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盘十六法:缠、跪、挑、撩;劈、壁、挂、蹬;勾、掰、截、点、繃、跐、滚、捲。 下盘十六法的运用,旨在推手时,腿下也进行沾连粘随,力求增强腿力和使触觉灵敏,控制对方,这是为配合手法而使用的掀错其根的栽跌法,如用撇膝劈根打毁对方的桩步或跪膝挑撩使对方身体仰面后跌。 ①缠:“缠在松盘。”如藤缠绕,沾粘松贴,舍已从人,法在已用。缠腿之击法,在遇敌从我腿之外侧或内裆中进击低腿肢,我先以松盘之功而防之,随即顺其进击来势,用外缠或内缠之旋转腿法,从彼进腿方向,顺其趋向借彼之力,乘其贯性,以我柔旋之腿、盘缠之术,粘连之妙,将其进腿控制在我腿窝之中,施以旋转缠绕折叠、挫扭之法,必使敌腿折干剪腕(踩),分筋挫骨。如金鸡独立、倒卷肱等式, ②跪:“跪在膝中。”要横竖找。贵在用意,功就而从心,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发落点对即成功。如三步捶、跨虎式等。 ③挑:“挑在稍尖。”犹似翘板,根节松沉,稍节弹升。如回头看画式。 ④撩:“撩在顺填。”顺撩填空,旋转引空,使其失中。如十字手,跨虎势等。 ⑤劈:“劈在直崩。”欲劈先松,形如摆钟,横竖间用,冷脆快狠。如倒卷肱。 ⑥壁:“壁在立根。”主在制根,贴身寸进,无坚不摧。如白鹤亮翅势。 ⑦挂:“挂在勾环。”粘贴带回,刚落即用,脚到成功。如云手,倒卷肱、前照、后照势等。 ⑧蹬:“蹬在展跟。”妙在胯根,蹬踏结合,其见弹功。如跃步斜行,鹊雀蹬枝,旋脚蹬根等式。 ⑨勾:原为牵引、抹掉、刮掉之意。这里指用脚尖一次性或连环性的勾挂对方处于重心不稳时的支撑脚,以便使对方快速栽倒。勾法常常同透步掏套腿配合使用。诀曰:“钩盘剪挫何人晓,滚套衬截识者稀”,即是勾法为首的表现。 ⑩掰:原意为折断、擘开。这里专指推手时的用膝分拨。打开对方下盘门户,踏中门进裆下以便使用壁腿;或用脚尖外摆、内扣;或用脚跟的前上与外撇之法管对方的步子;或倒换正、偶方向,以利引化治发的技击方法。 ○11截:原为阻拦、割断、弄断之意。这里指推手时用脚下的步法堵截阻拦对方的劲路,使其进攻难以凑效,以便我方得机发手。 ○12点:本为快速的刺打之意,这里专指用膝盖冷不防的撞击对方宾骨或其他要害部位。 ○13繃:原意为突然性的崩发、免得皱缩。这里指虚脚点地时,脚跟用力踏地所产生的膝关节突然绷直的动作。其目的是抖掉繃撞对方与我相触的支撑腿,使对方突然失去重心而快速摔倒。 ○14跐:原意为踩住东西蹬滑移位。这里指推手时,用脚掌前蹬踩住对方膝下胫骨脊,向下滑踏,并跺其脚面的方法。其效果可使对方小腿皮开肉绽和脚骨粉碎。 ○15滚:原为旋转着移动之意。这里指推手时的滚衬腿,其原理是当对方支撑腿扶于我腿之上时,我腿恰似滚木衬垫与其腿下,内劲贯于腿中如辊轴滚动,再向斜上挑撩之,此时对方必被抛出。此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回头看画势。 ○16捲:原为盘曲之意。这里专指推手时对方之腿进于我腿下,或我腿进于对方裆中时,我以虚腿盘曲缠绕枷锁对方支撑腿,使其倒地之法。诀曰:“捲腿寓有分缠挂踏,捆住敌脚绷膝跪压”正是此意。 纵观赵堡太极拳及其推手风格,可以了解到它的内容和特点是:以意承先,因循为用;顺势借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防为主,防中寓攻。起落进退,腾闪圆转;意领身随,处处皆灵。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捲尾敛臀。劲聚腰间,后突命门;对拉拔长,进有后撑。气沉丹田,循环周天;意气运转,鼓荡无间。含胸拔背,气贯周身;寓於无形,保健防身。旋转乾坤,太极功纯;出其不意,抖接入榫。分筋挫骨,节拿抓闭;分寸毫厘,火候对准。传统太极,冷脆快狠;三盘要清,腿法必精。三节六合,八段九节;动即生法,贵在知变。动知往返,折迭寓中;挫错拧抖,麻花劲成。太极上乘,哼哈凌空,混元一体,承吾传统。 