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打人技术、招式,在太极拳里就被一个简单的名词所概括:举手投足。在习武的人看来多妙多有效的一招一式,在太极拳家看来,那不过是些举手投足而已。 既然武术招式在太极拳里丧失攻防的意义,变成为一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那么这些举手投足就不是为了去打人,而是为了去接应对方的招式,或者说去接应对方打过来的手脚。 两个在打架,一方一招一招打过来,拳击胸部脚踢裆,又狠又猛,意义明确,另一方也一招一式应过去,又轻又柔全无意义。这样一比较,太极拳的特点就显现出来。这一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柔克刚”。 中国的学问是实践的学问,其基本的东西都用“功夫”二字来概括。为了实现“以柔克刚”,就必须具有柔化的功夫。因而“柔化”构成了太极拳的基本功。 “柔化”就是接应。接应是为了探听对方的消息:此招是虚招还是实招,它的打击目标是哪里,接下去的变招是什么。这也就是太极拳里的听劲功夫。 听劲功夫要求用自己身体各部位去接触对方的打击力量,即“舍已从人”,从而探听对方的信息,然后再研究制服对方的方案。因此,听劲包含两个涵义,一是人体皮肤的敏感度,二是人的悟性。 前面说过,对于学过武术的人,一般来说,他的一招一式干什么用,总是心里很明白,所以他心里的信息会很明显地带在他的招式上,很容易打探到,用武术的术语说叫“懂拳路”。最明显的反证方法就是,当遇到不分路数的乱拳时,因为对方是下意识的乱打,拳脚上带的信息就不太清晰,功夫不到家的人就容易吃乱拳的亏,所谓“拳师怕乱打”。 在太极拳推手练习时遇到硬手也属于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太斯文,要争取一下之内制服对方。要知道乱拳基本上是没有后劲的,只要心中没有“怕”字,在一下之内制服对方是完全可能的。 为了让自己能够“舍已从人”而又不挨打,由此又导出太极拳的另一个原则:放松原则。 放松才能增强皮肤的敏感度,探听出别人的信息,也才能接得住对方的招式,消化掉对方的攻击。假如带上力量去应对方,那就是两个力量相撞。这时,力大打力小的原则立刻起作用。假如对方力大,自己力小,所受到的打击就是对方施出的打击力和自己应出去的反作用力,两个力量加起来的合力,胜负自然见分晓。若双方力量差不多,拳来脚去,无甚高明之处,也甚可论之处。 惟有对方全力打来,另一方就像一个篮球运动员,手一伸出就把一个冲力很大的篮球轻轻接住。用力的一方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打到哪里去了,自己反而失去了重心,“落到别人手里”,好像自己打出去的力量完全打到自己身上一样;而不用力的一方却明明白白地知道对方的力量是怎样出来的,也就是拳经里所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这才显出高明。 这时,柔化的一方,只要轻轻顺著来者力量的方向再加一点力,所谓“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使对方使出的千斤力变成一千零四两而还给对方,使之在丧失重心的情况下向前跌出。 这就是由于身体放松后所导致的“以柔克刚”的效果。为了放松练习听劲,太极拳师们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练习方法。 两个人的手沾在一起,相互试,相互探,相互练得虚虚灵灵。这个方法从道理上讲,很像中医里把脉的方法,三个手指轻轻放在病人的手腕动脉上,全神贯注于手指皮肤的感觉。时间久了,把病人肚里五腑六脏的信息全打听出来。 王宗岳《太极拳论》对这一阶段的要求论的极为精辟,如: “动急应急,动缓应缓”,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等。 当然,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太极拳练到这一步还只能把身体练得虚灵,获得“以柔克刚”的效果,还不能真正做到“后发制人”。 许多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练习中能放得松,也能把握对方的劲路,就认为是懂得了太极拳,不再继续钻研,殊不知这只算初级阶段,不能算真懂太极拳。 所谓放松的功夫,就是把身体原有的力量给丢掉。在太极拳里,身体的自然力量叫“僵劲”。身体放松一点,原来的力量就丢掉一点。身体原有的力量全都丢掉了,太极拳就成了一个豆腐架子。这豆腐架子对恢复疲劳,调节神经很有好处。但如果把太极拳理解为此,无疑把太极拳混同为一般的保健体操。要知道,练成这豆腐架子,才正是太极拳长功夫的开始。 我们前面说过,练太极拳需要意守丹田,这样才能入静,从而放松。可见在这一阶段里,所谓“意守丹田”,只是为了达到入静放轻的目的。其实,如果仅仅是为了入静放松,不意守丹田也能做到。所以一些太极拳老师并不要求意守丹田,而只要求排除杂念,精神集中。至于集中到哪里,则各有各的说法,有的干脆听其所便。由此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意守丹田还只是虚的。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