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陈微明与《太极拳术》

2014-12-23 09:15|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21509| 评论: 0

摘要: 《太极拳术》是陈微明先生笔录杨澄甫先师的口授之作,该书初版由中华书局于民国14年(1925年)出版,致柔拳社发行。书中采用杨澄甫公早年之拳照五十余幅,是研究、习练杨式太极的重要参考著作。 陈微明(1881~195 ...
    《太极拳术》是陈微明先生笔录杨澄甫先师的口授之作,该书初版由中华书局于民国14年(1925年)出版,致柔拳社发行。书中采用杨澄甫公早年之拳照五十余幅,是研究、习练杨式太极的重要参考著作。

    

    陈微明(1881~1958)又名慎先,湖北蕲水人,武术名家。出生于书香门第,1901年与兄弟乡试同科中举,一门三魁。光绪二十八年(1902)科举考中文举人。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他出任清史馆纂修之职。是20多位《清史稿》作者之一。在编修史稿的同时,开始学习武艺。民国四年(1915)从师孙禄堂习形意、八卦。后又在杨澄甫公门下学杨氏太极拳8年,学习杨式拳、剑、刀、枪、推手、散手,尽得杨式太极拳之精髓。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上海武昌路创办致柔拳社,自任社长,推广杨氏太极。沪上名人王一亭、聂云台等均来就学,当年5月2日的《申报》曾有详细报道。以后在苏州、宁波、广州等地设立分会。

    陈微明从杨澄甫公学艺期间,将先生口授身教的拳技细心做了笔记,最终汇集装订成册,并且把成稿赠与杨先生,以谢师恩。孙绍濂在《序》中说道:杨先生将书稿“藏之数年,不以付梓”,从不以示人。后经友人秦光昭、王鼎元、岑希天等人倡议,征得杨先生首肯,陈微明将书稿要回来,连同杨先生所赠的五十余幅拳照,附之以王宗岳《太极拳论》注释,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中华书局印刷出版。

    封面“太极拳术”题字者为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郑孝胥(1860-1938)。郑孝胥,字苏龛,一字太夷,号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州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1935年下台。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为该书题词者有冯煦、陈三立、潜道人、朱孝臧、胡嗣瑗、学海楼斋主等6人。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竹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另一子陈衡恪为画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王乃徵(1861~1933)字聘三,晚号潛道人,四川中江人。清翰林,官贵州巡按。工书,尤长北碑,清逊(1912)隐于申江鬻字。卒年73。

    朱孝臧(1857~1931)一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龃龉,辞官,游览名山大川,吟咏自遣。后卒于上海。朱孝臧始以能诗名,为京官时,与王鹏运交,弃诗而专攻词。著有词集《彊村语业》二卷,并辑有《湖州词征》、《国朝湖州词》等书。

    胡嗣瑗(1871~?)字晴初。贵州贵阳人。1902年中进士。通史学,擅诗词、工书法。历任翰林院编修、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曾任直隶总督陈夔龙幕僚。任江苏金陵道尹、江苏将军府咨议厅长等职。

    关炯(1879~1942年)字炯之,从字行,湖北荆州人。庚子辛丑并科举人。曾任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会审官、江苏通州知州、江苏印花税局局长、湖北省印花烟酒税局局长。1933年在大场创办上海佛教慈幼院,自任院长。上海沦为“孤岛”后,坚拒日伪诱惑,不出任伪职。

    题词后是杨健侯、杨澄甫和陈微明三人像和致柔拳社成立时全体同仁照片。在1931年后出版的再版版本中,致柔拳社成立时全体同仁的照片被替换成不同时期拍摄致柔拳社的周年庆祝团体照,例如:“致柔拳社二周年纪念全体摄影”(1927年)、“致柔拳社三周年纪念全体摄影”(1928年)、“致柔拳社四周年纪念全体摄影”(1929年)、“致柔拳社五周年纪念全体摄影”(1930年)“致柔拳社六周年纪念摄影”(1931年4月8日),以及苏州柔拳社成立1周年照片。

 初版中致柔拳社成立时全体同仁的照片
 
    序文共有四篇,分别为徐思允、关炯、孙绍濂和陈微明撰写。

    太极拳式部分的图片均为杨先生拳照,陈微明补加了一些缺图。推手部分分别为杨澄甫先生与许禹生、陈微明、陈志进的拳照。

    在初版版本的版权页上方印有横排的“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字样,周围用花边围着,下面右起第一行为“著者  陈微明”,第二行为“发行者  致柔拳社”、第三行为“印刷者  中华书局”、第四行为“代售处  中华书局及各大书坊”的字样,最右处标明“定价大洋八角”。版权页上没有标明出版印刷日期。在版权页上有两处不同,一是第四行代售处改成“大马路华德钟表行、棋盘街启新书局及各大书坊”的字样,二是最右处标明“定价大洋二元”。版权页上同样没有标明出版印刷日期。

    再版时增加了经过杨澄甫首肯的陈微明118幅个人拳照。

    初版和再版所附的文字“校正表”也不同。

    除了《太极拳术》的原版和初版,我们现在常见的影印版有三种:

    一、中国书店于1984年3月出版的《太极拳选编》中,陈微明的《太极拳术》是根据1925年初版影印的,其他还有据文华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出版的徐致一《太极拳浅说》、据京城印书局1921年出版的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据文光印务馆1931年出版的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这本《太极拳选编》集太极经典于一体,除了原书中的题词和照片被截去之外,正文部分的文字和拳照影印品质还是很不错的,是研究和习练太极拳者不可多得,同时也是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10月根据再版本影印出版的《太极拳术》。该版本中6人题词和致柔拳社周年纪念照片俱全,惟一令人遗憾的是杨澄甫的拳照“因原版模糊不清”而“特请陈微明之弟子林炳尧及徒孙徐优德重新补拍”而成(见《重印出版前言》),陈微明118幅个人拳照则得以清晰地保留。笔者从再版中细看,其实杨澄甫的拳照与陈微明的拳照质地几乎相同,换掉杨澄甫拳照的理由似乎是后人所为的一个托词而已。该书后附林炳尧先生《跟随陈微明先生学拳》和《初学太极拳十三字诀》两篇文章,陈文成先生在《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版)的前言中有一段话值得寻味:“近来,有人在其出版物中竟借亲得师传之名,歪曲、夸大事实。并将错误观点,强加于先祖头上,这种做法显然与先祖陈微明出书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三、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94年9月将陈微明所著《太极拳术》、《太极剑(附太极长拳)》(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太极答问(附单式练法)》(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合并为《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出版。该版题词、图片、照片均忠实于原书,文字部分重新经过电脑排版,由直排改为简体横排,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陈微明不仅武技精湛,理论研究深入,而且品德高尚,待人谦和,治学严谨。他的三部武学专著在理论和技术系统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出版以来均堪称经典之作,在对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中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赵朴初先生评价道:“今则亚洲及欧美等国慕名而研究学习者日众,其反映先生之倡守之功不可没也。”

   

陈微明的“老三篇”
5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