四、太极推手的三个层次 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志、在内功劲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为本,养成劲圆力方,形曲劲直,虚实无定,锻炼触觉活动之本能。 推手实际上不是追对方的手臂,或被动地贴着对方的手与肘及身体,而是要“听”对方的劲路,转换自己的劲法,一心一意想着如何“推人”,跟着对方的手臂画圈子,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要做到推拉勾绊互用,又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欲拉先推,欲推先拉,往返折迭,保持周身呈弹簧状态。比如,想拉对方就要先做相反的推的动作,一待对方用力前顶,全身发紧,我马上可以顺势做向下之发劲,使对手前跌。发劲的要求是一触即发,一发即止。要保持继续发劲的灵活性。上述情况下如果对方反应较快,没有往前跌而是努力向后控制身体的平衡,我则可以随机顺势做向前的发劲,使其向后倾跌,这是一般的道理。所以,这第一层次为内力的较量。在这一层次,推手双方凭着手及身体的触觉、感觉来处理对方的力。这一层次主要是重心的巧妙变化与人体力学结构的变化。即平衡自己的重心,调动对方的重心,利用自己身体的变化来化解与进攻。 第二层次为劲的变化。“劲”是武功练到较高境界后“力”的进—步深化,它带有“功”的成分,有功者方可运“劲”。这种劲不是死力,而是活力,是力的升华与提高,是经过改造的力。太极推手的劲及变化有几十种或上百种之多,能熟练运用这些劲者,其水平已可步入一流高手境界。 第三层次为太极拳的神明境界,即用意、用心,由有形到无形,由有法到无法,随心所欲,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层次。这一境界一般极难达到,这层功夫不仅表现在体内的诸般变化,更在体外的种种信息处理。在这一层次,空间的内涵大大拓展了。通过自己的意念,内可调节自己,外可控制对手,和对方一接触,便立即使对力感到如陷天罗地网,有手不能用,有脚不能动,神呆气滞,发放时如打“稻草人”,其核心是处理虚与实的关系。 三层功夫有三个要素,其一为空间虚与实的构成。我们每个人作为实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然在太极推手中则成为矛盾的一个方面,或称为一种信息。双方高水平的推手实际上为空间的信息处理,要能自如地控制对手,则必须把自身实体的空间化虚(指信息空间),而在体外空间中虚处求实,这样造成对方无着落处,运化时轻柔圆转,毫不受力,使对方失去平衡,有凌空失重之感。发劲时由于速度快、落点准,内劲足,粘着点突然放开,对方不及感觉,无从运化,即已被腾空掷出,达到了蓄发相变的高度技巧,这就是“引进落空”的本质含义。要能做到空间的虚实变化,必须敏感地抓住空间的结构成分,即点线面的轨迹,这是需要科学的锻炼才能得来的。 第二个要素是空。这是“松柔”的高级阶段。当把全身关节、肌肉节节松开之后,体察自身与外界的沟通,把自己僵力、拙力完全除掉,即为“空”的境界。“空”的一个典型表现为“其根在脚”的问题,很多人对这句谚语的理解有错误,认为脚下桩愈牢愈好,于是气下沉,劲下使,造成力的堵塞。其实,它的真正含义就在于“空”,当达到“空”时,脚下无一死力处,完全松开,全身无碍。这个根并非完全指力之根,而是“根本”、“关键”之意。 第三个要素为灵活。有了“空”的体验和空间处理的能力,是具备了条件,而要自如运用,则需要灵动。灵动是一种变化,一种手段。运动时轻轻依附到对方身上,逆来顺受,随其而动,彼用多少力,我称多少力,处处不让其通过接触点将力传于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变化,难以控制我,而我又虚而实之、实而虚之,空若无物,又深若汪洋,变化无端。正如拳谚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三层功夫的核心是“意念,”运用“意念”才是拳法的高妙境界,所谓“大道无形”正是此意。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