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再度与传统杨式太极拳亲密握手——太极拳求索途中的思考

2011-7-23 09:18| 发布者: 火柴未燃尽| 查看: 15280| 评论: 0|原作者: 邓一琳

摘要: 我习练太极拳已有十五个年头。去年的太极大讲堂报了傅声远、傅清泉老师的班,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传统套路。经过一年的习练,我有了一些体会。今年又参加了在山东威海举办的大讲堂,仍师从于傅清泉老师。我更深刻地 ...
    我习练太极拳已有十五个年头。去年的太极大讲堂报了傅声远、傅清泉老师的班,那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传统套路。经过一年的习练,我有了一些体会。今年又参加了在山东威海举办的大讲堂,仍师从于傅清泉老师。我更深刻地感受了傅清泉老师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同为杨式太极拳的传人,为什么在动作的演练和讲解中有不小的差异?习练竞赛套路和国家规定套路的拳友们要不要.应该不应该选择一项传统套路继续学习?传统套路究竟是否优于竞赛套路?她们有无可比性?应如何处理其间的关系?习拳者目前的习拳方式有无误区?习拳者应何去何从?我在此谈一谈个人的感受和想法,不求引起大家的共鸣,但求引起大家的争鸣。
一.感悟傅清泉老师独具一格的教学方法
    傅老师的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即便是不懂拳的人也评价道:他讲的很有味道。比如,在讲解“云手”时,让大家都坐在椅子上云手,体会腰动而胯不动的感觉。再如,在讲到起势的手臂外旋和内旋时,他说这种缠丝是轴缠丝,不是丝缠轴,令人回味。傅清泉老师的教学。
有如下特点。
    1.联系生活,运用比喻法
    云手的下手像鸡翅,力点在拇指一侧。我们一看,果真像。
    玉女穿梭.在转换时双手环扣外拥.像门轴。
    揽雀尾的开、合、按像金字塔的形状。
    在习练肘底捶时.傅老师注意到一外籍学员的动作有比较典型的普遍错误.他请这位学员上台演练,并问大家她的动作像什么?他模仿她的动作,并问像不像狗刨式?像不像小狗做了坏事后的动作?引起哄堂大笑。他随即提出只需提膝即可。
    转身摆莲.在旋转时,要右腿中定,像圆规一样。
    十字手.旋臂、抄手,始终有一个球,有抱一个大西瓜一样的感觉。
    转身左蹬脚.随左脚的惯性摆动.以右脚跟为轴,顺时针转,像螺丝帽往下拧。
    弯弓射虎,下手像做饭时拿起锅盖盖在锅上一样.拳心斜向下。
    下势,左手回抽.像拿了一抹布擦玻璃一样,掌心始终朝外。
    傅老师的比喻形象,容易使学员产生联想,从而记忆深刻。


    2.对比法:傅老师在讲课中,善于采用对比教学法。
例如:
    斜飞式与野马分鬃:指出斜飞式是斜角直线抡臂,力点在肩与右手臂外侧,是一种靠力。而野马分鬃是一种前棚,然后再捌,从而完成一个动作。
    搬拦捶与撇身捶:搬拦捶是先向斜右方的横力.随即下压.再向前出击。而撇身捶是翻身抡臂下压。
    撇身捶与白蛇吐信:其中的区别只是掌与捶的不同。
    搬拦捶、指裆捶、进步栽捶:其中捶的高度是上、中、下的不同,分别击打胸、裆和膝。
    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这两个动侔倾有柏似之处。其区  别在于提手上势的劲力是一种向上酌笞力;而手挥琵琶是向下的合力。  
    如封似闭与揽雀尾:如封似闭的双手打开后是随着腰胯的后移而开和合的.其实双臂并没有大幅度的后缩前按。
    蹬脚与分脚:蹬脚是小腿收回尽量贴近大腿,然后用脚跟蹬出,是一种从上而下、从内而外的力;分脚是脚面向前上方的踢摆力。
    退步跨虎与白鹤亮翅:退步跨虎的右掌弧形在右侧前方 外撑,掌心斜朝南;而白鹤亮翅的右掌是从右胸侧向右额上  万横掌出击,劲力向上。
 高探马、搂膝拗步、倒撵猴的右手折臂的区别:高探马的  右掌折臂,掌心向耳;而搂膝拗步和倒撵猴的右手折臂是拇  指朝耳,然后前推。
     揽雀尾与抱虎归山:抱虎归山的搂膝,右手较高,然后下按,捋与胯的后坐同时进行;而揽雀尾的捋是先坐胯,继而转腰的同时,手翻腕,随腰的转动平捋,双手并无大的动作。
