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虚实转变的基本规律 太极拳行功时,周身内外无处不在运动,无时不在运动。因而,身躯和四肢各相应部位的虚实,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在拳势练习中,虚实的转变有下列基本规律: ①、身体两侧对称部位的虚实相互转变。太极拳的各个拳式,从起势到定势,身体两侧对称部位(如左右手、左右足、左右腰眼等)的虚实,都要相互转变一次或数次。一般说,两足承担体重的多少要相互转变,两手着力的大小要相互转变,外形的开合、意念的倾注也要相互转变。简单的拳式(如“初收”),两侧对称部位的虚实转变一次,复杂的拳式(如“闪通背”),转变两次或三次。 ②、身体同侧手足的虚实上下相随。陈鑫在“人身缠丝精图”的注释中说:“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陈氏太极拳图说》1986年影印本第75页)。就是说,身体同侧的手足,如左手和左脚(或右手和右脚),要么都是虚,要么都是实。这是由于在拳势运行中,身体同侧手足的屈伸和内气的收放常常一致的缘故;是以同侧的手足而论,不是与异侧的手足相比。比如:由“倒卷脑”式转“白鹅亮翅”式,当左掌从胸前下按,左脚退步后坐时,右侧的手足,上则屈肘收掌,下则屈膝提足,右手和右脚都是由实变虚。及至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右掌向右额前方伸展时,右手和右脚又都是由虚变实。 还应指出,以劲力的传递方式说,身体异侧的手足是相互联系的。就是左足(腿)和右手(臂)相互联系,右足(腿)和左手(臂)相互联系。如“单鞭”式,上面左手(臂)向左前推击为实,右手(臂)在右后防护为虚;下面左足(腿)前弓,左胯根和左膝窝圆撑,用力较小为虚,右足(腿)伸展蹬地,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力传递到左手,用力较大为实。所以有的拳家又提出:“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 ③、前手和后脚常实,后手和前脚常虚。这是就技击发放时两手和两足着力的大小而论的。就是说,拳势向外发放时,位处前方的某只手和位处后方的某只脚用力常大,位处较后的某只手和位处较前的某只脚用力常小。这里,两脚的虚实,不是以承担体重的多少做区分的标准,而是同两手一样都是以用力的大小做区分的标准。即使如“野马分鬃”式,在成势发放时,前腿屈弓承担体重较多,后腿蹬伸承担体重较少,但是,后腿(后脚)的用力,却比前腿(前脚)较大。所以此时的后腿(后脚)也可不称之为虚,而称之为实。 ④、虚实转变在太极圈中。太极拳的手足运动和内气运转均走圆圈。每转一圈,虚实就相互转变一次。半圈由虚转变为实,半圈由实转变为虚。一般说,手足屈缩和内气向丹田回收的半圆,手足是由实到虚;手足伸展和内气从丹田外发的半圈,手足是由虚到实。陈鑫曾有诗描绘这种情况:“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陈氏太极拳图说》198页)。比如:“演手捶”式的右拳,当它由左前方划下弧向右后方转半圈屈收时,是由实变虚;及至由右后方划上弧向左前方转半圈击发时,则是由虚变实。 ⑤、呼吸与虚实协调一致。练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呼吸与功作不可能完全协调。随着功夫的长进,呼吸与拳势的开合虚实,就会逐渐协调起来。一般情况是:手足屈缩,内气向丹田回收,拳势由实变虚时,为吸气;手足伸展,内气由丹田外发,拳势由虚变实时,为呼气。拳论说的:“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就是指此。 还须说明,太极拳行功时,有时为了突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殊作用,常常略而不提该部位的虚实变化,仅仅同身体另一部位的或虚或实并列对比,甚至只强调该部位“宜虚”或者“宜实”。比如:项劲虚,足底实;胸虚,腹实;心虚,丹田实;手虚,足实等等。按照陈鑫的说法,这叫做“上虚下实”。又说:手心宜虚,手指和掌根宜实;足心宜虚,足趾,足掌和足踵宜实。按照陈鑫的说法,这叫做“中间虚,前后实”。还有一些部位,如裆部(两大腿根之间)和腋部,只讲“宜虚”,从不讲实。不过,总的说来,太极拳行功时,虚实的相互转变是绝对的,是贯串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 如果我们能把区分虚实的方法弄清楚,了解虚实转变的基本规律,一般说,就懂得了太极拳的虚实。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