的反思。” “父亲能在对武术的综合思考中演绎出新的招法。” 在警官大学执教期间,曾经有过两次,由于学校统筹调整工作,韩建中调班授课,老班的同学集体给教务处写信表达对韩老师课的喜爱。学生直接找校领导请求能够继续上韩老师的课,这在警官大学的教学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从小到大,无论是出席武术活动,还是进行武术交流、教学、表演,韩其昌总喜欢带着爱子建中。 在担任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教研室主任二十余年的时间中,韩建中以生动形象、层次清晰、深入浅出等突出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魅力博得了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很多老师上课讲得多、做得少,这样不好。我认为作为老师,要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把大家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要形成一个教学相长、共同研讨的气氛,让学生有兴趣跟你一起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 天马行空、融贯古今的讲解背后是认真而踏实的备课,韩建中说,每堂课前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也是父亲教给他的。 每带一个班第一堂课上,韩建中总是对初次见面的学生说:“我会用我的教学艺术把大家吸引到我的周边来,如果你觉得没意思就不用来,如果你是为了学分,那你跟我说,我给你分,不愿意来千万别勉强。” 窗外,细雨梅花欲断魂。 韩建中著作颇丰,多年来为武术传播笔耕不辍,著有《梅花桩》《梅花桩续集》《五势梅花桩》《五势梅花桩实用技击术》《擒敌制胜八十八法》《神招克敌》《实用擒拿术》《擒拿反擒拿》等十几本著作,并参加公安部擒敌技术教材的编辑工作,在全国多家刊物上发表近百篇文章。 “父亲曾说,他一生得力于三个人,一位是引他入门的师父,一位是我的生母王凤仪先生,还有一位便是我。” 1987年,韩建中的第一本书《梅花桩》出版发行,父亲非常高兴,顺口吟了首顺口溜:“早岁习武赖师父,中年事业有贤妻,晚年又得儿子孝,扶我梅拳万里飘。” 后来,韩建中每写一本书,父亲都会特别高兴,开心地夸儿子“灵气”,能“手持生花之笔,书海举神力而传世”。 1988年8月,一向很硬朗的韩其昌突然感冒,高烧39℃多,在儿子和弟子们的劝说下住进了医院。在这段最后的日子里,韩其昌最牵挂的还是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武术。 “在医护人员查房的间隙中,他让我背诵拳谱中的技术格言,遇有一字之差,他就马上让我停住,亲自背给我听。他反复对我强调武术是咱们国家的宝贝。” 1988年9月1日晚,韩其昌去世,享年96岁。弥留之际,韩其昌说出的最后关于武术的话是:“只要团结,中国武术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韩建中没有让父亲失望,1983年,他荣获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武术辅导员;1988年编导24届汉城奥运会“空中彩虹”武术交流节目,让梅花拳的魅力传播四海;1990年任亚运会大型团体操“中华武术”刀术表演总教练;1991年代表北京市赴日本进行武术交流表演获得一等奖。1995年7月和1997年4月任两届河北省深州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开幕式总编导、总教练和副总评议长;1999年10月任首届中国武当拳国际联谊大会武术比赛副总评议长。韩建中先后被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全美国少林拳法总会、北京大学武协技击研究会、广东省梅花拳研究会、武当拳拳法研究会、峨嵋拳拳法研究会等几十个单位聘为顾问、名誉校长和名誉馆长。 多年来,韩建中在对外交流中展示中国功夫,传扬中华武术。1999年,法国巴黎市长特别授予韩建中“体育贡献奖”奖章。 “父亲一生朋友很多,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宾客盈门,或师生、或武友、论武说道,谈笑风生。”韩其昌豁达开朗、潇洒闲逸,身上有武林中人的豪情奔放。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韩建中的性格中有很多父亲的影子,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梅花拳技艺,也遗传了父亲快人快语的武林中人豪爽本色。 为了武术的传播四处奔走的韩建中,看到了武术界很多令人担心的现象,也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感慨,“武术要靠真本事吃饭”。 武术有一个积累过程,有一个向高手名师学习、苦练,到自身消化、吸收、总结、转化为个体内在本领的过程。“武术之心随意而动不逾矩”,武术到了随意而动、随欲而发的程度,必须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些本无武术之心,更无行武的道德和本事,只不过仅仅学习数日,粗知一些武术门派,记下几句武术术语,背诵几段拳谱,得了些皮毛就冒充行家而夸夸狂侃炒作自我的人,只能是暂时蒙蔽一些外行人罢了。虽然这种饭比靠本事吃来得快,也来得容易,但终究有砸了饭碗那一天。” “擒拿一招”“功夫之星”“武林大会”,可以说是韩建中“触电”的“梅花三弄”。 占据体育频道黄金周时段的“武林大会”日益受到观众的关注。这档于3月6日开播的武术节目已经进入体育频道收视率的前十名。 2007年,韩建中一直在为“武林大会”奔忙,话题自然转到了“武林大会”上。 早在几年前,韩建中就和中视体育的阮伟共同策划一档传统武术的节目。“体育频道里有篮球天地、足球天地,为什么没有咱们的国粹?” 这个创意直到五六年后的今天才审批通过,得以和观众见面,“‘武林大会’就是咱们传统武术的阵地。” 虽然目前“武林大会”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敢于顶着社会的压力迈出这第一步才是关键。” 节目首播的那天晚上,韩建中收到了全国各地朋友给他发来的信息: 老韩!这个比赛搞得好! 传统武术应该早些有这样的比赛。 得到了社会各界武术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韩建中心里很欣慰。 武侠小说、武侠片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从一个角度促成了武术的传播,但是夸张了武术,娱乐了武术,模糊了武术的概念。究竟武术是什么?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武术世家,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著名的老武术家,也在一边看过他们练功,确实和现在的武术不同。” 韩建中说,练武的人天天都在进行刻苦的训练,在“武林大会”看到的绝对不会是武侠片中所展示的武术,那就不叫真正的实打擂台了,就变成电影了。 “所以,我常说,观众对‘武林大会’的期望值不要过高,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大家看到质朴本色的中国武术。 “去年搞的‘功夫之星’大赛,我做裁判,‘功夫之星’有选星、选秀的意思,由裁判打分、个人综合素质评分等几部分内容组成。央视这次的‘武林大会’定位不一样,主要就是通过节目介绍各个拳种的传承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介绍各个拳种的风格。”相比之下,“武林大会”会更知识化,把传统武术本来的面貌还原给大家观赏。 “武术发展到今天,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是打练结合的,练什么拿出来就能用什么,无论是磨练手眼身法步还是锤炼精神气力功,都是在进行针对性练习。 “如今,传统武术逐渐向健身的、表演、竞赛三个发展方向,而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武林大会’的创办,就是要还武术最真实的属性,因为不讲打的武术就不是武术。” 武术的不同门派、不同拳种都拥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门派在技击风格以及劲力上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拳种流派的特色,这应该是“武林大会”最大的魅力所在。“但是现在打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没有突出各门派的风格特色,这是非常可惜的。”韩建中深深叹了一口气,“我想,如果像.‘武林大会’这样的节目能够越来越多,让广大民间的武术爱好者拥有展示技击的舞台,那传统武术一定会发扬光大。”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