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流派传承 武林大观 查看内容

北京——香港:太极之旅

2007-3-4 10:05|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6070| 评论: 0

一、开头语

    旅游已成为当今的时尚消费,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层出不穷,然而太极之旅,我还是首次听说。1月24日至30日,北京太极代表团一行52人在市武协常务副主席吴彬九段、市武术院院长程春和的率领下,参加了由香港武术联会主办的“首届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在20个国家l00个队1400人参加的比赛中,获得了15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名次和获奖数目均列各队之首,游历了香港、澳门的主要景点,取得了比赛、旅游双丰收,是名副其实的太极之旅,也是自费民间武术交流的有益尝试,更是京港两地太极高手的友好切磋。在返京的火车上,记者听到的全是“物有超值”的赞扬之声。

  二、郑州策划

    近年来,香港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仅春节期间就有三四个,彼此之间呈现竞争态势。在这种环境下,作为香港体育协会下属的香港武术联会,更应有所作为,因为无论从属性上,还是职能上,都称得上龙头老大。“首届国际太极拳邀请赛”的策划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笼的。

    去年香港武术联会主管赵婉儿女士多次给吴彬老师来电咨询有关举办大型武术活动的经验。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期间,她又亲临郑州,广为宣传,还抓住吴教练不放,聘请他担任赛事顾问,委托他邀请几位太极高手参与名家汇演,开办太极名家工作坊,动员首都太极拳爱好者赴港参赛。

    在吴教练的推荐之下,赵婉儿征求我的意见。我向她“传授”了办好赛事的“诀窍”:赛事能否办成,关键是要有人参加,即人气要旺,建议她采取三种办法:一是靠武术界有影响的人去做工作,“拉队”参赛;二是前期广为宣传,加大造势;三是采用“非常手段”,在上述招术不灵时抛出“杀手锏”,比如借用朋友现成资源,如《中华武术》杂志的精兵会员。

    在郑州赛场,我也见到了她们散发的宣传品,筹备工作在紧锣密鼓之中拉开了帷幕。

三、组团

    北京是卧虎藏龙之地,武术活动频繁,武术人才济济,拳种研究会50多个,太极拳品种比较齐全。吴教练在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在北京威望更高。市武协管理、服务有方,多次被民政部评为优秀社团。

    吴头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他与香港武术联会会长霍震寰在国际武联共事多年,是很好的朋友。北京武协与香港武联关系密切,组团参赛责无旁贷。

    问题的关键是自费赴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些老拳师年事已高,习武之人各阶层都有,几千元开销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比如李式太极拳研究会老会长马金龙,刚刚率弟子访问日本,每人已经花费了6000多元,再“斥资”2000多元去香港,确实要掂量掂量。记者在火车上见到一位李式弟子,她是位年近半百的内退职工,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在公园教拳为乐,月薪不足千元,仍然克服困难,随马老师赴港参赛。

    为组团,北京武协多次开会,分头做拳种研究会和一些老拳师的工作,收到了有效的成果,一路上出现了老师带徒弟,弟子关照师父的动人场面。对一些特别困难的采取互帮的方式。比如,市武协副主席王世泉资助稀有太极拳种——杨少侯系太极拳加手,派人参赛。作为对方邀请的顾问吴头本来可直飞香港,但他却执意与大家一同坐火车,将节省下来的钱,资助他人,最后终于组成了一个52人的大团,团员有离退休干部、下岗职工、私企工商业者、IT从业人员等。北京团流派之多,人数之众,路程之遥,堪称本赛事之最。

    组团不易,体现了组织者的能力、魄力、凝聚力,其经验对其他省市也是个借鉴。

四、接风

    以武会友其乐融融,太极之旅处处接风。“接风”在香港不是饭局,而是礼仪,是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与场所,给你“接风”是尊重你,你参加,也是尊重别人。

    按旅行社要求,25日下午抵港后,先到海洋公园游览,大家不顾旅途的疲惫,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海豚表演。尽管走马观花,也很愉悦。

