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太极"一词的来源
欲说易理,首当太极。"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并且确认一生成二,生成两仪,即阴与阳。那么,"太极"又作何解释呢?对《系辞》"太极",郑玄注云:"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始也"。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太极"作了唯物的解释,认为《易》之"极"是物质性的"气"。他说"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正蒙·大易》)两体就是阴阳气。宋明理学家周敦颐这样解释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无极生太极,因为任何事物不可能无中生有,而是说在无极之中有一个昭然不昧之本体。无极也是物质的本性,而阴阳是宇宙演化过程的朴素描述。太极拳预备式,有的也称无极,由此而分阴阳,很能形象地说明问题。 太极本含深义,太者大也,高也,无上之称,无上之先则始也。极者无极,极尽而生有,太极孕两极生化,寓必然于绝对之中。太极而生阴阳,绝对之相对;阴阳而太极,相对之绝对。"是生两仪"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太极静为本,动未萌,孕而未化,混沌未判,一气氤氲。然静本阴象,阴久必凝,凝久必形,形生而体就,形气相得,两仪成之,此为太极生两仪之道。
二、太极图的演变
中国古代以修炼长生术为特色的道教,自汉末产生之后就不断在古代哲学中吸取营养作为内炼术的理论。东汉魏伯阳所著炼丹经典《周易参同契》便以《易经》原理解释炼丹。宋初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抟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等早期炼丹理论,又得到麻衣道者所传《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础上吸取了先秦道家老庄的阴阳学说,绘制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太极图》。(见图1-1-1)。 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有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皇极经世心易发微》卷1)。 陈抟以道家学说为核心,对传统儒家易学加以改进,并吸取某些佛教禅定学说,形成了他的内丹理论,并绘《无极图》(图1-1-2)加以说明。无极图的主要观点是"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通过修心养肾,经过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个阶段,最后达到脱胎成仙的境界。道教内丹"修仙"的目的当然达不到,但道教内炼过程客观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作用。至北宋中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周敦颐完全采用了陈抟《无极图》,但加上了不同的说明,用来作为理学宇宙生成论的学说。上图为《无极图》,陈抟用于内丹的旁注(图左)与周敦颐理学旁注(图右)可相互对照。陈抟解释此是由下逆行而上,表示内丹修炼的五个阶段:-认识玄牝之门,守一得窍。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三五气朝元,汇聚丹田。四,取坎填离,合成圣胎。五,炼神还虚,复归无极。周敦颐取来此图更名为《太极图》,其解释由上而下,用以说明宇宙生成起源的原理。最上为"无极而太极",第二是阴阳交感,第三为五行及相互作用,第四表万物之灵的人的诞生,第五表化生万物。
太极图(见图1-1-3)是最完美地、完整地、形象地阐明阴阳学说的图示和符号。太极者浑然一气,孕两仪而未分,其含义为:1 两仪者后天之阴阳,乃包孕天地之太极,由一而二,《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故两仪圈以外圆象其一。圆中明暗各半,此即一而二,二而一之道。圆中用圆曲之线分明暗,由回互成头尾,头尖尾圆,象其始经,头圆尾尖,象其流向。2 两仪合于一圆,示阴阳互根的对立统一性,也示发展过程始终与依旧。3 用曲线分明暗,一以示阴阳有盛衰,各具盈亏;二以明两仪互相进退互为消长;三以二气相交而鼓荡、运动,竞急争侵。4 明暗回互相抱,以示阴阳之钮抱,阴阳两仪之相引相吸,不可分离。 5 头尾相衔,以示阴阳互为生化,环通。6 头尾分端有定向。7 黑白等同,以示阴阳两仪相对平衡,此为体。二气相争是绝对的,更相损益,此其为用。 太极图中至少包含如下阴阳学说的内容:1 世界事物总由对立面的双方组成--即由阴阳组成。 2 世界事物是一个整体,即阴阳双方共存于一体,组成为一体。 3 世界事物,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双方是均衡的,总体而言并不存在大小、强弱、多寡之分。4 对立的事物,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5 对立事物各自内部,阴阳双方内部都蕴含着对立面的因素或萌芽。6 对立事物,状态双方,阴阳两方面,都有盛衰。7 一方弱时另一方强,一方长时另一方消。 8 事物强大到极点时,自身的虚弱也就在产生中了;事物弱小到极点时,自身的强大也就在产生中了。

太极图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太极图之义,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千变万化,太极拳即由此而出也,推手即太极图形"。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太极推手利用沾、粘、连、随等技法,通过身体接触来判断对手的肌肉用力情况并及时作出反应将对手推出圈外或使对手失去平衡,来取得胜利。如对方来势凶猛,就要走化旋转,"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机应变,而这些刚柔动静虚实阴阳变化,均寓于太极图之中。 三、太极拳蕴含的哲理 武术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曾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作为武术项目中的一枝独秀,亦于其同理。 (一)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系辞》),论者据此常认为太极拳哲理源于《易经》。太极拳吸取《易经》阴阳辩证等观点是事实;但从整个太极拳理论著述及拳法技术所表现的内容与特色来看,太极拳实际上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此太极哲理发端于易,中经道教内丹养生家陈抟等人的研究与发展,融贯儒、道、释三家而形成无极图说用于内丹修炼,后复由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继承推演成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这一哲学渗入武术文化而产生了太极拳。所以,太极拳所体现的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成果。 周敦颐写的《太极图说》,对太极拳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摘引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而善恶分,万世出矣……"(《周子全书》卷一)。 现将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太极图说》作一比较,摘引如下: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仲。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综观太极拳理论受太极学说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观点上。 第一,吸取太极学说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生成论)作为太极拳的本体论。