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和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和有禄

2004-8-18 18:23|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7873| 评论: 0

和式太极拳由一代武术宗师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年-1890年)所创。

  赵堡镇位于河南省温县东十五里,历史悠久。据《赵堡镇镇志》记载:“春秋时期,晋昭公封大卿赵公食邑于温,于温东十五里许挖地筑堡而居,故称赵堡。”镇里有名胜古迹多处:铁三官、杨裹槐、金银二冢、凤凰台、没梁庙、舍身台、六人合围唐古槐、 永安寺(即南大寺)等。赵堡镇北依巍巍太行山,南傍滔滔黄河水,隔黄河与少林寺遥遥相望,西边距九朝古都洛阳不足百公里,自古以来即居南北之要津,东西通衢。山荫河育,人勤土沃,车水马龙,百业兴旺,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体现着中华古文化丰富内涵的太极拳曾在这里传承、发展,并涌现出了许多太极拳名师。耳熟能详的有陈敬柏、张彦、陈清平、和兆元、李景延等,侠名远扬,世代为人敬仰。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和式太极拳也从这里走向全国,流传海内外。

  和兆元,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讳彦方,精通中医内科,善治疑难杂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为使兆元公能秉承家学,振兴家业,其父嘱其习文学医。和兆元十五岁时,时值清王朝后期,社会动荡,其姐夫李棠阶劝其兼习武技。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门下,开始习练太极拳。因他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平师的赏识,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太极拳理法。

  李棠阶文韬武略,政治、军事、天文、地理、谋略无所不通,尤精于理学。道光十六年,李棠阶自京丁母忧回乡,见到时年已二十六岁的和兆元风华正茂,武功精湛。李棠阶尽完孝道返京时,遂邀和兆元一同进京供职。和兆元在京期间,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广交各派武林同道,勤于实践,对中华武学精华兼容并蓄,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并且在实践中修改了拳架中的手法、身法、步法等,在陈清平原传拳架的基础上,增益完善,创编了一套既不失传统又独具特色的“代理架”。因他武艺出众,清廷授以“武信郎”之职。

  和兆元所创拳架,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称“代理架”。

  这套拳架以《易经》之理为拳理基础,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用其理(阴阳变换),以人身比太极,太极即天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有天地、四季、四立二分二至。日月经天,山水行地,四时八节运行。人体有左右、肩胯四大节,肘手膝足八小节。拳架动作有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与理相合,即: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一势之中一圆、两仪、四象、八卦俱现。人体结合太极之理,以“圆”为运动之基础,以阴阳之自然运行表现太极拳的技法。一动周身无不是圈,各有阴阳变换,圆活灵动,毫无滞机。如一棵大树挂满无数圆环,风摆树动,环环皆转,如轴如轮。周身圆转无处受力,临敌因势应变,圆切线引进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浑圆松活弹发,表现出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这套拳架强调理法自然,故行功走架又称“耍拳”,势势处处以后天引先天,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其理法本乎天道,拳架以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运转,以养体内浩然之气而自成法则。

  和兆元创拳时,增补不足,删去拳架中缠绕繁锁的动作。形成朴实无华、势简径捷,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夫,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和兆元所创“代理架”的治病健身之理法也源于《周易》之理。认为人之生理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拳法之阴阳动静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身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之功能。用人体结构知识指导太极拳的功架,再通过拳架的正确锻炼进一步调理人体结构及生理机制,使人体处于一种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久练使身体潜能释放,自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卫防身。 

  和兆元所创太极拳的理论功法有专著流传后世。

  和兆元一次离京返乡,前去看望业师陈清平,其师让和兆元走一趟拳架,观后称赞有加,认为拳架合太极之理,循八卦、五行之位,轻灵圆活,自然顺遂。和兆元讲述了在京创拳经过,言在拳理上受内阁大学士祁  藻(李棠阶拜贴老师)及李棠阶等用《易经》等理念指点及启发,自己博采众长,勤于实践,理技融合,创编了这套拳架。

  和兆元所创太极拳架及理论,比起赵堡镇以前流传的太极拳有着质的飞跃。在技击、健身、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进步,所以更易于被人接受。 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在家乡停留有十二年。在此期间,陈清平常嘱和兆元代行师之职责,传拳授理,惩顽扬善,故和兆元对众师弟在拳架及理论上有很大影响,因而在赵堡所传之拳架自和兆元后多为代理架。

