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名家访谈 查看内容

陈式太极拳的十大要领/马虹

2014-3-20 09:59|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12526| 评论: 0

摘要: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 ...


五、沈肩坠肘  沈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鬆开下沈,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鬆,心气沈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沈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沈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沈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爲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沈下,不沈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沈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沈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唿应。”

  成势时,沈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叁合与内叁合紧密配合,全身唿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六、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爲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徵。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沈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肺唿吸的空气。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演练太极,就是爲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爲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温长过程。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误,使意气俱蒙其害。所以《拳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可以说,太极拳所有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爲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佈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忽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準确的相应动作,免受损害。到了个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七、上下相随  陈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手指。“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上下相随必须注意以手爲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一齐动,说停一齐停,将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八体紧密结合,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缓急相将。正可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学者动作不熟,容易顾此失彼,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必须加强训练,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分清虚实,特别是左手虚与右手实,右手虚与左手实,左脚虚与右脚实,右脚虚与左脚实,左手虚与右脚实,右手实与左脚虚等相互配合,以意运气,以气运形,练出灵劲,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太极拳运动之所以必然要求内外相合,塬因在于它是一项“意识体操”,以意运气。练拳以练意爲先,意爲主帅,意到气到,以气运形,身体上下、内外才高度一致。正如《拳论》所说“内外一气流转”。
陈式太极拳千变万化,所向无敌,虽然动作态势多端,也不外虚、实、开、合四字。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臟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髮,四肢百骸处处相连爲一体,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乱,以意行气催形变。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若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俱合。一招一势,凡上欲动下自随神往,凡下欲动上自领神去凡上下动中部和神策应,凡中欲动上下辅神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则发力自然会迅勐而机灵。

  内外相合的基础是上下相随。但也只有达到内外相合的阶段,上下相随才会最完美地得到表达。演练太极拳不可上下不随,更不可内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乱无主。

九、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嗬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太极拳招势相连的塬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最忌只用后天拙劲。拙劲貌似刚强,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以意行气,用的是内气,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势势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迴圈无穷。

  招势相连的具体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復时,要嵌进折叠。如上一动将终,在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拳论》说:“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后。”步法上遇到进煺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煺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煺,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留恋缱绻、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开合,收放,寓义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招招势势,以意贯之,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神气运行,源源不断。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极其匀称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的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拳情拳晾,如层峦叠嶂,江河奔流,自有无穷美感。与人搭手,进煺攻防,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

十、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外家拳术以跳跃爲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爲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所以,陈式太极拳术的动作虽各式各样、千变万化,但在绝对动的形态下进行却又贯穿着动中有静的自然规律,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内家拳术。

  陈式太极拳本着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自然运动规律,顺其道而行,在拳路运动中自然地把动与静有机结合在一起,该动则动,该静则静,既有节奏性又有规律性,并且有变化性。演练中以慢爲上,保持虽动犹静法则,动作紧密配合唿吸,将气沈于丹田,保持身体血脉经络相通,使演练者大脑神经中枢保持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在运动中求得安定和沈着,保证在技击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陈式太极拳术的“以静制动”的重要準则。

  陈式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陈式太极拳术中动中求静和以静制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即不动时如五岳之山,岿然不动;动似江泻海啸,涛浪腾空。不动时像狸猫捕鼠,以待机出击;动时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

  陈式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势,都是有起有落的。起是动的开始,落是暂时的静。在两势承接之处,似停而非停,劲似断而意未断。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连绵不断,如波浪一般,徐徐变动。

  陈式太极拳术的内气运行,当一个动作结束时,要将内气动沈于丹田之 中,而后再由丹田发出,随着已经起势的拳式进行周身运动。内气回归丹田时,是短暂的一静,再由丹田勃发而出,持续运动。演练者于静时蓄养内气,于动时气行周身。这是一个内气的转换与增生过程。在整个陈式太极拳林套路运动中,演练者必须善于做内气的转换,使身体内部源源不断地産生新气,维持整个运动的需要。

  太极拳是一静一动的有机结合,个形静时,内气欲动;内气静时,外形又发。太极拳本身就是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状态中持续进行的。演练者必须细心体会,领悟出动中求静之理,方可实施以静制动之法。

 

12
7

点赞
5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