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香港武术文艺服务中心陆慧心女士的邀请,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太极拳名师姜启健先生于2007年2月22日—3月2日访问了香港。并在香港武术文艺服务中心对香港的部分太极拳教练进行了为期10天的陈氏太极拳行功太极球和陈氏太极拳行功太极棒的教学,系统传授太极拳实战及太极拳功力练习方法。在其访港期间,拜访了香港精武体育会,受邀在九龙公园表演了传统的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剑、陈氏太极拳行功太极球和陈氏太极拳行功太极棒,得到香港武术界同仁的共同认可,引起很大反响。现将部分香港教练学习完陈氏太极拳行功太极球和陈氏太极拳行功太极棒的切身体会公布出来,以飧广大的武术同道。 

拜访香港精武体育会 [page] 行功太极球
我从未练过专针对丹田的内功,行功太极球令我大开眼界,使我知道全身怎样与丹田配合运动。其次太极球可以练平衡力,丹田发劲,擒拿手法及增强掤劲。此外,透过运转丹田,太极球可加强血液循环,特别是腹腔的血液可运行到四肢,做完此功后我感到全身暖和,很舒服,谨在此多谢姜启健老师。
行功太极棒
行功太极棒练法非常特别,甫开始先做两个活腕拔背的热身,平常较少做这些热身,所以刚开始时特别痛苦。此外,太极棒有敌攻我防的锻炼方法,如假设一手是对方,一手是自己,一攻一化等等。而每一招也有其实用价值,透过老师的亲身示范,我学到很多实用的擒拿手法。这套功法把擒拿动作及其原理高度概括,委实不可多得,在此多谢姜老师的身教言教。 徐建谦教练撰(香港文康医疗中心注册中医师) 2007年3月1日  今次是首次接触太极球之锻炼,虽然时间短促,但在姜师傅的悉心指导之下,获益良多。对太极内功之锻炼有了深切的体会,引动乾坤太极球时,产生之阴阳互易,太极变化同时体现了养生、练功之中华武术传统,当中所做到动静相兼、虚实相变、动中求静、静极生动、开合互寓、形意相生之效亦有助于提升本人之太极内功,本人定必秉承姜师傅之精神勤加锻炼太极球,并全力将之发扬。 林婉华(香港林婉华太极学会会长) 2007年3月1日 [page]  行功太极球
练习太极球之后,感觉得身体有些发热,内气鼓荡,丹田旋转之气幅度越来越大,外放的力也加强,掤劲也充实和加强。举鼎时有上升下拔之意,把筋骨也拉松。 练习太极球之后,有些疲劳,可是感觉到精神饱满,内气充足,气力也有加强之感。
行功太极棒
练习太极棒之后,关节和手腕感觉很痛,痛之后,又觉得所有关节也松开,背脊也拉开。能体会到轻重和虚实之分别,可以避重就轻,如何化解对方的劲力。对推手和擒拿法有明显的进步。 有吞吐、折叠之感,能使用丹田发劲。内气增强,发出之力也加强。慢慢领悟到怎样舍己随人,以柔制刚。 吴洁雅(香港太极拳教练) 2007年3月1日 [page]  太极拳行功----太极球
我练习太极拳已二十多年,初时特别注重基本功,后期注重套路。但演练时总觉有所欠缺,丹田部位总不如意。太极球是圆的,当我练习时,有形于外(球)容于内(丹田)。球在腹部转动,也带动丹田的缠丝劲转动。久之,丹田作中心,带动球转动,同时球有重量,也可令功力增长,在身体皮肤上转动,可加强皮肤的感应。要勤于练习,才有成效。
太极拳行功----太极棒
人有惰性,当你没有博助器械在手练习时,很快便放弃。虽然我练习太极拳多年,也有练习推手,但推手感应、虚实力量不太强。太极棒可帮助练习筋骨、关节、缠丝、劲力。推手是柔中带刚,但我可柔,不够刚。太极棒令我知道刚柔之分别,勤加练习,可有助之。 谭杏贤(香港太极拳教练) 2007年3月1日 [page]  行功太极球的体会
初次接触太极球,这个圆形的物体不简单,外面是皮制的,里面充满水分。真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当我把太极球放在腹部时感觉我的丹田和它一起转动,跟着十八个招式练习,可训练丹田每个不同方向的转动和发力,还有周身有圆形路线的感觉。真是受益非浅,练功后感觉特别肚饿和容易入睡。感谢各位的带领。 谈秀媚(香港太极拳教练) 2007年3月1日 [page]  致姜启健老师——十八式太极球的体会 首次接触太极球的感觉很特别,太极球的重量大约3—4公斤,直径26公分,内里是液体。 十八式太极球的内容主要要求我们意守丹田,领手推动球的转动及腰胯带领球由丹田发劲等。因为有重量及直径相当于人的小臂,当你手持太极球练式子时,除了把太极拳的要领用上外,还要控制和感觉球内液体的走动,感觉到阴阳的变化,对于我们练功及推手都很有帮助。
整套式子都要求意守丹田,如果能够坚持练习,续渐就能练习到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进一步做到调心、调身、调息的养生功效。 邹慧贞(香港赵幼斌杨氏太极拳推广协会执委会委员兼教练) 2007年3月2日 行功太极棒课程感觉
柔化引进、分筋错骨、丹田抖弹,这都是陈氏太极拳擒拿和丹田发劲的特点,参加今次行功太极棒的课程,使我进一步感受到内里的奥妙之处!
透过太极棒的练习,我们可以体会太极拳运动的阴阳变化,例如—左握棒活腕式子,动作时要求想象太极棒一端是自己(阳、刚),另一端是对方(阴、柔),一攻一化,真是很好的柔化练习。另一式子—右上路左合,则想象自己双手擒拿对方手腕、手臂和肩膀,透过丹田转动,像拧毛巾的发劲去制服对方,又是另一种的体验。而—内引外发和下塌弹抖两式,则完全是训练丹田引进外发的好方法,这对于提升太极拳的推手和发劲会有很大的帮助。
综合整个课程,姜启健老师的耐心指导,无私地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行功太极棒的练习要诀,谨此向他表示谢意! 马庆胜(香港吴式太极拳教练) 2007年3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