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中医国学 太极美文 查看内容

浅析中华传统武术的礼仪教育

2015-7-30 09:32|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7550| 评论: 0|原作者: 毛海涛

摘要: 传统武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袭了重视礼仪 教育的文化传统。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 系 ,并为所有习武者共同认可的,具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礼节和行为准则。 武术礼仪 ...

    传统武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袭了重视礼仪 教育的文化传统。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 系 ,并为所有习武者共同认可的,具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礼节和行为准则。 武术礼仪文化的起源、发展、嬗变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无不与中国整个社会文 化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现象的武术礼仪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 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发生发展与农耕文明时代的儒家礼思想相适应 ,而作为儒家的鼻祖孔子,其礼思想的思维方式、基本内容、实践程序更是传统武术礼仪教 育的精神指南。

一、传统武术礼仪形成的文化背景

    “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又包括身体的习惯。”① 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明显具有这种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心灵的习惯与身体的习惯相 结合的文化特质,它体现了习武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产生以 及成为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作为武术文化视野中 的又一景观,武术礼仪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对习武群落而言,又具 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传统武术礼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 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 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

    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武术最早来自于远古人群与自然界的斗争以及人群之间的斗争 ,发展于官方军事斗争,并在一定的时期脱离于官方而走向民间。因而,民间的武术礼 仪中包括非官方的因素,也就是风俗与传统,它是形成武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 之,我们认为武术礼仪的形成是多元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特色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礼仪是在 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在民族的心理中形成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外来文明的一种标 志。正是由于古代中国礼仪的官俗分野,以及武术礼仪俗文化特征使然,因此我们在 寻觅传统武术礼仪旨意过程中,主要是靠民间这快广袤的沃土来考察其生成背景、思维方式 、基本内容和实践程序。

二、传统武术礼仪的基本内容

    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礼教重文轻武,文弱之风兴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官方 显然不会倡导尚武教育。在民间,武术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民间的武术礼仪教育与当 时的主流文化相结合,培养习武者具有良好的武德,这符合当时时代的发展要求。然而,当 时 的知识分子轻视武术,认为习武者身份卑微,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到后来的大理学家朱熹 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读书人“皓首穷经”、“羞于武夫齿”,都反映出一方面对 习 武者的轻视,另一方面,民间的习武群落在当时的社会中无疑是专制者不愿意看到的。因而 ,民间武术的发展必须与同时代的官方体制相适应,体现在其传承思想与官方正统思想保持 一致,然后才能发展。

    1、师徒关系是传统武术礼仪的核心内容

    儒家自古以来就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职责。儒家认为,“作为师者就应该做到 ‘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敬业爱生,’教师即师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乃至政治生 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语·为政》中孔子从为政以德出发,主张对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德礼教民的人就是教师。同时,儒家又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③儒家认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知识,并认为教师是学 生的榜样,只有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关系,本是多边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但在农耕社会中,这层关系无法 摆脱儒家礼思想的教条,可以这么说,传统武术界的师徒关系也被血缘化、伦理化了。“师 徒相互选择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传承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的关键在于确定一种‘关系 ’,以及在这种关系下各自所承担的义务。同时,师徒关系作为习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方式,是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即在不同的社会生 产方式和教育条件之下,师徒关系有不同的存在形态。”④可见,在古代各大武术门派中 , 师父就相当于家长,徒弟就相当于子女,儒家“父为子纲”在传统师徒关系中也体现出来, “爱徒敬师”也是反映了这种宗法伦理的关系。

    2、拜师择徒过程中的武术礼仪

    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人的选择。所谓“淡玄授道,贵乎择人”足以说明 了选择继承人的重要性。由于官方礼制的影响,在接收继承人的仪式上也马虎不得。

    据学者周伟良研究指出?⑤:“拜师过程中首先是需要介绍人,介绍人在北方的许多拳种 中被称之为‘引师’,或曰‘接引师’,又名‘引进师’。顾名思义,是起到师徒关系的结识 作用,一般需要1~2名。有些特别讲究拜师仪式的拳种如梅花拳,还专门设有一个‘送师’, 即负责把由“引师”介绍来的弟子,送到拜师场所。拜师时引师必须到场,有送师的,送师也 必须到场,这就是所谓的“三师在位”(引师、送师、师父)。第二是拜师者在正式磕头前必 须写有拜师帖子。按照习惯,这种拜师帖又叫‘门生帖’。拜师帖的内容简繁不一,但格式 大体相同,一般写有拜师者的姓名、师父的姓名,有的还要写上介绍人‘引师’的姓名,以及拜师的年月日期。磕师,意思师向老师行叩头礼,表示敬意。磕师是确立‘一日为师,终 身为父’的师徒关系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传统社会中尊卑长幼伦理规定的折射。随着社会的 进程,以上磕祖拜师的内容在各地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拜师程式中需要介绍人、递 帖和拜师的三个结构,至今或在观念上或在实践中被许多拳种普遍延续着。”

    3、道德教育是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

    首先是尊师重道。自古以来,武术界都非常重视师承关系,强调“凡吾习武之徒,必须 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⑥。在儒家看来,尊师所以重道,既是知识 德行的根本,也是修身的基础。《中庸》说:“修道之谓道。”教即是修道。从习武者的角 度讲,这个“道”大约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训练意义上的听从师父在传技中的种种要求和 吩咐,循序渐进;二是伦理意义上对师父本身的敬重,不得等级逾越。为此,许多拳种无论 在行为抑或观念上都强调师道尊严,并制定了各家简繁不一的许多门规戒约。