  附: 李棠阶(1798—1865)字树南,号文园,谥文清,温县南保封村人。(距赵堡北3里——笔者注),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次年受翰林院偏修,后历任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左都御吏,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追赠太子太保。……李棠阶一生勤学不辍,并以日记自省,三十余年无一日漏,尤潜心理学,最崇王阳明和汤斌……。(摘自温县志)




  和兆元一生涉猎很广,精通太极拳、中医、儒学之易理等,尤其武学造诣最深。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颖悟好学,机敏灵动,自幼随父修文习医。1825年在姐夫李棠阶影响下,随赵堡镇人陈清平学拳。清道光年间,随礼部尚书李棠阶进京,因武功精湛,官授“武信郎”之职。在京期间,他精心钻研太极拳,广交武林同道,勤于实践,博采众长,对赵堡原来流传的拳架进行了全面改革,增补不足,删其繁锁,使拳架融老庄之道、医家之学、《周易》、《中庸》等理,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理技相合,既不失传统又独具特色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使太极拳的技理有了质的飞跃。和式太极拳架遵循中正松柔、轻灵圆活、顺遂自然之要领,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具有技击、强身、养生等功效,充分展现了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在京期间,和兆元曾多次随李棠阶北上巡视,南下主考,屡遇强寇,他都能以技赢人,以德服人。据赵堡镇人流传,一次和兆元因公务途经山东境内,遭到响马拦截,他因时间紧急,不愿恋战,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白腊棍,暗运内功,将棍直插入旁边的老槐树干上,并告诉匪徒如果能拔出此棍,他可以将身上的财物留下。那些匪徒在惊惧之中没一个人能拔出。这时和公挺身上前,将手搭住棍尾,猛力一击,白腊棍穿树而过,在山寇的跪拜中,和公和他的随从已匆匆离去。他的一生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还很多,至今流传不息。同治年间,和公因失手打死仗势欺人的宫廷侍卫牛武士而被贬回故里。回乡后,兆元公终日以研拳和教子孙习拳自娱,并著有《太极拳谱》、《太极拳要论》等多部拳谱、拳论,至今仍在和氏后人及部分传人中珍藏。



  和润芝

  和润芝,字泽甫,(1836-1916)和兆元长子。自幼随父习拳,兼承家传医术,精中医内科。清咸丰年间,在赵堡镇经营药肆,行医治病,医术、拳技倍受镇人推崇。因他淡泊名利,医德、武德高尚,声誉极佳,时人称和润芝为“大师傅”。和润芝除行医外兼教书、授拳,传子庆喜、庆文、庆台。其中长子庆喜在拳艺上兼得父亲及祖父和兆元亲传,德技双馨,传人众多,名闻四海。

  和敬芝

  和敬芝,字式甫,(1850-1918)在拳术上得父和兆元真传,才兼文武。同治年间,随李建(李棠阶之子)参赞政务,官授“文林郎”。后由尚书毛永旭(李棠阶门生)举荐,在河朔书院讲书,成材颇多,著《高手武技论》等拳论,现由和氏后人和有禄收藏。

  和庆喜

  和庆喜,字福棠(1857—1936),和润芝长子,是和式太极拳主要承传者之一。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是兆元公长孙,深得祖父喜爱,得祖父亲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身怀绝技而不露,他的中年处于社会变革的动荡时期,身怀绝技但无机会传授。时至1928年,当时政府大力提倡国术,在当时形势鼓舞下,为弘扬祖传绝技,年逾71岁高龄不顾年迈,开山收徒授艺。他在教学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和学敏、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1931年,和庆喜率学拳未满三年的弟子参加省会开封国术擂台赛,赢得“拳艺高水平”称号,并颁有奖状奖旗,后悬挂于和公大门前多年。和庆喜是和式太极拳在传承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杰出人物。著有《习拳歌》、《耍拳解》等拳论。

  和庆文

  和庆文(1872—1948),和润芝次子,秉性诚实,体貌魁伟,有乃祖之风。他继承家传的太极、医学。尤其潜心医学,精通中医内科、跌打损伤及疑难杂病。开设“文盛堂”药号,治病救人,和公乐善好施,贫困病者,施医舍药,乡里同道皆推崇其人品。他终生研究堪舆,颇有成就。山西某地一村镇,终年缺水,旱时尤甚,多次挖井取水,均不得水。一日庆文公行医到此地,闻听村人言无水之难,遂起助人之心。他让村里长者陪同察勘后,让他们在一棵大树九步之遥挖井。村人半信半疑,和公为去其疑虑,称取不出水我付你们工钱。果然在此处取得丰富水源。村人奉和公为“神仙”。1938年,日寇祸华,和庆文举家迁避宝鸡,仍以行医治病为业。子学信、学惠承其衣钵,习医学拳。

