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心忘意——“心”为帅,心动无有不动,逐步丢开“意”的能动,注重 心机的感应,渐为从心所欲(化乎规矩)。 无心成化——意、心皆丢,将自身融入自然,你的一切活动,不论内部外 部皆顺其自然,没有一点有意识、有心机的造作,自己已然 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一滴水、一粒沙,随天地运行而运行。 无论行功盘架亦或是技击搏斗纯属自然所为(神乎规矩)。 “见迹见形”不难,只要花点时间练习就可。 “得意忘形”稍有悟性和毅力者能够达到。但大多数太极拳者在“得意忘形”后就止步不前了,因为这时的拳架、推手、散放成模成样,有些功夫,便认为功夫已然在身,太极拳内在的东西,绝窍基本练到或者找到,满足感由生。 “得心忘意”难度尤为大,“意”要丢掉,很多人想不通,太极拳不就是要练意吗?他们尚不明了过分的“意”使人们精神高度集中,这种高度集中的“意”往往成为我们迈向“无心成化”的桎梏。而心则为一身之主,心一动,五官百骸无有不动,心机的感应远远胜于意的萌动。因此,修心、得心而丢意、忘意,实乃上层功夫必由之路。遗憾的是大多数太极拳者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只要逾越了这层障碍,达到光明的彼岸为时不远了。 “无心成化”难度很大,从“得心忘意”过来的人进入“没心没肺”没“意”的境界,即是“虚空”的境界,遗忘肢体、内心虚寂、涤除思虑、心神安静,非一般人所能及,这种被庄子称之为“心斋”的境界,能够进入者廖若星辰。 笔者以为,“得心忘意”是太极拳的中级功夫,“无心成化”才是太极拳的高级功夫。可叹的是“得心忘意”和“无心成化”也是最难练、最不易练到的功夫。 “意”和“心”这个东西,还是我们头脑中的法则呀、公理呀,我们头脑中一旦有了什么法则、公理、规律、定义等,便会觉得可以了,便“满”了、“盈”了,你也便离了道了。太极拳者永不言满、永不欲盈,永远只是永远,永远无始无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道可”即是存在,太极拳体态、结构、技势的存、显;“道非”即非存在,太极拳体态、结构、技势以及所谓法则、公理等的隐、匿。存存隐隐、显显匿匿皆为“常道”。 太极拳者达到“丢意忘心”,是没有一点人为的造作,像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像春夏秋冬、昼夜更替一样当然,如信而来,如信而去,来也不知来处,去也不知去处,与自然之合拍 从“见迹见形”到“无心成化”这个“体认”过程,便是太极拳的系统整体,一步一步走来,一步一步接近“道”。 陈鑫对太极拳“无心成化“的境界也有精辟的论述: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有形至无形、归于无心后才可以论拳。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 “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 你看,不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再说庄子的《庖丁解牛》,庖丁初解牛时所见是“牛”,三年后解牛所见不是全牛,而是牛的生理上骨骼、肌肉、筋健结构,(道可);再后,解牛时不以目视而是神视,手、肩、足、膝之运动“与桑林之物合拍,与经首之会同律”,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纯粹是自然之举动,与自然之合拍、合律(道非)。 从所见全牛,到“物我”两忘,都是对解牛的“体认”,这个过程便是“常道”, 因此,见迹见形——得意忘形——得心忘意——无心成化的过程,就是“体认”太极拳整体系统的过程,不亦是“道可、道非、常道”乎?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