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综合知识 发展交流 查看内容

从“太极+”到“+太极”——关于“太极IP打造与商业价值变现”的几点思考

2024-3-15 18:01|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2249| 评论: 0|原作者: 刘火财

摘要: 本文发表在《中华武术》杂志,源于2023年底作者在武术国际化和产业化高峰论坛上做的报告。探讨太极拳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一个发展那周期,在太极拳的低潮期,太极人该如何破局出圈?


作者刘火财

太极的春天还未到来 

早在2019年,我就曾经说 过:“太极拳的春天,还没有来到。”如果太极拳的春天真的来了,应该是像房地产高峰期时一样,看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大家摇号疯抢,跑步来交费学习太极拳的盛况。 

我个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私人银行家,累积资产 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另一个身份就是“国家智库世界 太极拳蓝皮书专家委员”。20年多年我一直在做一件 事——普及并推广太极思维。我既是一名非遗太极拳 传承人,也是教练员,同时还是拳馆的运营者。同时驾 驭好这三个角色是不容易的,公益还是收费?专业化还 是标准化?自己教还是请人教?我始终摸着石头过河。 我用20年探索实践提炼出“太极三观,笃诚得法”,系 统地构建了“共生、同频、自在的太极思维”理论体系, 也形成了关于太极IP打造及商业价值变现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1.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  

我曾经历过太极拳一轮完整周期,从低谷到巅峰再从巅峰跌回低谷。记得巅峰时期是在2017年前,那 时根本就不愁招生,都是学员推荐学员,一个班还没结 束,下一个班已经在排队了。企业家们济济一堂,每天下 班后以及周末课程连轴转。但2017年之后到现在,我们渐渐发现主动来找我们学拳的人从门庭若市变成如今的门可罗雀。 

不只是我们这样,现在除了名家名师还有些流量可以维系,其他所有拳馆和教练员活得都很艰难。所以在当下,我认为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理解与洞察太极拳的发展阶段。因为一旦错误预估了形势,就可能会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比如疫情后,你以为市场形势会大好,可一旦你全身心投入,就会发现时机未到,尚未看到行业的春天,一切过度付出都是浪费和损耗。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太极拳正处于行业低谷期。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当前经济处在下行周期,社会消费预期在下降,各行各业都很卷,太极拳界尤其如此,不少太极拳传承人以及拳馆运营者举步维艰。 

但从投资角度看,我认为太极拳行业如今处在左侧底部区间,再低又能低到哪里去呢?因此,此时恰恰是我们进行产业稳步布局的好时候,当下房地产正在去杠杆化,经济有转型升级的需要,资本正在重新寻找新的机会,太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从我身为一个投行人的视角来看,可以用出一个成语来形容它——“奇货可居”。 

 2.在太极拳低潮期,我们该如何破局出圈?

 目前太极拳行业是处在“卡拉OK自嗨式”状态,关 注的人基本都是圈内人士。我们需要“引长江之水”来 灌溉太极拳产业。这个“长江之水”我认为就是文化。 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是一对阴阳——拳为阳为实,文化 为阴为虚。要想破局出圈,就应该把文化这个太极拳生 存和发展的空间打开,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行业存在的 “三缺三不缺”现象。 

 不缺宽度缺高度 
 
世界上打太极拳的人据不完全统计有三亿,但真 正有付费意愿,愿意为太极拳买单的人有多少呢?太极 拳不能只有“下里巴人”的一面,也要有“阳春白雪”的 一面,尤其在当前,更需要多一些阳春白雪,但要想把 高端市场做起来,我们必须要把太极拳的高度提升起 来,让太极拳在更大的舞台亮相。 
 
不缺门派缺文化

 我们与其门派之争,不如拆掉自家藩篱,剔除门派 之见,以太极之名统一对外,谈太极拳、太极文化,或者 说是中国文化——从文化上寻找认同,寻找最大公约 数,这样才能形成最大的共识,才能成为全民的甚至全世界的太极。

 因为文化属阴,是最柔软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就 像空气和水一样,可以穿透藩篱渗透无形,打开五行之 门,更能够打开人的心智,获得广泛高度的认同与共鸣。 

 不缺技术缺应用 

现在的太极拳习练者还会在意气沉丹田、逢转必 沉等技术要领吗?他们在意的是练太极拳可以降低三 高吗?能缓解抑郁吗?能治疗腰肌劳损吗?或许我们不 应该停留在技术上,而是想清楚技术要为应用服务。 


 刘火财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女士介绍武术抱拳礼


打造具有太极文化基因的爆品 

 1.“太极+”到“+太极” 

太极产业化不应该只是太极拳的产业化,而要从 原来以太极拳为中心的“太极+”模式里跳出来,升级为以太极赋能产业发展的“+太极”模式,要把太极化 成空气、化成水去滋养万物。 

比如原来一谈到太极拳产业,就联想到太极拳培 训、茶叶、酒、拳馆、太极服、太极鞋、刀枪剑棍等器械, 但这些产品只能算太极产业的1.0时代,都是以太极拳 为中心的太极+模式。而要想做大做强太极产业,让更 多的资本和人才关注,就不能停留在1.0时代,而要进入 “+太极”的2.0时代。

 “所谓的2.0时代,是将太极化为空气和水,以其 思维和文化无声去滋养产业,把它融入企业管理,金融 投资等各个领域中,这才可以真正称之为太极产业布局。如此,我们就能从传统的培训教学、服装器械这些 低附加值的商业形态向太极健康、太极文创、太极金 融、太极管理等更高附加值的商业模式转化,从广义上 讲,凡是运用并符合太极文化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纳 入太极产业化的范畴。

 2.四两拨千斤是一种同频共振现象 

通过超过五年的不断实践和思考,我逐渐参悟了 “同频”这个词,它成为我的太极思维中重要的一个 方法论。当然它在太极领域还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 话——四两拨千斤。四两如何能拨动千斤,真的是靠杠 杆原理吗?其实不是,而是同频,因为当四两与千斤的 频率一致,就能实现同频共振,且这个力量超乎想象的 巨大。 

当我们明白同频的原理以后,我们再用它检验 我们的拳打的是否正确,我们的产品是否能成为爆 款——这是我们选择打造太极产业化产品和服务的一 项重要指标。 

太极拳通过松、慢、柔的运动方式,有效地调节脑 波的频率到低频波,与地磁场的舒曼波同一频率,最后 实现同频共振,完成能量的吸收和流动,使身体具备了 随时充电的模式,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养生智慧,在有限 的身体上追求生命能量的无限延续。

3.万千微光,汇聚成炬

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学习太 极文化,打造属于自己的IP标签。比如,我的工作是做金融投资的,这些年我一直在尝试把太极文化融入金融到金融实践中,用它来提升我的投资管理能力。事实上效果非常好,我运用太极思维里虚实开合的特点精 准研判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发展趋势,于2017年在信托业内率先提出“分化与集中”的投资理论,证伪了被华尔街奉为投资圣经的鸡蛋分散理论,成功帮助客户规避了P2P、房地产等行业爆雷的风险,很好地守护住了投资人的钱袋子,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也成就了我蝉联公司2019~2020年机构业务销售冠军。如果说我在 太极金融上做的这点创新是一粒微光,那万千个像我 一样的太极人的微光汇聚在一起就成了熊熊燃烧的火 炬,而这个火炬就是太极文化的全貌,所以我们既不可以狂妄自大,也不可以妄自菲薄,而应该不卑不亢、脚踏实地。我相信太极拳的历史是由每一个太极人书写和创造的。 
作者:刘火财
责编:小七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相关分类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