 对比教学法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仅讲其然。而且讲解示范其所以然。这是傅老师整  个教掌中的画龙点睛之处。 起势的定式下按:傅老师通过让学员实验,体会正确动作与不正确动作的不同劲力。搂膝拗步的前推掌和下按掌:通过劲力的对抗,让学员体会步型与掌型不同位置所产生的不同的劲力对比。
    倒撵猴的下手位置:指出下手要放在胯的外侧,而非腰,并让学员实验下手位置在胯侧与腰侧时前推掌不同的劲力。
    高探马的下手的位置:奇怪的是高探马的下手一定要放在腰眼处,这样前击掌才有力。一经实验,果然如此。
    双峰贯耳:不要画大圆,否则是自杀动作。傅老师与一名学员做示范,演示为什么是自杀动作,使得大家在愉悦中会心领悟。
    玉女穿梭:指出前推掌与上棚架之手间距离不要太大.否则太散.用不上力。并让学员做实验,学员们心服口服。
    单鞭:指出胯、腰、手在三个不同的立面,而且身体要微前倾.唯有如此,才能用上力,而且指出,要虚实分明.在前弓腿做好之后.右脚要能抬起来。经实验,大家都有体会。
    傅老师讲,杨家太极拳是打出来的。同一个动作,不同的人做出来可能外人不大看得出来其中的道道,究竟孰是孰非,似乎难以辨别。而且有习拳马虎者会不以为然.会说“有必要辨别么”?通过傅老师这种劲力对比的教学示范,使学员们心服口服。这是许多教拳者,也是许多光盘的教学往往忽略.
二、在太极拳求索途中的思考
    1·传统杨式太极拳与国家竞赛、规定套路之间的关系处理国家创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48式太极拳等规定套路,以及42式竞赛套路都是以传统杨式太极拳为大架,外表看来似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也很明确。最大的不同是传统套蹙是实脚碾动,而以24式太极拳为代表的国家刨编的规定粪鹭是虚卿碾动来转换重心。听傅清泉老师讲,他的算簧傅钟炱大师当年曾参加24式太极拳的创编工作。
  傅清泉老师讲他曾经见到过他爷爷亲自演练的24拳的录像,都乒实脚碾动的。目前社会上对24拳.42拳究竟可以不司以以实脚碾动有很大的争议。许多有影响的太极老师认为国家规定的动作绝对要按规定来打,包括实脚碾动,而许多传统套路的传人则对24式拳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我认为,应该允许24式等以实脚来碾动(当然虚脚也行),不要判为错误(尤其在比赛当中)。传统套路与规定  套路、竞赛套路之间有许多式子名称相同.运行线路也无明显的差异,但大师们和专家们知道其中的细微差异,而且各持己见。我认为只要没有明显的差异,应该允许习拳者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打。比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闪通背,分脚,蹬脚,海底针,单鞭,双峰贯耳等等。以双峰贯耳为例:24式双手变拳后从身体两侧弧形画圆向对方耳部贯去。而传统套路认为这是自杀式动作。其实作为健身,弧形大一些.外人一般看不出来.习拳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来习练。有明显差异的式子还是要有区别的,例如传统套路的搬拦捶和42式拳的搬拦捶运行的线路、劲力明显不同,还是各打各的好。
    2.习拳者何去何从
    我和大多数习拳者一样,是从简化24式太极拳入门开始接触太极拳的。在十五个年头的习拳历程中.我向身边可以求教的老师们学习,向电视的教学节目学习,向光盘学习,曾求教于陈正雷老师学习十八式养生太极拳.曾三赴京城跟世界冠军邱慧芳老师学习42式太极拳国际竞赛套路,曾在太极大讲堂跟李德印老师学习42式太极拳。我在习练国家创编的竞赛套路和规定套路大约十年时.想向马虹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我和马虹老师取得了联系,也买了他全套的光盘,但当我听他讲如果习练陈式太极拳的话,就只能打这一套拳了,我被吓住了,就此罢手。后来我看到有名家在贬低竞赛套路时讲到六七分钟的习练达不到健身的作用,而传统套路习练一套要二十多分钟,仅从健身的效果来看也是不同的。我当时看到此言不以为然。我认为六七分钟的套路多打几遍或几套不就可以了么随着年龄的推移.我考虑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老年人长久习练的拳种.