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网陈家沟报道)2016年9月24日,永年广府杨露禅故居太极学院贵州贵阳分院太极文化寻根团走进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寻根祭祖,太极网总编、温县太极拳传承人联合会主席刘洪奇一行亲自接待了该杨氏太极寻根团。参加本次太极寻根之旅的有:江信才、杨锦昌、宁资周、王培兴、吴平兰、蔡锡素、罗庆飞、文才萍、陈孝梅、顾淑先、王志茹、任赛英、朱晓燕、吕红、张庆辉、申红霞、宁运梅、蔡如春、杨纯辉等。 太极网总编刘洪奇和寻根团领队江信才 一行人迎着朝阳出发,来到太极拳祖祠门前,在这里驻足合影 。怀着激动的心情,大家依次走进祖祠,在太极拳祖师陈王廷的铜像前排好队列,向祖师敬香、鞠躬,行祭祖之礼,传崇敬之情。接着,大家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参观。一行人首先进入的是拳谱堂,这里放置了陈式太极拳理论精要碑,精美的太极拳壁画以及陈式太极拳小架、大架的图解图示。随后一行人来到供奉太极拳始祖陈王廷和历代太极拳宗师雕像的祖师堂,瞻仰太极始祖陈王廷和历代太极宗师的风采。 瞻仰祖师铜像 导游讲解陈王廷祖师生平 向祖师敬香 向祖师行鞠躬礼 导游讲解太极拳传承 参观祖师堂 祖师铜像前合影留念 寻根团领队江信才与太极网总编刘洪奇合影 走出祖师堂,一行人依次走过通往博物馆甬道上的三座石坊,“拳阶坊”。三座石坊分别对应太极拳功夫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招熟”,第二阶段“懂劲”,第三阶段“神明”。太极拳博物馆是我国首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它的建筑主体——太极阁,外观呈八边形,寓意太极衍生八卦,源自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八边形的太极阁作为太极拳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使太极阁这一物质建筑形式与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得到了有机结合。太极拳博物馆所有展品紧紧围绕“太极拳”这一主题征集文物和展品,广泛采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视频、拓片、场景复原等展示手法,围绕着太极拳的创编基础(哲学基础、气功基础、医学基础、武术基础、儒学基础和地域基础)、太极拳的创编历程、太极拳的演变与流传过程、太极拳六大流派的传承关系与代表人物的各自特色,以及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武德要求,及历代各类太极拳理论著述布置陈列展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得到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直观深刻的展示。大家听着导游的讲解,加深了对太极的理解,尽情的吸收太极拳知识,丰富自己的太极世界,提升自身的太极境界。 导游讲解拳阶坊 参观太极拳博物馆 离开太极拳祖祠,大家共同走进陈家沟东沟,瞻仰历代宗师练拳地,感受陈家沟的拳心拳意。站在太极拳历代先贤和当代太极拳名家都曾经挥洒过汗水、留下过身影的场地上,大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在场地上拉开身架。一边感受陈家沟的风土气息,一边回忆太极拳宗师们留下的痕迹。清风徐吹,衣摆随风飘扬,每个人一招一式一丝不苟,这正是他们代代传承的太极之魂!接着,一行人来到陈照丕陵园,祭奠这位太极宗师。随后,一行人来到本次寻根祭祖活动的终点站,杨式太极拳宗师杨露禅当年在陈家沟学拳的故址。大家在这里缅怀宗师气息,祭奠宗师遗迹。最后,大家在杨露禅当年学拳的地方习练太极拳,与宗师气息融为一体。 陈家沟东沟习练太极拳 展现太极之美 参观陈照丕陵园 参观杨露禅学拳地 杨露禅学拳地习练太极拳 寻根团领队江信才 离开杨露禅学拳地之后,本次寻根祭祖活动也随之结束。寻根团领队江信才系杨式太极第六代传承人,师承当代永年杨式太极拳标志性传承人、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总会副主席、邯郸市太极七贤之一、永年广府杨露禅故居太极拳学院院长韩清民先生,现任永年广府杨露禅故居太极学院贵州贵阳分院院长,贵州金沙老体协永年广府杨露禅太极拳分院院长,金沙县武术协会副主席,贵阳市世纪城传统杨式太极拳队总教练。 江信才表示,对这次陈家沟之行感到非常满意,觉得不虚此行。大家能够来到陈家沟,回到太极拳发祥地,走进杨露禅宗师学拳之地,让自己的太极“回家”,让自己的太极之路找到了起点。而我们也相信,他们的太极之路将会越来越宽广,他们的太极人生也将会越来越精彩。 本次寻根活动由河南太极国际旅行社、大拳师全媒体工作室、太极网全程策划服务。 责任编辑:陈超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