无极生太极的思想,本为道家哲学,来自老庄思想。太极拳的本源亦为"无极",这无极观念在哲学上怎样理解,或唯心,或唯物,自宋明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论争,这里不必去说它。但从《无极图》、《太极图》看,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育着阴阳变化。同时,亦显示了太极拳的基本特征--圆。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绵绵不断地划圆,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这"无极"更要求练太极者心胸无比辽阔而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宇宙宁静空寂。这便是太极拳与道家的"守一"、"纯素"之道与佛家的"禅定"、"空灵"的相通之处,亦即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 才是真正把握到了太极拳的精髓。 第二,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阴阳变化观念是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同时,也是直接来自《太极图说》。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棉裹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亦可在周敦颐《太极图》之阴阳互动与五行相交中找到解释。道教内丹中的五行说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水与火,心属火,肾属水,内炼要求水火相济,关键是修心养肾。周氏《太极图说》谓"五行一阴阳"指五行各属阴阳,特别是其中的水属阴,火属阳,水柔火刚,因而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与道教内丹的心肾相交是完全相通的,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疾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克敌致胜。 第三,太极拳理论中所反映的"形神统一观"亦与《太极图说》有一定联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由"形"与"神"二者结合而成的。形与神二者的关系,是先秦以来二千余年古代哲学研究纷争的重大课题,而"形神统一"的观点早在上古便产生了。《黄帝内经》已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们在武术实践中体会到,以人的血肉之躯为对象的武术,却必须把人的精神(心、意等)置于重要地位,方能达到武艺的成功与完美。强调心、意的作用亦是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这一方面是受《内经》等古代传统形神统一观的影响;同时,也与太极学说分不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写道:"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其《太极图说》自注指出:人禀阴气形成形体,禀受阳气生成精神,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重要作用。武禹襄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时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这些要领口诀认为心、意的作用居于首要地位。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详论"用意不用力"的道理,指出"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则得其内劲" 太极拳具有突出的养生功能,全在练气,这与气功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孙禄堂论述太极拳亦着重讲明这一点,《太极拳学》云:"乾坤肇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是为后天而有象。先天元气,赋于后天形质;包含先天元气,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仲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运用,即太极是也。"孙氏指出太极拳之关键在于气,是道出了太极哲理的核心,体会是十分精辟的。 (二)孙子哲学与太极拳 在古代兵法著作之中,《孙子兵法》是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它博大的内涵、精深的哲学思想及杰出的见解,不仅对军事科学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而日,其智慧的光芒至今还被当代社会中的许多领域作为斗争和行为的思想准则。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太极拳,其技击战略与《孙子兵法》却有相通之处。下面列举论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提出的正确指导战争的最为重要的先决原则,表现了孙子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被视为确定战略战术必须遵循的重要思想。太极拳的"以柔克刚"的技术特点即建筑于此基础之上。王宗岳《太极拳论》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要诀指出"以己粘人,必须知人"(《打手行功走架要言》以下简称《打手要言》)。"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已从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所谓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也"(《打手要言》)。 "兵者,诡道也"孙子明确指出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谓"诈"也就是陷进奇伏,多变奇异之意,这样才能使敌人弄不清情况而被动,暴弱点而失败。《国术摘要》论内家拳特色时指出:"凡所谓内者,多不露于外;其妙用有形者少,专重于无形……是以多暗手,省明手;多险招奇招,少猛招烈招。自古以内家擅长者,往往伤敌于不知,败敌于无形。"太极拳的以柔克刚、藏锋不露,奇幻多变,其实正是诡诈之道的应用。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敌人调动,总的精神是在战斗中争取主动,摆脱被动,这是作战取胜的又一条重要规律,太极拳理论把这种能掌握主动权称为"懂劲":"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指出"懂劲"的境界是十分精微的,其关键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太极拳理论表明,"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所向无敌的关键;而这是要太极功夫非常高超才能达到的。 "兵因敌制胜"这个提法明确指出作战用兵最忌主观性、片面性,闪耀着孙子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所谓"因敌制胜",即作战采用什么战略战术应根据敌方的情况来决定,不能有丝毫的主观随意性。孙子"因敌制胜"的思想在太极拳理论中体现得特别充分。《太极十三势歌》中说?quot;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为了做到"因敌变化",太极拳理论特别强调要"舍己从人"。《打手要言》对"舍已从人"精辟的论述:"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也……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由滞。""舍己从人"正是为了争取主动,达到主动从而取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