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双峰贯耳 在目前流传的动作名称中.此动作的名称有的称之为双峰贯耳,是形容双拳如同两座山峰夹击,说明双拳的力度。还有的称之为“双封”贯耳.是说明双拳同时封闭圈打的含义。也有的称之为“双风”贯耳,是指双拳的动作速度快而有力。虽然字面不同,但含义相同。此动作沿用了澄甫宗师所传“双峰贯耳”的名称。 双峰贯耳的动作练习时,要注意身体的中正,不可因为向前的贯拳圈打.而造成上体前俯.那么必然是向后的突臀现象出现。双拳的圈打动作要与弓步的动作同时协调完成。双掌于腰侧握拳,双臂同时向内旋转,双拳从身体两侧后弧形向头前贯打。双拳的贯打动作完成时要腰髋松沉,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肩背舒展,双臂撑圆。左脚向前的蹬劲要于腿、于腰、于肩,意贯双拳。双拳的高度与太阳穴平齐,要如拳谚所云:“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此动作身体重心左移的同时,髋关节的水平移动带动上体的位移.立身中正,松肩,双掌同时弧形下落于髋关节两侧.双掌下落时,意贯双臂下侧.含有向下的沉劲.向后的引带之力。双腋不可紧夹身体,双肘的方向为左,右侧后45。为宜,双臂保持圆形。虚领顶劲.腰髋松沉.左膝关节与左脚尖的方向要一致,右腿不可蹬直,是左七右三的身体重心的合理分配。重心要稳固,身体中正。重心的移动带动双拳的运转,双拳向前的圈打意贯双臂内侧及拳眼,是顺步贯拳。也叫蟹形拳。动作意上要注重身体重心下沉.身体姿势要保持平稳,万不可起伏,沉肩、松腰髋,沉稳中寓有轻灵之感。双拳贯打.含胸舒背,动作才能饱满圆活。双拳的距离与本人头宽.动作意识要达到拳谚所云:”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三十一、左蹬脚 目前练习时,相当多的人都忽略了此动作。当年我祖父学拳时.澄甫宗师在讲到技击含义时强调。上有贯耳,下有双捶”。双捶所指就是此动作。此动作是用双拳击打对方的软肋。 身体向右转,右脚以脚跟为轴向外展脚,是碾脚的含义。身体的转动带动双拳向身体两侧弧形下落圈打,意贯拳轮。此时要松肩,虚腋,双臂撑圆。双腋不可紧夹身体.动作外形要饱满。身体不可前俯,否则重心前倾,极易被他人牵动。要如拳谚所云:“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此动作时,双掌于腹前相合,左掌在外.随右腿的独立支撑.双掌合抱上举于体前。要注重虚领顶劲立腰提髋,身体有沿总轴向上提拔的意识。双肩松沉,双肘自然下垂,气沉丹田,左膝提收,脚尖自然下垂,意关双臂,具有提、搠的含义。要体会拳谚所云:“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 三十二、转身右蹬脚 转身右蹬脚的动作是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唯一的一组转体360度,连续做蹬脚的动作。动作难度比较大,所以身体向右后的转动时,要以右脚跟为轴。为力点.身体沿纵轴而动。转动时.要有虚领顶劲的感觉。沉肩垂肘,双臂平撑,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左膝左臂上下相随,双臂以右带、左引之势。辅助配合腰髋的动转。左脚的落点以蹬脚的方向(正东)为起点.向右后转体约225度,即为右后(西北)45度方向为主。当明确了身体转动的方向,掌握了转体的动作要领.转体动作才能轻灵自如.左脚的落点正确与否,是影响动作延续的要素。所以转体,左脚内扣的同时,身体重心移于左腿,这是最后完成蹬脚动作的基础。左膝微屈,重心下沉.右脚跟提起,右前脚掌拧转.身体重心的合理分配为左七右三。随身体的转动.双臂弧形下落,双掌于腹前相合,身形要达到:尾闾中正,松腰沉髋,含胸拔背,双臂撑圆。