    晚上,香港杨式太极拳传人董英杰之女董茉莉在闹市区的一家高档酒店为全团接风。在香港请客吃饭大都是个人出资,宴请这么多人,其中大多数她并不相识,足见其好客与豪爽。与众不同的是在接风晚宴上“以拳会友”鲜亮登场:董丽佳表演了稀有的杨少侯系太极拳加手,让同门的董茉莉大开眼界。史宝国演示了以技击为核心的通州李式太极拳,这在香港也很罕见。董的弟子也表演了古典杨式太极拳。北京太极代表团将墨宝——“龙”和“太极意境”,赠给董茉莉女士,感谢她的赤诚之心。其实,在北京时吴教练就透露给我,多年来,董茉莉与北京武术界、同吴教练一直关系特好,友情很深,第一个为北京团接风非她莫属。

    晚宴后,大家来到会展中心看维多丽亚海湾的夜景,站在回归的象征性标志——紫金花雕前合影,到山顶俯瞰东方之珠的万家灯火。

    次日上午购物。吴教练为爱女选购了一条以小狗作缀的金项练。他说,蓉蓉喜欢狗。

    下午,全团乘喷射飞船到澳门观光。高耸的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队员们纷纷拍照留影,还有的在空地活动腰腿,打两手太极。吴教练与王世泉推手,引来了众人围观。

    次日上午接着旅游、购物。在黑沙海边,又出现了闻鸡起舞的现象,三三两两打拳、练功,据说不远处有个六星级酒店是专供贵宾用的。在马祖庙前,一群当地武术爱好者正在练拳,其中一人认出了吴教练,他是澳门精武体育会总教练梁忠灵,曾在吴头麾下作过裁判。于是他率众弟子拥在老吴头周围合影留念。正当兴致高潮时,韩静出现了,这位吴家军的得意弟子,现在澳门体育部门任职,还打比赛,多哈亚运会获武术第三名。她是代表澳门武术总会专程接师父和代表团赴宴的。

    澳门武术总会对为北京太极代表团接风非常重视,除陈永杰理事长到内地出席政协会之外,其他首领悉数到场,其中我认识的只有韩静和曾铁民教练,此前我曾在越南、北京、香港等地采访过他,知道他是经吴教练介绍从广西赴澳执教的,培养出多名武术高手,在各类武术赛事中摘金夺银。因旅游行程变更无常,一路上吴教练不断与曾教练联系,调整接风时间,最后定在26日中午澳门之行结束之前,与其说接风,不如说送行。这次接风确有意犹未尽之感。韩静代表澳门武总送师父和代表团过关,喷射飞船起锚后她还在挥手……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北京武术队宿将,退役后辗转欧洲,落脚澳门,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到大学教体育。

 

[page]

    第三次接风是霍震寰会长为各代表团接风,地点在赛马场豪华包间内。吴教练和亚武联名誉主席徐才夫妇坐在霍会长两边。我认识的内地嘉宾有太极名家杨振铎、冯志强、陈正雷、孙永田。香港方面我认识的有董茉莉、练铁扇功的冼孟豪、刚刚荣获“荣誉功勋”的李晖、武联主管赵婉儿、很想当北京奥运志愿者的香港啦啦队总会会长殷浩然。

    席间大家纷纷自告奋勇,表演拿手好戏。出人意料的是年过八旬的徐才先生主动请缨,高歌一曲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名歌《叫我如何不想她》,是李叔同作词的爱国歌曲。我与徐老相识多年,第一次听他唱歌。他的共鸣很好,男低音抒情而浑厚。一时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静静地聆听,欣赏着与美国黑人歌手罗伯逊同样有感染力的歌声。我想徐老年轻时一定是多才多艺,风流倜傥。今天是为友情感动,还是忆峥嵘岁月?可能更多的还是出自对武术的热爱吧?

    冯志强属另一种风格。尽管已过古稀之年,可童心未泯,活像个老玩童,又唱又跳,京剧经他的太极之手,变成了现代版的“炸浆面”,既诙谐又好玩。他一嗓子《纤夫的爱》也许能把尹相杰PK掉。

