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式:双脚间距过大,形成双脚内侧与肩平的情况。 指正:肩井穴应对应足下涌泉穴,或曰两脚的外沿与肩平。 2,揽雀尾:上文已提到转腰胯问题。此外,右手向右后平云时注意松胯,并充分画圆,手不可离开间。 3,单鞭:右勾手易过于向后,形成右大臂与胸大于180°的敞面。 指正:左手与左膝,左脚在同一垂面上,右勾手与前脚形成略小于180°的平面;左右手臂之间的夹角约等于130一135°。 4,提手:左右手的回摆幅度过大。 指正:左手回摆时,力点在拇指和手腕处,指尖斜向上,回摆幅度不超过胸中线;右手同。双手合力略下沉,沉气松胯,再合掌,劲力向上。 5,白鹤亮翅:不明右脚如何碾动,手脚配合不协调,右亮掌过高,过于靠后。 指正:下捋即扣脚,转腰后撤步的同时胸前拖球;亮掌在头斜前上方。 6,搂膝拗步:右手左摆过大,过身体中线,左手过于后摆,大臂与胸形成大于180°的敞面;前推手腕高于肩。 指正:右手左摆时身体随之微左转,小指一侧不过身体中线;左手臂上托时后摆不要过后,手臂与胸不超过180°,然后曲臂,左手收于耳旁前推;定式时手腕略低于肩,同时注意双胯摆正向前。 7,撇身捶:小臂翻转打出,拳过高或过低。 指正:大臂带动小臂打出,幅度较大,拳与鼻高;拳,鼻,脚尖在同一个方向。 8,捋挤式:手脚不配合,周身不协调。 指正:邱老师讲到4个一致(上下肢配合相同), (1)移重心,左脚尖内扣朝正前(东)。右手在胸前画小弧,重心前移成弓步的同时右掌继续画弧从左前臂画出(大弧),此动为一同,即手臂和腿均伸出; (2)收手收脚,即双手下捋与收右脚同时到位,此为二同; (3)转体,翻掌搭手,出脚,此为三同; (4)弓步前挤,此为四同。 9,搬拦捶:右捶向右后画弧过大,以致右肘突出体外,劲力不明。 指正:搬捶时脚尖仍朝前,右拳向右下按压(非带),同时右脚尖外摆,拳在运行过程中旋转收于腰间,拳眼朝上,左脚上步同时左掌拦,最后弓步同时右拳擦左掌掌心打出,注意左掌不要有意回收。 10,如封似闭:前后脚距离过小,影响下一步转换,右膝外张。 指正:跟脚有一脚的距离,以下一步碾扣脚成小开步为宜;右膝基本超前。 11,开合手:此动源于孙式太极拳,问题颇多,一是脚的碾扣与手的配合不协调。二是重心转换不明,三是手的开合度不清。 指正:(1)右脚掌碾,掌跟内扣,朝正南,同时左脚跟为轴左掌内扣,双脚成面朝南的小开立步;在双脚碾动的同时双手收至胸前打开,此为“开”,重心在右脚。 (2)重心左移,同时双手臂合,右脚跟微抬,此为“合”。注意双手的开度宽不过肩,以肩胛骨不突出为宜;合不小于脸的宽度。 12,右单鞭(吴式):一是右脚的开步方向过后;二是双手在面前画弧过大,过高;三是定式成为纯粹的侧右弓步。 指正:(1)微转腰转胯右脚向右后约半脚的横向距离开步,脚跟着地,同时双手向身体正前方微推,掌心斜相对,此时重心在左脚; (2)重心右移,右脚掌微内扣踏实,同时双掌继续前推并平行外推(向两侧平推,如同推开一扇窗户一样(邱慧芳语),双手双脚上下相对,眼看左手方向。13,肘底捶:重心移动不明,即虚实不分明,左脚上步角度不清楚。 指正:重心左移成左弓步的同时右手掌心朝上向左横斩;重心右移,左脚收至右脚旁从右斜上方外摆上步, 抱球方向与右脚尖方向一致;右掌手指从小指开始依次抓握,同时左掌从左腰侧经面前打出。 