要注重虚领顶劲,立腰提髋。身体不仅要有沿纵轴向上提拔的意识。同时还要做到气沉丹田,双肩松沉,双肘自然下垂的沉稳的感觉。双臂撑圆,意贯双臂外侧是撑劲。但双臂极易产生挺胸背肩的现象.同时也极易造成重心后仰的毛病。所以双臂,肩背要成一弓形,具有撑力和弹性。右脚蹬出.右脚尖回勾,力达脚跟。右臂与右腿上下相对,正如拳谚所云:”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有所主,无人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三十三、左、右野马分鬃 ”野马分鬃”的动作是传统扬式太极拳套路中极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它的动作外形不仅开展大方.舒适圆活.而且对劲力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从步法、劲力的变化讲,它属于“蓄势暗劲弓蹬步”。左、右野马分鬃的动作在套路中是以左、右、左的形式出现。左、右式的转换,腰髋的转动带动转体时,立身要中正,腰髋松沉脚的内扣要做到传统扬式太极拳关于“碾脚”动作的要求.身体纵轴的转动与左脚动作同时而动。尤其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中,对于“合手”即现在称谓“抱球”动作要求是极严格的,无论上面的手是掌心向下还是侧向内,都要做到左(右)手与右(左)肩相对.掌指与肩平。松肩垂肘、顺腕舒指,肘关节低于腕关节。掌与肩的距离一般要达到4拳距离。下面的手与对侧腹部相对,肘关节要撑圆。掌与腹部的距离一般要在1~2拳距离.身形要做到松腰沉髋,含胸拔背,双臂撑圆。这样才能意贯双臂,动作饱满。动作外形基本上是上下手相对,但又不可教条理解。转体、合手、迈步三位一体.同时协调而动。身形的变化不大.要注意尾间中正,松腰沉髋.身体沿纵轴旋转.腰髋的转动带动双臂同时而动。转体时,双掌首先要保持上势动作不变,因为腰髋的转动之势带动右臂继续向外延续列劲的意念.同时左掌辅助右掌的动作向右引带。当左脚提起向侧前迈出,脚跟着地时,双臂同时内外旋转相合。上下动作要相随相合.意贯双臂.为拥劲。 动作(1)是蓄。身体的右转.松腰沉髋.沉肩坠肘,双臂合抱撑圆.左腿屈膝支撑,都在积蓄力量,属于太极拳术中的“相合”。动作(2)是暗劲弓蹬步,属于太极拳术中的“相开”。是指双臂舒展,弓步时劲力的爆发.撒放。右臂要含有“捌劲”,拳谚如此释义:“捌劲义何解,旋转如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寻丈,急流成旋涡.浪卷若螺纹,落叶坠其上,倏尔便沉沦。”意思是说,捌劲好似飞轮、旋涡,落上之物.便有抛出沉落之感。右肩、背具有“靠劲“,拳谚如此释义:“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机可乘,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劲。”意思是讲.肩靠、背靠.首先要得势。但绝不可失去重心,被他人所制。所以右肩、背、臂要具备“捌、靠”的意念。左掌要具备“采、按”之劲。左臂含有向后.向外的撑劲。肩髋上下相对相随。松肩舒背,肩肘松沉。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右腿.右臂为顺势。
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左拥式”前臂为屈臂前举.意贯前臂为“搠劲”。“野马分鬃”前臂为展臂前伸,意贯前臂、背、肩.为“捌、靠劲”。”斜飞式”前臂为展.意贯前臂为“捌劲”当先。这三种形式的动作,前臂都是在体前上方.所以也称之为。上手”。同样后手的动作.相对讲称之为“下手”。“下手”共同之处就是掌、臂都具备向下.向后、向外的劲力内含。不同之点就是掌与身体的距离不尽相同.因而劲力的着重点也不同,这就需要练习者慢慢体会细细揣摩。以上就是这三式动作外形不同之处,劲力表现各异之点。虽然动作外形、劲力各不相同,但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是贯穿始终的。正如拳谚所云:“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劲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具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具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三十四、左、右玉女穿梭 在社会流传的穿梭动作名称有“四角穿梭”,”左右穿梭”、“左右玉女穿梭”等等之分.但仔细分析动作过程与动作方向以及手法的变化是大同小异.基本一致的。 目前在社会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从左式穿梭的动作到右式穿梭的动作过程练习时有两种方式。譬如,一种是由左玉女穿梭定式始,随身体向右转左脚内扣.