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名家王战军收徒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尚书·泰誓》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此处把君与师等同起来,可见师之重要。荀子提出了“天地君亲师”。他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札之三本也”(《荀子·礼论》),并进一步从国家兴衰与尊师的认识高度上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快。”(“快”是放肆的意思)因此,不论是书香门第还是平常百姓之家,在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家中,都供奉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刻也不敢忘怀,尊师观念已经家喻户晓,深入到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直至近现代一些尊师的礼俗仍然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广为流传,并构成那个行业的行规礼俗的一部分。
在过去,武术作为一门技巧性很高的技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养家糊口维持生存的手段,大多采用口传面授、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传授。因此,中州武术界非常讲究尊师礼节。这种尊师重道的传统习俗,在中州的许多拳种流派中一直沿袭至今。它主要由拜师、侍师、敬师、报师、祭师等几个方面组成尤其看重拜师仪式,认为只有通过拜师仪式,老师才会把自己看成他的真正学生,自己才会被老师另眼相看,才能学到真正的功夫。老师把举行过拜师仪式的学生称为“入师弟子或入室弟子”,没有拜师的学生只是“记名弟子”。因此,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拜师仪式看作是非常隆重和严肃的事情。下面我们把在中州流行的尊师礼节的程序作一介绍。

老师接过学生呈上来的帖子,宣布愿意收此学生为徒,并向学生介绍本门的门规戒律,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执行。有的老师把这些门规戒律事先写好,拜师时交与学生。同时,老师向学生还礼,赠予学生礼物。这些札物一般为武术器械和服装鞋袜等,大部分老师送学生练功穿的鞋子,意思是要脚踏宴地地刻苦训练。
举行完上述仪式程序后要以老师的名义请参加这次拜师仪式的所有人员吃饭,意思是请武林界的各位同仁认识自己新收的徒弟,并且请诸位以后要多加关照。席间拜师学生要向客人敬酒,以便加深印象,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一旦举行完拜师仪式就等于人师,就要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老师对待爱徒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精心传授技艺:学生要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来尊重和侍奉,把老师的妻子称为“师娘”,平时要尊敬老师老师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要主动去做每到传统节日要带上礼品慰问老师。在中州武术界有着“三节两寿辰”尊师的传统,即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节日,老师和师娘的生日都要以时令果品敬献老师,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
[page] 学生如果取得了什么成绩都要向老师汇报、送礼,表示没有忘记老师的栽培之恩。这叫作“报师”。
在老师生前,“三节两寿”要去看望老师,取得了成绩要向老师汇报。如果老师故去,就要为老师送终,参加为老师举行的一系列丧葬礼仪,每年还要去祭拜老师亡灵,以表达对老师的哀思。也就是说,学生确实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对待老师,老师活着的时候要恭敬地侍奉,死后则要像祭祀父母一样去祭祀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社会功能的增加,以及传授途径的增多,师傅教徒弟的这种作坊式的教育方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规模较大的学校教育的方式。河南省各级各类武术学校林立,也表明了武术传授方式的多样化。但是,这种传统的尊师仪式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在民间和一些武术学校仍很盛行,只是有的程序减少了,举行拜师仪式的范围缩小了而已。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武术学校对于举行过拜师仪式的学生才认可为自己的弟子,以区别于其他学生。师傅对这些“弟子”们,就会另立叫“小灶”单独辅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花费的精力都会比其他学生多一些。有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对于学生和弟于是有区别的,教学生动作,教弟子用法。即对于学生不讲动作方法和用法或者简单讲解,而对于“弟子”即举行过拜师仪式的学生就要“喂招”,就要精心解释每个动作的各种用法以及破解的方法。
尊师重教,无疑是传统武术礼仪习俗中闪烁着灿烂光芒的精华部分。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拜师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封建思想糟粕,通过拜师而确立起来的“师徒”关系实际上是模拟的“父子”关系,拜师仪式的作用是使这种“父子”关系合理化并由此确立徒弟对师傅的各种义务(侍师、报师、祭师),其实质是一种宗法血亲制度。另外,旧时许多习武之人是以传武授徒为生,或将武艺作为生活的一种辅助手艺、技能收徒赚钱养家糊口是传武的目的,在“重农轻商”思想浓重的农耕社会时代,这种以经营收徒为赚钱目的的活动就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出现。现在一些拳师收徒举行仪式也存在着变相收费的现象。旧时强调的师道尊严、严格地继承师法的现象,在社会新形势下,已成为阻碍中州武术健康发展的沉重的包袱。我们应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继承传统尊师中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尊师重教的优秀思想,摒弃其中的封建宗法与糟粕,迅速建立起新的尊师重教的礼仪文化,不断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