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资讯 武术资讯 查看内容

造访永年广府古城,寻太极大师踪影

2014-7-12 09:17|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10836| 评论: 0

摘要: “太极”之说,最早源自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之一《易经》,书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它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的发端。从这种意义上讲,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竞技拳 ...
    “太极”之说,最早源自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之一《易经》,书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它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的发端。从这种意义上讲,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竞技拳术,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在国外,太极拳之于中国,就像瑜伽之于印度,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回顾中国太极拳的渊源,可谓三足鼎立,湖北武当山、河南陈家沟和河北永年(广府)三地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相辅相成,各具特色,共同铸就了中国太极拳的丰碑。此次造访永年广府古城,便是要行走太极的江湖,寻觅那些当代的宗师、隐者和侠士。

    一、拜谒宗师

    和笔者一样,大多数人对太极拳的最早记忆,得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曾有一部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举国上下习武之风盛行。在这股潮流中,另一部电影《神丐》也搭上这趟顺风车,一炮走红。电影是以永年太极拳一代宗师杨露禅为原型拍摄的,讲述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拜师学拳的经历,电影上映后又引发了全民学太极拳的风潮。笔者对永年太极拳的另一部分记忆,还来自儿时读过的一套小人书《偷拳》,它图文并茂地描述杨露禅扮乞丐、装哑巴,历时14年,偷学拳艺,最终感动河南拳师陈长兴,将他收入门下,研习太极拳的过程。

    据说,从河南陈家沟偷拳回归广府后,杨露禅开创了举世闻名的杨式太极拳。后来杨露禅北上京师,被瑞王府聘为王府拳师,期间挫败了许多慕名来访的较量者。一时间,杨露禅名震京华,被京城的武术界誉为“杨无敌”。清代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观看杨露禅比武后,亲手题写“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的对联,并赞叹杨氏太极拳——“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此后,太极拳历经其子杨班侯和杨健侯发扬光大,其孙杨澄甫最终简化定型、推广普及,最终名噪神州,誉满华夏。

    一边回忆,一边赶路,猛抬头,我们远远地望见广府古城的身姿:芦苇青青,碧水绕城,明清建筑,古香古色。在这座素有“北方旱地水城”之称的古城南侧,一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落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杨露禅故居。一位英姿飒爽的老人临门而立,不怒自威的脸庞和练功服下遮不住的仙风道骨,让我一眼就断定:他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振河。

    刚从德国归来的杨大师,时差还没倒过来,就给我们聊起了杨氏太极拳的历史、现状和国际影响力。

    杨振河自幼喜爱武术,1967年拜在了武氏太极拳传人翟文章的门下,后又拜杨氏第四代正宗传人杨振铎为师,深得两位大师真传。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开始到国外教授太极拳。他现在每年上半年在国外教课,下半年回国义务教授家乡学生,他的100多名磕头弟子中30%是外国人,可见他主打的是“国际牌”,走的是太极拳国际化之路。

    近年,杨氏太极拳在国外很受欢迎,风靡一时。德国、英国等很多国家甚至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太极拳在本国的发展,尽管外国人注重的是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能,但这也客观地推动了太极拳国际发展之路。然而,杨振河近20年的国外授拳经历,让他突然有了一种对中国太极拳的危机感:发于国内而传于国外。“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感兴趣了。这无疑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太极拳毕竟是发源于中国,咱中国人有义务传承保护太极拳的精髓。啥时候能够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湖北、河南和河北永年三地太极拳传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面对国人习练太极拳的现状,杨振河开始隐隐地担忧。时下举国上下,大江南北,风靡一时的“公园太极”的形式不容乐观。“流于形式和皮毛,失掉了传统,只倾向于休闲、养生,潜心于太极拳的内在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杨振河认为,我国倡导全民健身是好事,太极拳被普及推广也是好事,但如果要传承传统太极拳,就要“文武兼修”,把太极拳推到竞技中去,所以除了健身,太极拳还应该以功夫的面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二、寻访隐者

    广府古城还有一朵太极奇葩,就是与杨氏太极拳同根同源的武氏太极拳。

    走进广府古城,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赫然入目,清雅别致。故居里,武禹襄亲手种下的石榴树果实累累,丁香树郁郁葱葱。书房旧址外,一棵高大的国槐落英缤纷,花香盈院。书房里传来一阵吟诗声,武氏太极拳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胡凤鸣正在推敲自己的诗作《咏武氏太极拳》:
    轻呼细吸开合缀,
    潜心研求话腊梅。
    进退顾盼觅中定,
    轻柔太极如梦回。

    把武氏太极拳比作“腊梅”,寓指其不畏冰雪、独自芬芳的品格。作为永年洺州诗社的副会长,胡凤鸣除了练拳就是写诗,他给自己起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笔名——“田园新歌”。作为武氏太极拳的传人,他自封名号为“太极散人”。“田园”与“散淡”,两者尽得武氏太极拳的精魂。

    相传武禹襄与杨露禅交好,常在一起切磋技艺。1852年,武禹襄辞官回乡,赴豫拜师,得赵堡镇陈清平的真传。后回广府,开创了武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舒展大方、刚柔并济不同,武式太极小巧清雅、修身养性。与杨露禅武师的身份不同,武禹襄为晚清秀才,进士出身,可谓文武兼备。武禹襄注重拳法理论研究,将自己习练太极拳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撰写了《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等著作,至今仍为太极拳界的经典之作,他书中提到“详推用意今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将以往中国传统太极拳单纯格斗的宗旨推广为强身健体。

    面对当下一些太极拳师提出要把竞技元素重新加入太极拳,强调其武力成分的说法,胡凤鸣不以为然。他认为,推广普及太极拳要传承其原汁原味,不要强调斗狠斗勇,要将它融入传统国学的内修中,提升为一门“文武兼修”的艺术。

12下一页
4

点赞
6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