重心稳固后.右脚随身体向右转,先提起落地.然后左脚再内扣.右脚再向前迈出.分为两部分进行完成。另一种为一次性完成动作.即由左玉女穿梭定式,右脚提起随身体向右转,边转动边找准方向再迈步。澄甫宗师在教学时一开始即如此。经过常年教学认为一次性完成动作,不仅身体重心不宜掌握.极易产生身体倾倒的现象,而且动作方向也不易准确掌握。所以就改进为如本书所描述,这样重心不仅稳定,动作方向也能准确掌握。我祖父教我练习时,两种练习方法都让我掌握,揣摩两种练习的细微之处。 如:l.左玉女穿梭的动作,此式的动作方向是与单鞭式的动作方向成135。的变化,即身体从面向东方转到面向西南方向。如何才能使身体向右灵活转动、右脚提起向右迈出的动作自如,左脚的扣脚幅度是关键。扣脚幅度小,必然影响身体转动的灵活性,右脚迈出的动作就受到影响。身体向右转动时.左脚内扣要体现出传统杨式太极拳“碾脚”的动作意识.身体的沿纵轴方向的转动,带动双掌同时动作,要体会出“主宰于腰“、”以腰为轴”的动作要求。尤其要体会的是.左掌向下、向左画弧时意贯左臂及左掌外侧,为采、带的意识。右臂外旋,平展于右肩前时.意贯右臂、右掌内侧为捌劲。双臂的动作意识要相辅相成。动作时要立身中正,含胸拔背、双臂撑圆、松腰沉髋。腰髋的转动带动右脚提起向西南方迈出。左掌弧形下落的动作过程为”抄裹”劲.意贯左臂内侧。右勾手变掌向左平摆的动作过程为“截劲”。意贯右臂内侧.双臂撑圆.垂肩坠肘。腰髋的动转带动上下动作的同时协调进行.右臂、右腿上下相对,动作同时到位。 身体向右转.带动右脚外展,同时左腿之重心移于右腿.右脚踏实重心稳固.此时左脚顺势提起向前迈出.动作才能轻灵,迈步如猫行。随腰髋的转动,右臂内旋,意贯右臂外侧,为“引带劲”。左掌向右合抱,意贯左臂下侧,为“下拥”劲。此时要尾间中正,顶头悬.含胸舒背,松肩肘.双臂撑圆。腰髋的转动.使得身体的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时带动双掌的动作协调进行,左臂内旋,随体转向前上翻架、托起于头前上方。要意贯左臂上侧.舍有撑、架的劲力。同时右掌向前推出。意贯右掌为推按劲。此时;立身要中正.肩肘要松沉,含胸舒背,双臂撑圆。 需要强调的是此式动作时,首先要注意的是,身体向右转带动右脚提起向前迈出时,右脚落地的方向是关键。如单鞭动作的身体面向正东方向,身体右转,右脚的落点方向应为西南方,即身体向右转动了135。。只有明确了转体的方向,左玉女穿梭的动作才能正准确的完成。在动作过程中要注意到立身中正,腰髋松沉,双掌的动作随腰髋的转动协调而动,手脚的动作上下相随,沉肩坠肘、双臂撑圆、圆活饱满。拳谚所云:“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7发落点对即成功。”所以玉女穿梭的动作在练习时要认真揣摩的,体会其中的奥妙。同样其他方向的穿梭动作,转体,迈步是关键。 再如2右玉女穿梭的动作身体转动幅度大.但身体重心移动并不十分明显。动作时要注意.身体重心的左右虚实变换要恰如其分.以保证转体时.身体保持平稳。以转体为主宰,带动上、下肢动作协调进行。为了使得左脚内扣动作的自如,右脚前脚掌的落点相当重要.要随体转.右脚提起与左脚相距一脚远处着地.也就是双脚的距离与肩同宽.给左脚的内扣留有比较恰当的空间,此时身体重心于左腿。双脚距离大于肩宽.极易产生重心向右偏斜,身体向右倾到。距离小于肩宽.左脚内扣就相当困难.影响动作的继连续完成。所以扣脚转体时,重心要微移于右腿,当转体动作完成时,重心稳固左腿后.右脚再向前(东南方)迈出。在动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虚领顶劲.尾闯中正,含胸拔背的身法要求,动作才能圆活、连贯。正如拳谚所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知。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注:左右玉女穿梭的动作在完全掌握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各式之间的衔接应该是圆活连贯,一气呵成。重要的是掌握好每一式的动作方向,同时也要明确动作之间衔接的规律。口P左玉女穿梭1与右玉女穿梭l的动作衔接过程与左玉女穿棱2与右玉女穿梭2之间的动作衔接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动作方向不同而已。(待续)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