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坚持规范习练 我在2007年初练简化24式太极拳时,教拳老师要求习练者.都要从基础规范做起,必须站桩、压腿。学习基础规范和掌握重要点,也是练拳多年的拳友要经常进行锻炼的重要内容。所谓基础规范主要是指太极拳对身法的基本要求,包括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屈膝落胯、气沉丹田等。虽然人们对此已司空见惯.但真正掌握每一个要领,特别是在习练套路中能够贯穿始终却并非易事。所以我们练拳势也都应按照基础规范仔细琢磨.深入体悟,只有这样才能打牢基础,形成正确的规范习惯。 近两年时间里,我经常阅读名家课程理论.觉得24式太极拳是基础拳.是修身养性一门好功课,必须专心勤练,切磋技法.总结经验。习拳练拳.求精不求多,是太极拳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大道至简、求精贵在求简。世界上最美的就是简约美,大凡成功的方法就是“简单”两个字。
在2010年.杨老师推荐我阅读《中华武术》名家讲堂、论文、要求习练者要文武双全。并赠送《中华武术》杂志.加入中华武术会员俱乐部。在2010年第l0期《中华武术》,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之八:“内外相合.太极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因此我们练拳要做到神与身的相合,仅凭一句空口白话是难以入手的.要多加习练.听老师拳友的指点,多交流、纠正动作.走向规范化。就拿我们日常展练来说,有些拳友不注意“神意”习练。应该用心神指挥手足,也是“内气”这个实质的东西,在发挥积极作用的。然而内气促使心神与身体协调一致.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有一个过程。这都说明心神与身体的协调是必须经过训练的.也说明内气的存在及其对生命活动的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中华武术》名家讲堂中的文章,提高了理论和技术水平.悟到赵斌先师的”静、松、正、慢、匀、稳”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属性。
1、“静“.就是调心、调息、调身。习拳一定要静下心来,专心致~,“致虚极,守静笃”.不得心浮气躁。
2、“松“.一松百松,柔若百折若无骨。”松”是杨式太极拳的核心和基础。 3、“正”,身躯宜中正而不倚,举动练习务求正确。“正”是杨式太极拳的立身之本。
4、“慢”.迈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慢”是杨式太极拳的特色和真谛
5、“匀“,速度均匀.上下相通.圆话连贯.绵绵不断。“匀“是杨式太极拳的动律和气韵。
6、“稳”,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轻而不浮,稳而不僵。“稳”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素。
“静、松、正、慢、匀、稳”相辅相成,互相联系,浑然一体.不可断。它是杨式太极拳的法度,是修炼的方法和途径.是赵斌先师对杨式太极拳在理论上的贡献,是丰富而宝贵的太极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二.要坚持交流,互相切磋
几年来,我寒暑不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白天练拳.晚上读拳论,观赏名家录像,始知太极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数年之探究.认真留心每一动作、每一招式、每一套路的玄妙。注目于深修细究,倾意于精益求精,不求多、不求快.要求好.要练慢,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近来有缘接触及学练中国武术段位系列教程杨式太极拳考段用书。这是“国标”.是杨式太极拳民间传人代表及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既可单练,又可对打.拆开后还体现实战。以前也像一些爱好太极拳者一样,我热情有余.攻防技巧欠缺.沾粘劲更陌生。而沾粘劲是太极精髓.但愿经过坚持科学习练能使自己认知更上一层。
一 我平时习练的是国家竞赛套路42式拳剑,经常参加省市级培训班.认真刻苦习练,曾经多次参加海口国际武术交流大会.香港国际武术节,海南省第八届运动会比赛,荣获竞赛套路拳剑、集体、个人优秀成绩。 三、健康在坚持中体现
我退休后.很清闲,天天与朋友们喝茶聊天,感到身体不适时,到医院做了体检.患了颈椎病。医生提倡我学练太极拳。于是我参加了太极拳晨练的队伍.江边、公园等都是我们习练的场地。我安排了生活与习练时间表.每天在新鲜的空气中聆听着悦耳的音乐,打着优雅的太极拳.那些杂事纷扰、疲惫不堪的状态都统统抛得无影无踪了。坚持习练见效益.身体恢复了健康。
太极健身.贵在坚持。在今后的太极路上我会勇于攀登,敢于跋涉。享受健康,享受快乐,感悟更多太极人生。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