  和学信

  和学信,字世孚(1890—1957),和庆文长子,自幼随父习医学拳。1928年,伯父和庆喜开山授拳,而其父业医繁忙,便随伯父习拳。伯父素知侄儿豪爽侠义,为磨炼其性情,开始故意冷落他。和学信锲而不舍,早晚侍奉伯父身边,常念叨:“大伯,咱和家的宝贝您得给孩儿留下”。伯父答曰:“我一无金银,二无珠宝,有啥宝贝”。和学信答道:“宝贝就是咱家的太极拳”。转眼半年过去了,经观察考验,庆喜公觉得和学信心诚意恳,志在学拳,很有决心和毅力,可承和氏家传。遂不遗余力,口授亲传,倾囊相授,将和式太极拳的理论及技法、心法全面传授给了他。和学信不负厚望,承祖传拳艺与医术于一身,成为和氏家学的主要承传人。抗战期间,和学信随父迁避宝鸡行医教拳。他拳技精湛,医术高超,很受人敬重,被当地中医学会推举为中医师,并颁发有证书。建国初期,因思恋故土,和学信举家迁返赵堡镇,研拳行医。在家中传子士英、士俊,均学有所成。他还收藏有家传的多部拳理拳论。

  和学惠

  和学惠,字子宣(1910—1979),和庆文次子,在拳艺上得到伯父和庆喜的亲传。解放后,他也从宝鸡返回赵堡镇。1979年,国家抢救挖掘传统武术,慕名拜访问艺者络绎不绝,和学惠不厌其烦,耐心示范讲解,积极传播家传拳技。主要传人有子保森、及同村徐秋等。

  郑锡爵及其传人

  郑锡爵,字伯英(1906—1961),居家与师和庆喜为邻,他性情淳厚,为人正直,喜好武技,深得和公赏识,被纳为入门弟子。他勤奋好学,尊师重道,太极功夫出类拔萃。1931年,在县、省国术擂台赛上屡次胜出,夺得魁首。抗日战争时期,他迁避西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武术教官。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安市武协委员、体委教练等。郑伯英忠于继承,体悟不缀,在西北武林几十年,历挫强顽,未遇敌手,誉满西京,桃李盈门,有“和氏太极西北二杰”之美誉。为和式太极拳的推广作出了很大贡献。

  张洪道为郑伯英的弟子,五十年代曾获西北五省推手冠军,传有弟子王庆升、王海洲。任自义先从学于和学信。后随舅舅经商到西安后,跟郑伯英学拳。他为人谦逊,忠于继承,对和式太极拳颇有感悟,年过八旬仍能健步如飞。

  其它传人还有:郭士奎、柴学文、 直存喜等。

  郑悟清及其传人:

  郑悟清,字风臣(1895—1984),赵堡镇人。他先天体弱,本性朴实,随父经商务农。19岁时父病故,不堪重负,积劳成疾,延医无效,几至不起。1928年,投师和庆喜。和公怜而惜之,授起死回生之家传拳法。数月后,效果显著,虽年过而立,毅然勤学不辍,终使痼疾痊愈。1938年,日寇入侵,避难西安,经友人介绍,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等地传授和式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西安武协委员,在西安市兴庆宫公园常设辅导站,广传和式太极拳,从学者遍及全国。郑先生60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对和式太极拳融会贯通,拳架小巧细腻,轻灵圆活,手法多变,使对方惊心动魄,防不胜防。一生数挫名流,罕逢对手,与郑伯英并称“和式太极西北二杰”。对和式拳的继承与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郑悟清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始终叹服和式太极拳之精深博大,故此一生不敢为天下先。1982年,年老还乡,越年无疾而终,享年90岁。

  郑悟清的传人很多,传子郑均、郑瑞,及孙兰亭、纪昌秀、刘瑞、侯尔良、宋蕴华、李随成等。

  和庆喜宗师其它主要传人中,其子和学敏也迁居宝鸡。其它弟子相继外出避乱。郭云远走山西,陈桂林迁入陕西,还有郝玉朝、刘世英等远走他乡。他们犹如火种一样使和式太极拳燃遍西北,传至全国。

