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快何能为? 太极拳的势架讲究「慢练」,祖师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中说:「快何能为?」祖师的意思是指太极拳乃是以高技巧带出高速度的武术,太极拳高技巧的追求,要优先於高速度的追求;并不是说太极拳是战斗形态迟缓慢速的武术。 先攻后守并无绝对优势 一般而言,敌我对战,你前进一尺,或敌人前进一尺,双方所形成的对战距离和形态并没有差别。也就是说,敌人先进攻或你先进攻,敌我双方当下所形成的对战局面是相同的。所以在战斗中攻方和守方,任何一方并没有谁因为先攻或后守,而真正获得绝对的优势。 先攻之利不在先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往往会以为攻击的一方有利,那是因为防守的一方总是受诱骗或反应不及所致。并不全是因为先攻或后守的关系。 太极拳的速度源於总体战技的整合 而高速度,正是欺敌以及让敌方反应不及的重要技巧,这种技巧在分击的时候尤其显得重要。这也是一般以分击为主的武术,经常以肌肉所发出的高速度,作为首要修习项目的原因。太极拳是「分合一体」的武术,无论分击与合击的高速度来源,都不是靠肌肉爆发力而成,乃是以独特的内劲配合身法、手法、腿步法,以及整体的战斗心法所统整形成。 制杀技巧高强,王宗岳祖师因此说:「快何能为?」 太极拳是「分合并用」的武术,在分合战斗中,由於「制杀技巧」的充份发挥,对手的速度和力量便受到极大的限制,对手的速度和力量有时候甚至毫无用武之地。「制杀技巧」拙劣的武者,往往一接触整个身形和力量便被粘住而绵密地缠敷,就如同苍蝇被蜘蛛网所缠绕一般,完全处於毫无防备的挨打局面;如果是短兵的接触战,极可能在刹那间,一刀亡命。「制杀技巧」的充份发挥,便成为太极拳武道的生死大事,这也是王宗岳祖师为什麼会说出:「快何能为?」这句话的真正原因。 论太极拳不能不谈论「速度」 但是谈论太极拳却不能不谈论「速度」,谈论太极拳不谈速度,会让人误以为太极拳乃是迟滞缓慢,拙於应敌的武术;更让人误以为太极拳,不过是因为年老力衰,才不得已藉缓练以养生的武术。有很多太极拳家,就是妄把「慢速练习」当成「慢速应敌」,其中有些人只要一看到慢速练习的太极拳,便愚昧地讥之为:「老人拳,不能实战。」相反的有些人一看到快速应敌的太极拳,便愚昧地直呼:「这那里是太极拳?这根本是外家拳!」这些都是不明太极拳理的偏见所衍生的错误见解。 太极拳的「先之先、后之先」 太极拳有「后发先至」的说法,其实太极拳的战斗并不全是「后发先至」的「后之先」。太极拳和各种武术一样有「先发先至」的「先之先」。太极拳较强调「后之先」,乃是对「顺人而动、因敌变化」理论的充份说明而以。 太极拳的「占正取先」 太极拳的「先」,并不是「速度取先」,而是「占正取先」。武术的战斗并不是像打沙袋或打木桩这麼简单的直来直往运动;武术的战斗有攻击、有防守;攻中又需守,守中又需攻。攻击有正取,有侧击,防守有上下、有四方;攻守武器有拳、脚、肘、膝.....等。武术的战斗在变化上比起打沙袋或打木桩不知要繁杂几百倍,其致胜首要因素不决定於速度,而决定於取得「敌侧我正」,所谓「敌侧我正」即是敌人的力量离开我,跑到我的侧边,失去作用;而我的力量却完全向著敌人身体的正面作出有效攻击。因此,如何「占正取先」便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战斗课题了。 「先」,不在速度而在角度 太极拳在和敌人战斗时合击接触,或分击不接触的瞬间,「占正取先」取得击杀的优势,便是占先,便是得先;要取得这种「先」,攻方占得攻击角度重於攻击速度,守方破坏敌人攻击角度重於破坏敌人攻击速度。祖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其实就是「敌侧我正、占正取先」的战斗原理,而其最高实践便是:「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也是太极拳的「先」,不出於速度而出於角度的道理。能悟得祖师王宗岳:「快何能为?」一语而不再怀疑者,对太极拳才能算是具有粗浅的认识。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