    马鞍山太极拳代表团献上了诗朗诵岳飞的《满江红》,香港的冼孟豪打了一套传统拳……

    第四次接风是北京武术院外派队员黑志宏,他为吴教练和院长程春和接风,我和世泉作陪。黑志宏退役后,先在香港李晖武术文化中心担任教练兼队员,后来转到香港队打比赛,多哈亚运会取得亚军,在香港武术界有一定名气,许多人见面都称他“黑师傅”。小黑是个实诚的青年,连世泉教了他几天八极拳都记得一清二楚。这次他参加比赛和名家汇演。我想,像他这样的专业选手与业余爱好者同场比赛,结果会是不言而喻的。小黑表示,想代表香港打“北京2008武术比赛”,载誉返京。席间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国际健身气功展示会的策划人奚财林让吴头看内地一家网站评出的去年十大武术新闻人物,除吴教练外,榜上还有在电影“黄金甲”中扮演角色的周杰伦,看来恶搞已无孔不入。

    第五个接风又与董茉莉有关。她的一位亲戚,名叫董郑小芬召开的同学会,邀请我们光临,据说另一层含意是董茉莉为徐才夫妇接风。小芬的身份为“香港董英杰太极拳健身院院长”,与董茉莉同出一门。这次接风似乎不那么显眼,但却内容丰富。主持居然是近古稀之年的董茉莉,可能是练太极有方,底气很足,流行歌曲唱得相当专业。徐才先生再展歌喉,唱了支上个世纪40年代的抗战歌曲《日落西山》。王世泉可能早就按捺不住了,在饭桌边,穿着皮鞋打了八极拳的几个式子,震颤了地板,令现场的武林朋友无不惊叹。吴头不愿意露他的拿手戏“东方之珠”,便亮出了底牌——戏说与董茉莉的交往。原来80年代末,吴头担任中国武术研究院教学部主任时,曾在深圳开办国际裁判员培训班,董茉莉是其中的学员,两人属“师生”关系,以后渐渐成为好朋友。在董茉莉的忽悠下,程春和院长也没躲过一“劫”,发表了令人感动的讲话。

    第六次接风是香港武术联会副主席冼国林先生,据说是位银行家。这次接风是在中午,因为晚上闭幕后,大家就各奔东西了,所以有些饯行的味道。我们这桌全是北京代表团的。主宾在包间内,我不知道他们如何依依不舍,只知道这次香港之行“以武会友”的氛围特别浓厚,也许春节快到了,四处洋溢着亲情、友情。接风传达的就是东道主的好客之心,它温暖着我们,身在香港如在北京。

    最后的接风兵分两路:本来吴式传人香港的吴光宇邀请大家参加他的宴请,但香港意拳名家陈正中先生热忱有加,非要为北京代表团接风、饯行。吴头、程院长率队参加。陈先生已过古稀之年,看上去只有五十岁的样子,肯定与常年习武有关。这次接风兼送行自然又是“武门宴”:北京的太极高手们个个身手不凡,谱写京港两地武术家的深隋厚谊。

    我和世泉参加了吴式传人吴光宇的晚宴,在场的还有徐才夫妇、杨振铎、冯志强、陈正雷、蒋家骏(陈式拳传人)、陈龙骧(杨式传人)、李剑方(杨式传人)、孙永田等武术界人士。吴先生久居加拿大,去年在一次国际太极拳活动中与内地太极拳界结识,成为朋友。

    一路港澳游,一路接风。如果不是期限,说不定还会接风下去,据我所知,想接风的还有香港精武会永远会长廖国存、陈汉水院士……李晖、刘洋甚至找不到给吴教练“送礼”的机会,只得通过我周转……

五、比赛

    由香港武术联会主办的“首届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共进行一天半。除北京和深圳外,内地参赛的还有马鞍山、广州、广东、重庆、泰安、珠海、徐州、广西、成都等,比赛项目有简化24式拳、集体24式太极拳、杨式24式太极拳、42式竞赛套路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传统套路4l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杨式28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陈式太极拳老架一、二路混合、传统吴式太极拳、吴家郑式太极大拳、吴家太极拳54式圆拳、李式太极拳32式、沙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加手、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枪、武当九宫纯阳门五行枪、太极双环、陈式忽雷架、混元32炮捶、古典太极长拳108式、洪式太极拳、李雅轩式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王氏太极拳、赵堡和式、龙门太极拳一路、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等,五花八门的太极,繁花似锦的拳种,显示了这届太极盛会的包容性,为各门各派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舞台。