    其次是对习武者提出的种种道德要求。“尚礼崇德”是古代侠士伦理道德的基础,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如“武以德立”,“武以德先”。武术界历代各门各派的武学 大师都十分重视武德教育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实际制订了许多今天看来仍有意义和作用的武 术礼仪规范,以端正武风。

    最后是要谨慎择徒。可以这样认为,谨慎择徒是一个道德标准,它也是通过武术礼仪教 育所折射出的涵义。儒家主张克己正身,以君子的标准授徒择人,其理想人格是谦恭待人 ,含蓄不露,严于律己,稳健温和,宽于待人,胸怀坦荡。儒家文化的这种人格思想深深影 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突出表现是中国武术各门派对授徒无一例外地严于择人, 这是传承武术第一关口。

三、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实践效果

    从武术的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最高峰,武术理论达到空前的 发展。而此时中国的儒家文化却正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就程度和成就而言,儒家思想文化已 不如以前那么兴盛;但此时的科举及各种教育制度,却使得民间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达到 了前所 未有的普及,这是一对矛盾。此外,明清以来一部分知识分子轻视武术,但另一方面却有一 小部分 知识分子由于国难的原因投笔从戎或行走江湖,尤其是当时结社兴盛,如为人所熟知的清代 的“天地会”等就有许多知识分子在其中。他们带动了儒家文化进入武术理论层面,这又是 一对矛盾。如何把握和调解种种矛盾,我们借用一些已有的成果加以阐述。

    1、等级教化符合官方宗法等级体系的要求

    传统的师徒礼仪之间,表现出的儒家礼的等级思想相差无几。首先表现为强烈的人身依附 性和森严的等级之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每一位入门者必须铭刻的第一训条,‘ 遵师命,守师训’,‘若有三心二意,天打五雷轰’的入门誓言,时刻缠绕着每位弟子的身 心。作为考量徒弟品行的‘叩头三千,呼师八百’,又何尝不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在习武群体 内的形象反映呢?”?⑦武术界各门派的师门规矩历来甚严,要求凡在本门习武之人, 习武之前必先修其门规。 这些门规在各门派之间形式上差别很大,但并没有质的差别。过去弟子拜见师傅要行叩头礼,拜见师门长辈也要行叩头礼,见同辈长者也须行礼,弟子不得违背师傅长辈之言,不 得无礼犯上。如弟子以后若有违犯门规,师傅有权责罚,甚至将弟子逐出师门,这叫“清理 门户”。所以,儒家礼思想所建构的等级差异,可以说在武术界中师徒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 致。这种外在的礼法规矩不仅要求习武者要从行为上遵守规则,更要具有崇高的武德修养 。显然,这就是基于对儒家礼思想等级制度基本精神的肯定和皈依,而对于师权——君权、 师权—父权的肯定,对于弟子则不断提出要求。

    2、通过伦理教化培养习武者的理想人格

    “从社会学角度讲,伦理道德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伦理道德关系从它产生的那 一天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就是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⑧所以当师徒关系正式确立后,徒弟也就开始了他系统的习武生涯,而师父在传技授艺 的同时,又必须负有道德教育责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梅花拳把弟子入门称为“入规矩 ”, “入规矩”者,更多表现为师父对徒弟入门后的道德管教。从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看, 其中既有日常道德伦理的继续,又有表现习武活动特点的意志品质教诲。“前者,如杨炳在 《习武序》中提出的师父在传技中,使弟子‘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务要使 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详恭敬’等。后者,则要求师父 在传技过程中注意培养徒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要求对徒弟进行有关道 德内容中最为集中体现的侠义精神的灌输。”⑨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抽象 的道德训条和伦理规范,逐步变成为习武者个人的情感体会和价值认知,从而在习武中去躬身实践。

    3、通过武术礼仪教育培养习武者的武德精神

    儒礼在封建社会直接起着协调习武者的人际关系、修养及限制其行为的道德作用。传统 武术礼仪规范倍受武林中人的推崇。谦虚恭敬,重视和合,也是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基 本要求。武术家合于“礼”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传统武术伦理道德文化中的 丰碑。“尚礼崇德”是古代侠士伦理道德的基础,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如“武 以德立”、“武以德先”。武术界历代各门各派的武学大师都十分重视武德教育这一根本问 题,结合实际制订了许多今天看来仍有意义和作用的武术礼仪规范,并把这些礼仪规范作为 对习武者进行武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在农耕时代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或许其中的很多 内容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但它在历史上的功能不应该被忽视。在武术实践中加 强武术礼仪教育,促进武德修养的提高,内化习武者的武德意识,这有利于培养习武者的“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并有利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注释:
①白全贵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值〔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5―7.
②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12-17.
③中国孔子基金会编.中国儒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223.
④⑤⑦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5):583-588.
⑥⑨《武术》教材小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182-183.
⑧王康.社会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参考文献:
〔1〕王龙等.从《论语》探论孔子的礼学观〔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 02.
〔2〕夏清瑕.孔、荀礼制合理性的论证及对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影响〔J〕.济南:山东社会 科学,2004,(3).
〔3〕朱筱新.从“礼仪”谈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J〕.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 2).
〔4〕栗胜夫.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1,(2).
〔5〕李振林等.试论中国武术的道德准则—武德〔J〕.沈阳: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5,(2).
〔6〕中国武术段位制编写组.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 97.

收稿日期:2006-08-29?

作者简介:毛海涛(1973—),江西广丰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上海体育学院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武术教学与训练;黄利华(1973—),女,江西南城人,江西科 技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蔡清顺 (1971—),江西临川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7

点赞
8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5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