  和士英

  和士英,字立明(1918—1987),和学信长子,作者之父。他聪颖好学,气宇轩昂,性情直爽,崇尚侠义。自幼随父业医习拳,中医理论造诣颇深,擅长中医内科及针炙等。他一生乐善好施,施医舍药,救治病人无数。医技之精湛,医德之高尚,乡里有口皆碑。他在拳艺上得父真传,使家传拳法严格保持了原有风貌。1963年,先父在赵堡镇利用闲暇时间传授和氏拳法。“文革”开始后,被迫中断,只在家中传子、侄。先父授拳极其严格,对太极拳理法精益求精,一招一势都要求我们认真领会,并结合祖传理论融会贯通。在传授家传拳技、医术时,父亲对我们四兄弟各有侧重,均严格要求。先父授业之严厉,我弟兄四人深有体会。长兄定元,1969年中学毕业后随父学医,先父嘱其熟背《药性赋》、《汤头歌》,每日晚饭后必要考验,偶而没有熟记,必责其熟记后方可睡觉。在教拳时更为严格,1963年一个夜晚,二哥定乾在练“云手”一式时,多次不得要领,父亲情急之下拍他一巴掌,直打得他两眼生泪。事后父亲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以后你们走向社会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才行。”1983年,国家重视武术事业的发展,父亲在业医之余,搜集、整理拳理拳论,中医验方,并手揖多本。先父对和氏家学的继承、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先父传人有其子定元、定乾、定中(又名少平)、定国(又名有禄),侄定宇。1983年,国家大力倡导武术,又传侯福明、戴忠铭等。

  和士俊

  和士俊为和学信次子,秉承家学,太极功夫出类拔萃,建国初期任温县一中教师,后在河南中医学院、省卫生厅任职。常利用闲暇传授和式太极拳。

  和学俭

  和学俭为和庆台之子,自幼随父学习家传太极拳,多年来,在拳术上体悟不缀。他为人宽厚,在当代和氏族人中辈份最长,199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他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为弘扬家传拳术,对来自国内外的学员热心传授,并且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武术盛会,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为和式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先后被有关社会团体聘为顾问等。传子保龙、保国等。

  和保森

  和保森得父和学惠亲传,早晚勤练体悟,为推广和式太极拳不遗余力。学生众多,遍及全国。和学惠弟子徐秋学而有成,1984年参加省太极拳锦标赛获60公斤级推手第二名,后经人介绍到平顶山市传拳,并开设推拿诊疗所,治病疗痛,造福人民。

  和定元

  和定元为和士英长子,为人忠厚。自幼随父习医学拳,侧重家传医学的继承,学而有成,在赵堡镇开设诊所,悬壶治病。

  和定乾

  和定乾为和士英次子,自幼随父习练家传太极拳及器械,三十年来勤练不辍,对祖传拳技能较好的继承。1993年至今历任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教练部主任及副会长等职。1984年他参加温县首届太极拳推手赛,成绩突出,被选拔参加省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获推手65公斤级第二名。1992年以来,他多次率弟子参加多种太极拳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1994年被温县武协评为“优秀拳师”称号。与四弟和有禄合作撰写了太极拳方面的文章多篇,受到太极拳界的重视与好评。二十年来,为推广和式太极拳他先后赴浙江温州、乐清、河南焦作、博爱等地传拳,学生近千人,遍及全国各地。脱颖而出者有和东升、董永胜、宋国庆、马建设、王佩华、顾广州、贾澎、徐大军、和曙光等。

  和少平

  和少平为和士英三子,业医习拳,勤于笔耕,曾有多篇介绍和式太极拳的文章发表在《中华武术》、《武当》、《少林与太极》等杂志上,颇受好评。

  和式太极传人中值得在此提及的尚有很多,他们大多数人在传播和式太极拳和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叙述。

  和式太极拳组织及其发展情况

  和式太极拳自和兆元创始至今,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当前已遍及全国,传及海外,已形成一大流派。1993年,由和有禄、夏春龙、和学俭、和保森、和定乾等人发起,经河南省体委、温县体委及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 致力于和式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并多次组队参加国内多种太极拳赛事,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5年,博爱县和庄村相继成立了“博爱和式太极拳协会”。和纯秀、和东周分别任会长和秘书长,并多次组队参加各种太极拳赛事。夏春龙现在重庆市广传和式太极拳并组织成立了“重庆万州区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并任会长。纪昌秀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并任会长。在海外积极推广和式太极拳,成绩斐然。被聘为香港武联副主席,其子张万强,女张万侏及弟子在历次比赛中均成绩优异,下设分会遍及世界各地,会员达一万多人。她对和式太极拳传向世界作出了很大贡献。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