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极精神 太极拳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太极“道”,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包含“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包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方面,而太极拳所承载的“道”,也充满着这些深刻的内涵。
我把“太极精神”概括为十个字: 谦和,自信、包容,和谐、至善。 谦和一一虚怀若谷,谦逊谨慎。 太极拳讲究含而不露,“养我浩然之正气”。 太极拳在攻防方面,讲求“沾连粘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和“后发制人”。这里很重要的是积极的“随”,在”随”中寻找变化,不提倡主动进攻:技击中还讲究“点”到为止,不争输赢高低.而是在悠闲高雅、妙趣横生的太极推手中.去探求哲学与力学的真谛。这种谦和的精神与道家的“贵柔”“无为”“不争”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自信一一中正向上,柔中寓刚。 太极拳不是一味地讲柔.更不是柔弱无能,而是处处带棚劲.柔里藏刚.棉里藏针,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攻防技击上注重以圆破直.化而后发,“化”是为了”发”,化即是发。太极拳在技击中,还讲究“得机得势”,就是讲在变化中始终占据主动的地位。强调中正安舒.与提倡“一身正气“的理念也是相合的。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更加注重自然的自强之道,而淳朴传统的太极拳正是使人类的身心均处于一种积极自信的状态之中去展示健康的形体,健康的追求与健康的精神。 包容一一海纳百川,大度适度。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多行善事,大度包容。太极拳也是处处求圆,柔和圆活,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怀;太极拳讲求顺乎自然,含蓄、贵和、不争的博大胸襟。 能包容才能开放。太极拳的体系始终是开放的。由于开放.才能广泛地吸收中国武术各流派的精华,来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从祖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完善自我。 和谐一一阴阳平衡,中和相合。 “和谐”是人类社会和人体自身健康发展的理想境界。“阴阳和则万物生”。在这里,儒家学说的”中和”观,对太极拳有很大的影响。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中和”“中庸”,而太极拳也突出一个“中”字,讲求“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讲求刚柔并用,适得其中:讲求动静兼修,上下相随,内外共养,在动态中把握阴阳平衡。在这一点上又与传统中医的整体观、综合观及辩证施治是相通、相合的。 至善一一生而不已,至善至美。 · “至善”这个提法是厦大教授、养身学家林建华老师提议加进来的。太极拳讲求“上善若水,随物赋形”,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太极拳论讲“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就是要以意导动,以意导气.把意念、动作、劲道和呼吸高度地融为一体。我把之归纳为“三调”(调身、调心、调息)“三兼修”(动静兼修、内外兼修、性命兼修)“三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最后达到“三和谐”,即: 人与自然之问和谐的哲学观; 人与人之问和谐的伦理观; 人体上吓、内外和谐的整体观。 应该说,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完美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家、儒家、佛家及传统中医都对太极拳理论的产生和太极精神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要习练好太极拳,必须知太极术,明太极理,悟太极道。这样才能从更高、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和掌握太极拳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提供给世人的远不止是一门拳术。 徐才先生在文章中曾预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太极拳,……是一束未来体育文化之光。”太极拳来源于传统,她又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它的张力、感染力和亲和力,都深深地蕴藏在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形神之中。始终以发展的思维来继承和研究太极拳,是弘扬国粹、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一,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太极拳那独特的中华文化的内涵神韵,它所具有的体育和文化双重属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作为东方体育明珠的无限魅力。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太极拳;以开放的胸怀来传承太极拳;以整体的思维来研究太极拳,使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加发扬光大,使之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喜爱的运动之一,成为全球“一束未来的体育文化之光。”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