最终在2010年太极大讲堂报名之际.我开始思考应该接触传统套路了。思考再三.决定学习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于是在2010年参加了《中华武术》杂志在山东潍坊举办的名家大讲堂.报了傅声远、傅清泉老师的班,第一次正式与传统杨式太极拳接触。经过接近一年的习练,我对传统杨式太极拳有了一些全新的感悟。首先二十多分钟不间歇的习练与二十多分钟有间歇的习练效果确实不一样。我原来一直认为我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实际上我的腿功似乎有所增长。人的精神状况也较前有所进步。我问及我的拳友们的感受,大家都有同感。而且经过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练习,明白了许多动作的劲力表现何在,从而又提高了24式,42式的演练水平。我很庆幸我的选择。
    从我们当地习拳者统计了解,以及在太极大讲堂上与大家的交流了解,我们得知有80%的习拳者是从24式简化太极拳开始学习的继而42式、48式.以及其他的竞赛套路,如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然后又学习各种剑术和扇子套路,还学习了养生套路系列。总之.每个习拳点上大概都会打十几或二三十个不同的套路。每天大家都想把所有学会的套路习练一遍,结果音乐一个接一个地播放,大家像走马灯似地忙乱穿梭不停。还有的地方感觉实在打不过来,就把不同的套路分成单双号习练。总之,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太极大讲堂上,我们每年都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但从一而终者不多。去年报竞赛套路,今年报杨式班,明年报陈式.后年可能再换一种。这究竟是不是正确的途径?亦或是习拳者必要的摸索途径?
    3.建议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几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习练太极拳?是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是为了名或利?还是为了自身的健康?大多数习练者的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这种身心健康于家有利.从而于国有利。而且不管你是否有意识,你已经在传播中华文明了。那么,什么样的习拳更有利于身心健康?我认为相对的专一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俗话讲,林子再大,一只乌也只能栖其一枝。我们要学会舍弃.要学会减法。没有舍,难有得。有了舍.会有得,而且会是大的得。也有言道.“样样通,样样松。”当我们在东碰西撞的求索过程中(这似乎是必要的过程)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比如说五六年、十余年之后),是应该转向某一传统套路了。但我们都知道.要舍弃自己已有的东西是很难的。几十种费时费力学来的套路要丢掉不练.这是一个不易的选择。不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不练拳到一定的程度,是难以做出决定的。
    我们可以在摸索、对比之后,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而且适合自己的拳式来习练。我曾和邱慧芳老师探讨,是否需要选择一种传统套路学习。她也认为完全有必要,而且应该。是否需要在选择了杨式太极拳之后,多求教于不同的名家呢?她认为可以向不同的名家学习,从而了解其中的异同.最终打出自己的风格。所以我在选挥了学习傅清泉老师拳式的同时,也在对比杨拓铎、赵幼斌、崔仲三诸位老师的拳式。我不求成功,但求明白。
   本人水平有限,欢迎老师们、拳友们批评指正!
6

点赞
5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槐园太极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