14,转身推掌:后脚跟得过紧,膝盖外展推掌之手臂上抬时过于向后。 指正:左脚撤步落于右脚斜后侧,约一脚距离;左脚斜上步,正落脚,脚尖朝正北;与此同时右手臂从体侧曲臂收于耳旁推出。注意定式时,胯要松开落下,身体朝正前方(北)。下动同。 15,玉女穿梭:上手画圆过高,定式时双手间距离过大,过散。 指正:转腰转胯的同时左脚斜后方撤步(前脚掌着地),同时右手穿掌前探;收手收脚45°方向出步的同时右手向胸前方向棚出,掌心先微斜向内,随即掌心朝上向右后画平弧收于左额前,在翻掌上架,同时左手落于左腹前,立圆推出。定式时上架掌高于头,下推掌大拇指与胸中线平,身体转正,整个架势略微有些“拧劲”(邱慧芳语)。左同。 16,右左蹬脚:身体起伏大,重心转换不明确;双手交叉画圆时上手高于头。 指正:身体正对膝盖方向上步,不起重心,收脚,两手相合时再起重心,略转胯再分手蹬脚,手不过头。 17:掩手肱捶:虚实不清,出拳方向不清。 指正:一分,二合,三拧,四打(邱慧芳语)。收手收脚,重心下移,勾脚擦掌出去,同时双手分开,与脚同向,重心移在左脚,此为“一分”;重心右移,双手合于胸前,此为“二合”;重心位于两腿之间,腰胯略向右后拧动,右手变拳置于胸前略右侧,此为“拧”;出拳从左掌心打出,同时右腿由腰胯带动车成左侧弓步,此为“打”。 18,野马分鬃:衔接动作线路不明,脚抬过高;外撑掌过后或过高。 指正:(接转体缠手,撑臂缠手,转腰横掌之后)双手指尖均向上在体前向右后画一圈,左手外旋,置于胸前,右手内旋置于体侧,外撑,同时左脚抬起(离开地面即可),此时手脚臂均未展开;接着降重心出步成弓步,同时双臂均展开,前穿,外撑。 19,云手:虚实不明确,宜出现双重现象;胯易摆动;上云手高于头;何时翻手不清楚。 指正:上云手高不过眼,下云手低不过裆;重心移动成左右侧弓步;腰动胯不动;腰走微后弧,裆走微下弧保持平稳;脚尖朝前;收脚和开步时翻掌;最后定式右脚要内扣,膝关节与脚尖同向,斜向东南方向,重心在左脚。 20,独立打虎:抬右脚时身体易后仰;双手动作线路不明。 指正:双手翻转抱球前探,同时左脚斜后撤步;重心后移的同时双手下捋到腹前;双手展开上抬的同时右腿直腿抬起(此时身体外形略似“大”字形),最后双手,右腿同时合扣,双手在合的过程中逐渐变拳,上下拳眼相对,右肘与右膝上下相对,眼看右前方(东偏南)。 21,右分脚:没有腰胯的转动。 指正:双手变掌,脚尖下垂,微转胯,再出脚,出手,手运行时高不过头。 22:双风贯耳:掌变拳的时间不清楚,双拳打出过高,易架肘。 指正:收手收脚,左手多向右手合;落重心,双手同时落于胯旁;出脚时握拳;弓步打拳同时到位。注意肘下垂,拳高不过头。 23,24,左分脚与转身拍脚:(接分脚)身体向右后旋转易歪斜;双手合分线路不清。 指正:重心后移,将右脚尖朝正南,重心回移右腿,左脚收回与右脚平行朝南,脚尖不点地提左膝领先内扣,借助力旋转,左脚跟着地,(此时双手下落于小腹前交叉)脚尖朝东北方向,同时右脚掌为轴内旋,与左脚成丁步,同时双手上抬于胸前;重心上移,脚起,分脚在拍。 25,进步栽捶:右手过于向后画弧,上握拳过高;左手按掌过后。 指正:右臂在身体一侧,腕与肩平,曲臂握拳于耳旁,前栽捶,拳距左膝约20-30厘米;左手按于膝旁,略后一点,不要按在胯旁。 26,斜飞式:右臂向右后画大弧,劲力不明。 