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马路上只有清洁工人在忙碌,郑州市的金水大道上两个闻鸡而起的老人,边走边谈论着什么…… 受河南省直机关老干部太极拳协会邀请,北京太极拳名家高壮飞老师来到郑州,计划中要办太极拳研讨班和专题讲座。高老师一再坚持不住宾馆,就住在省直老干部太极拳协会会长王梦南家里,他们是因太极拳结缘深交多年的老朋友了,这是他们在赶往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太极拳辅导站的途中。 现已75岁高龄的离休干部王梦南,家里倒没有什么负担,儿女都自立出去了,所以房子住得稍宽裕些。外地来郑的拳友、请来的老师一向都是吃住在他家里,这一方面解决了协会经费短缺的困难,也表现了王老对太极拳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拳友的热情接待。 1984年王老和几位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创建了郑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刚开始只有三个辅导站50多名太极拳爱好者,而到后来陆续建立了省直老干部太极拳协会和省直太极拳委员会,活动站点发展到目前的30多个,会员有1000多人。王老是这几个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这几个组织中一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30多个站点分布在郑州的东西南北中,王老不顾年事已高,不辞劳苦,经常骑自行车深入到各站点了解情况,传授技艺,沟通思想,商讨工作,有时一早晨要跑几个活动站点,省直所有站点都留下了王老的身影。协会里的事情也多,举行什么比赛,发个通知,填报表格等等,王老总是自己跑来跑去。看他那么大年纪了,大家都不忍心,王老却说你们有的上班,有的还有其他急事要办,我离休了时间多,骑车跑跑也是锻炼嘛!已是75岁的老人了,王老的身体还那么硬朗,办起事来还是像个年轻人一样风风火火,热热辣辣。 王老是练吴式太极拳出身的,对吴式太极拳有较高造诣。他50岁开始练拳,自认为学拳有点晚了,所以就特别刻苦,跟老师学拳不论炎夏酷暑,还是冰天雪地,从不间断,趁出差去外地机会,总是白天工作,利用早晚时间向名家求教,追记心得体会,直至深夜。回来后和老师拳友们一起学习共同提高。他十分注意收集太极拳的图书资料、录像带和光碟,边观摩边研究。他多次到北京、上海拜访吴式太极拳大师和前辈,取南北两派之精华,他到上海受到吴式嫡系传人马岳梁先师亲切指教,他还十数次到北京请教吴式太极拳掌门人王培生、李秉慈、翁福麒等大师,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高人的指点和个人的努力,他对吴式太极拳可谓心领神会,他还与西安、承德、丹东等地吴式太极拳组织建立起联系,除登门求教外,还经常信函往来,交流拳理拳法和经验。王老一边在不断地向高手请教,一边不断地授徒,把他的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喜爱太极拳的人。他先后邀请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李秉慈,副会长翁福麒和第五代传人张耀忠、马洪德等太极拳名家来郑讲学。他十分注意培养协会里的年轻人,看到某个年轻人练拳的禀赋比较好,就经常地对其单兵教练,传授其拳术和武德,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参加比赛的机会,他还经常约一些肯钻研的人到他家里看录像和光碟。 如今,王老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协会、委员会的活动中,民间的太极拳组织是个松散组织,俗话说:人群过百,形形色色,数十个单位互不相识的人们凑到一起,练拳人各种各样,有的脾气急性子倔,有的人不听招呼我行我素,但大家锻炼身体的目的是相同的。为了实现全民健身的目的,为了实现太极拳活动的普及和推广,王老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大家“穿线”、“搭桥”。在他出色的组织和引导下,协会成员紧密团结,各项活动开展得很活跃。不断吸收新会员参加到协会中来。当个这样组织头目也很不容易,既要组织活动,又要协调纠纷,又没人给发工资奖金,还得自己拿钱交电话费。大家都这么说:“没有王老师这么不计得失,不辞辛劳,省直太极拳活动不可能搞得这么红火,组织不可能得到这么大的发展。”是的,没有王老师这个桥梁、纽带,大家就是一盘散沙,30多个活动站点能存在并逐步扩展、1000多名会员能凝聚在省直太极拳协会和吴式太极拳委员会的旗帜下,这个带头人要做多少工作,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和辛劳啊!所以在每届太极拳协会换届选举中大家众口一词。这么多年来,王梦南一直担任着协会会长和委员会主任。在他的组织下,近几年来会员参加全国和省、市及国际少林武术节比赛中荣获集体奖项30多次,个人奖项70多次。 这就是他。他凭借这份执著和热情,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赞许。尽管他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他没有满足,没有止步,他一如既往、耕耘不息,奋斗不止,在深深的思考中探索,在辛勤开拓中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创造新的业绩,以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