    北京代表团带去的李式太极拳和杨少侯系太极拳加手令香港武术爱好者眼界大开。香港的陈式忽雷架和洪式太极拳也让京城的太极爱好者一饱眼福。看到以前没见到的太极,学到以前没学到的本事,这种不规定流派、不限制参赛项目、不拘年龄,确实让参赛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有所收获,有所展示。

    比赛是检验,更是交流;是角逐,更是切磋。

    北京团中有位身高1.90米的韩国人,他就是崔材坤,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开了一家跆拳道馆,自任教练。他的名片上写着: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世界跆拳道联盟公认黑带五段、三级教练、北京陈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他来中国已有八九年了,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在与我交谈时说,太极拳功理深不可测,看不到底,很神秘,越是这样越想学。目前在国外,一半武馆都是太极拳馆,岁数越大越想练太极拳,因为它是最好的运动项目,能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锻炼,从而实现全身心都健康。这次比赛中,他获得了传统陈式太极拳、太极剑两项第二名。

    一位韩国跆拳道教练却迷恋中国武术,尤其酷爱太极拳,这是很发人深省的问题。

六、听课

    如果说,比赛是大舞台的话,太极名家工作坊就是小剧场。在小剧场太极粉丝们可以与大师们实现零距离,释疑太极奥妙。

    我和世泉只听了陈正雷和孙永田的课。杨振铎、冯志强、蒋家骏、陈龙骧、吴光宇、李剑方也应邀开课,可惜我们分身无术。

    虽然与陈正雷老师早已相识,但听他讲课还是头一次。那天能容百人的课堂座无虚席,听课者有老年、中年和青年。他是标准的教授,用不着身边的粤语翻译,讲起来有条不紊,能用中国古典哲学、易经讲明白的最好,听不懂再用现代科学深入浅出,实在有难度,干脆采用肢体语言。对太极的功效不神化,只要认真学,谁都能学会、学好。我发现只要他“以身示法”,坐在后边的人都会站起来观摩,看来传授武术,身教重于言教。

    孙永田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像唠家常一样,讲述孙式太极拳的功理、功法。他讲一句,粤语翻一次,有时学员们还会发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笑声。也许这种方式接受更直接,但我以为像太极这类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翻译成国内不同民族的语言也许稍好一些,译成外文要想准确表达意思,恐怕难度不小,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采用肢体语音。

    任何事物都有共性与个性。一般赛事可满足多数人需求,开小灶会适合部分人胃口。从这点看,类似名家工作坊的做法更有针对性。

七、名家汇演

    名家汇演在香港的文体活动中属点睛之笔,最为人看重,冯志强、杨振铎、陈正雷、蒋家骏、陈龙骧、李剑方、吴光宇、孙永田等名家均登台献技。

    当晚,伊利沙白体育馆“人满为患”,未开演前,发烧友已在馆外排成了长龙。因为我们那晚要移“兵”深圳,北京的表演被安排在前面。打头炮的是王世泉的八极拳。也许是这套拳法在香港前所未见,也许是这两天刚柔相济的拳法看得太多了,视觉疲劳了,世泉的表演一鸣惊人,全场雷动。俗话说“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他的功架之好,出拳之猛,转体之快,跺脚之力度,处处显出了中国功夫的厉害。表演中,解说顾问、香港武术联会副主席尹庆源用粤语问现场观众:“听见风声了吗?”“听到了!”又问:“感到地板颤动了吗?”“动了!”三位爱好武术的瑞士人说:“这回我们看到真武术了!”就连霍震寰会长也向吴教练表达了想当面向世泉请教的意愿。世泉的出山是受到了吴教练和我的鼓动,其实他连表演服都是临时借的。我不懂武术,但略知观众心理,大家都往东跑,你一定要往西跑,跑得越远,反差越大,越让人耳目一新。讲句外行话,干什么事都要打开思路,不要被固有的思维方式捆死。

    接着张勇涛的杨式太极刀、燕跟来的陈式太极拳、李连科的李式太极拳相继亮相,这些身怀绝技的太极高手送给香港武术爱好者的一盘丰盛的太极大餐。

    名家汇演之前,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致闭幕词,她讲述了自己向李晖学太极拳的故事。吴教练代表全团向香港武术联会赠送了墨宝:“太极传友谊,京港一家亲。“

    首届香港国际太极拳邀请赛留给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4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