指正:左脚尖外摆,手脚收手成抱球状,出脚同时插掌,右脚跟着地;右臂经头上方大幅度摆向右后方,劲力在腰,肩大臂外侧;成右侧弓步,但左腿微曲。 27,单鞭下式:左勾手高于头。 指正:左勾手伸直,与肩平。 28,金鸡独立:左腿易朝前踢摆,右落脚位置过前。 指正:收脚,压住重心,膝盖领先独立;右脚落于左脚斜后方。 29,退步穿掌:穿掌过高。 指正:穿掌高与肩平。 30,虚步压掌:身体后转时双手线路不明。 指正:左手上抬,右手下按,左脚尽量内扣;随身体后转左手从头上,右手从膝前上方下按,左手横掌按于右膝前方(非上方),指尖朝右,右手按于大腿一侧,指尖朝前。 31,独立托掌:有小退外张。 指正:小腿内收,微斜,护裆。 32,马步靠:左臂用力左推。 指正:腰胯带动上体平移靠出,方向左前45°。 33,转身大捋;双手方向,线路不清;撤步角度不明。 指正:双手由马步靠变掌,指尖向上,向右,向后画弧,转体翻掌托起(此时为并步),面南,重心仍偏左腿,右手臂西偏南约30°,左手臂棚于胸前,掌心斜向外;双手随转体平捋朝向东南约20-30°,下接撤步平捋,先降重心,左脚后撤,脚掌先着地,方向与双手方向成180°直线;最后转成左侧弓步的同步滚压肘。 34,歇步擒打:右拳线路不准。 指正:右拳接上动顺势继续向右,向下,向后画一躺倒的8字形,再落于腰间打出。 35,穿掌下式:双手衔接动作不明;仆步脚跟先着地。 指正:(同单鞭下式)在收脚提掌时,指尖均向上,左脚掌着地开步的同时双手向右后侧抹摆,指尖斜向上;左脚落实,双手相对,指尖朝右,此时为右弓步;不停,随即转腰胯仆步,同时双掌曲腕转向指尖朝左前落于左腿内侧。 36,上步七星:衔接动作不明;右手线路不清。 指正:重心上移,左脚尖外摆朝前,右脚尖内扣时成左弓步,同时左掌举与肩平,右掌位于右胯旁;左脚尖继续微外摆,右掌微下按,同时右脚提起(重心不动),右掌下按;右脚经左脚内侧虚步点于左脚斜前侧,成右虚步,同时右掌向上,向右,向前弧形(逐渐变拳)架起,与左拳相交于胸前,拳背相对,右拳在外,高于肩平;最后立身,虚领撑圆。 37,38,退步跨虎:右脚后撤方向不明;左脚落地或前或后;双拳变掌后线路模糊。 指正:右脚经左脚内侧斜后45°方向撤一小步,同时双拳变掌(指尖均向上),左掌向左上,经面前,向右画弧落于左胯旁,同时右掌向下,向右,向上,向左画弧,和左掌相叠于左胯旁,掌背相对;同时左脚收于右脚内侧,成丁虚步,两膝盖平行超前(面北),最后举腿挑掌,右手与左腿在同一方向。 39,转身摆莲:左脚落地方位不明,拍掌后没有定式。 指正:先降重心,再垂直落脚;转身后右脚点在左脚右前方;拍脚后定式为双手在体左侧,右摆腿曲收于体前。 40,弯弓射虎;上步角度不明,先弓好步再出拳。 指正:先降重心再出步,方向南偏东35°左右;出拳与弓步(头,脚,身,眼)同时到位;左拳从胸前打出,右拳从右额上方打出,定式时左拳位于左胸一侧,右拳曲臂位于右额旁。 41,左拦雀尾(略) 42,收式:从十字手直接收于胯旁;掌未按完就收脚。 指正:以肘带手下沉,双手落于大腿前侧,收脚的同时双手从体前收回两侧,成起式预备式。 结束语:最后再提及一点,我曾听邱老师讲42式太极拳中有许许多多的太极图,许多动作静至下来都似是半个太极图形。我注意了一下,果真如此!在你心中有了太极图,按照太极图形来练的时候,打的拳真的如行云流水,圆活饱满.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