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钟文(1908一1994)乃澄甫公远戚。健侯师祖之长子兆熊,字少侯,号梦祥;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字澄甫。兆元之女杨聪,配赵树堂,生子名赵斌,女儿名赵桂珍,傅钟文乃赵桂珍之夫婿,杨兆元之外孙女婿, 澄甫公之侄外孙女婿也。傅钟文、傅声远、傅清泉编著之《嫡传杨氏太极拳教练法》第4页12行,提及傅钟文与杨公之“侄外甥女结亲”。“外甥”与“外孙”,音同字不同,仅一字之差,傅钟文即由第五代升至第四代,与其堂舅杨振铭同辈矣!此系笔误抑或排版错误?非也!书前之图照第六页,第二张照片之下注明:“傅声远与师叔崔毅士先师及师叔牛春明先师合影。”按照《太极学报》第l9期于志钧教授文章,傅钟文生于l908年。傅氏三代所编《嫡传练法》一书,第四张图照注明傅钟文生于1903年。牛春明师伯1901年遇健侯师祖,于1902年拜澄甫公为师。崔毅士师伯1907年至杨家学拳,于1909年拜澄甫公为师,即使傅钟文确实生于1903年,怎有可能成为牛、崔二位师伯之师兄?试问:他在何年何月拜师?当年傅钟文在盛和花号当伙计,每周六到杨家住一宿,星期天整日练拳,由崔毅±师伯负责指导。永年家乡风俗称外公为姥爷,澄甫公排行第三,故傅钟文称澄甫公为三姥爷,称杨振铭为大舅,杨振基为二舅,称澄甫公之弟子为师伯、师叔。当时在杨家学拳之人极多,澄甫公空闲之时,偶尔亲自指点,一般即向众位师伯、师叔请教。此乃傅钟文在杨氏太极门中之真实情况也。傅氏子孙忽然将其抬高至牛春明、崔毅士之上,成为第四代掌门大师兄,岂非自欺欺人?!如果摒弃此等画蛇添足之举动,傅钟文确实有其贡献。一是为堂舅杨振基、杨振铎介绍工作,使其生活安定。二是在上海长期授拳,推广外形比较合乎规距之杨氏拳架。如能根据事实稍作更正,则《嫡传教练法》仍不失为一本可用之启蒙读物,社会公众对傅氏三代亦必定更为尊重(此节录自《两岸太极是一家》之六“五代传人拳风转变”)。 ▲傅钟文师兄(1908—1994),杨公澄甫蛭外孙女婿,20年代在上海盛和花行当伙计,杨公来沪,傅钟文每周六到杨家住一宿,周日练拳一天,杨公命崔毅士师伯指导其练拳。褚桂亭师伯、景华师、张玉师兄等皆持此说,褚师伯之弟子严承德师兄在《武林》杂志发表文章亦曾提及此事。l934年董英杰、崔毅士师伯协助杨公至广州教拳,傅钟文亦随同前往。解放后傅氏在上海市体育宫长期教授不含内功之杨氏拳架,如今在上海太极操友极多,傅氏功不可没也(此节录自《两岸太极是一家》之九“杨氏太极在上海”)。 ▲杨家以叩头拜师论辈分,并非以传授论辈分。吴全佑得露禅公真传,但他称露禅公师爷,称班侯公师父,彼与班侯公并非同辈。杨兆鹏得澄甫公传授,但他与澄甫公同辈,称梦祥公为大哥,称澄甫公为三哥。他决非澄甫公弟子,不可递帖、叩首行拜师礼,否则便是悖理乱伦。傅声远、傅清泉都向傅钟文学拳,但傅清泉决不能向傅钟文叩头拜师,称爷爷为师父,称父亲为师兄。杨家严格按拜师入门论辈分,从无“不叩头师兄弟”之说。郑佐平先生原来是田兆麟师伯弟子,向澄甫公拜师后,称杨公为老师,改称田师伯为师兄。濮冰如女士曾向陈微明、叶大密学拳,但向澄甫公拜师之后,称杨公为老师,改称陈为师兄。叶虽年长,他在杨家要小一辈,故不能称师兄,濮泳如女士称他叶先生。辈分是死的,功夫是活的。入师门未必得真传,得真传而不苦练亦无真功夫。只有得真传苦练出功夫,方为杨家真传人。因此鄙人一向重功夫而轻辈分。 解放初,上海有杨氏传人田兆麟、田作霖、陈微明、褚桂亭、濮冰如、黄景华、叶大密、乐焕之、董世倬、张玉、吴云倬、武贵卿、华春容等,各处公园,人才济济,傅钟文兄弟则在仙乐书场门外马路边授拳。顾留馨任武协领导,杨门前辈实在无法驾驭,因此将傅钟文树为代表人物。顾氏此举,出于无奈,亦未可厚非。然而傅氐平步青云之后,其后人甚至将1902年拜师之牛师伯也变成傅氏师弟,实在是匪夷所思!(此节录自《两岸太极是一家》之十二“请君爱惜杨氏太极拳”)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