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魂)2008年第ll期刊出拙作《浅析“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一文。笔者在此文中认为,《十三势行功心解》(后文简称《心解》)中的这“十个字”,是强调心、气、形三个要素的主从关系一旦更迭错位,所导致的两种“滞”的不同表现结果。 在上文基础上,本文试从与太极拳相关的传统文化层面出发,再对“十个字”的本意及所隐含的哲理作进一步探求,力图说明,修炼太极拳既不可“滞于有气”,亦不可“滞于无气”。 据唐豪、顾留馨二位前辈考证,当前被人们熟知的太极拳,是清道光年间,杨露禅(1799—1872年)由武汝清引荐进京传拳才流行于世。而早期太极拳理论的文字资料,也大多由乾隆年间的王宗岳和清后期武禹襄(1812—1880年)的拳论为基础开始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些形成于清中后期的太极拳经典,必然会受到当时仍占主流地位的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灭私欲”思想的影响。所以,要想能够正确地解读“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以下简称“十个字”)的本意,就必须围绕“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和之道与“三调”(调心、调息、调形)并举的修炼理法,用传统哲理的思维方式认知和理解,并结合一些古代汉语的知识,方能解开疑惑。 以文言撰写的《心解》,其文辞讲求文韵、排比、对偶,故而或言简意赅,或言近旨远,也就有了一词或一句可作多种解释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才给今日之后学留下对《心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空间。以下是笔者试做的解读: 《心解》以“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开篇,以“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结束全文,无疑是以前呼后应的文体格式明示后学,太极拳是心、气、形“三调”并举的修炼,缺一不可。否则,太极拳是心、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圆运动就无从谈起,也就难以把握“以心行气”,“心为令”;“以气运身”,“气为旃”;“身为驱使”,“腰为纛”的主从关系。其实,与太极拳相关的传统文化中,医儒释道都十分注重心气形内外合一、主从关系不可错位的和谐与修炼。中医强调“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黄帝内经.素问》);儒家强调“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孟子·公孙丑》);道家强调“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神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淮南子·原道训》)。而《易筋经·膜论》则兼融释、儒、道学说,把无形的心(神)、气与有形的形体间的关系归纳成“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练有形而弃无形,则更不可”,主张“法必先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从而修炼出“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的功夫。所以,要解读“十个宇”的本意首先必须摒除对内气(含呼吸)功能与作用的质疑,也绝不可因“在气则滞”句而对“十个字”的理解失于偏颇,这是探求“十个字”所隐含哲理酒之前提。 笔者认为,“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是凸显了心意的主导位置应处于精神振作之而不能处于气的功能和作用之上。也就是说,“滞”是因心意的主导位置错位才引发的后果。《心解》的这一主张,在文法上与《黄帝内经·素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张相通。后者是强调医生要确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并非主张医生不为已病的患者进行诊治。同理,“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也并非否定内气(含呼吸)的功能与作用,而只是强调了“神”与“气”的主从位置不可更迭错位而已。此论是告诫后学要依自然规律修炼太极拳,这是从根本上杜绝“滞”的精髓妙论。 笔者认为,“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这十个字,是受唐代道教重玄宗的代表人物成玄英(编者注:成玄英.唐代初期道士。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通儒学经典,亦对老庄之学颇有研究.同时,又吸取了佛教的三业六根说.以及双遣执法.使道教哲理及道教修炼思想更加升华。继承和发挥了“重玄”思想.使重玄之道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的影响向引伸而来,也是在讲两种“滞”的表现形式。为此,特录《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成玄英的两段文字于后,供拳友研习。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微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于有,亦不滞于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 又云:“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以祛后病。即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日玄之又玄”。 笔者以为,成玄英的这两段文字,是为《老子》:“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注释。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认知“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的本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和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明白了何谓“玄”、何谓“滞”以及导致滞的根源“有欲”、“无欲”,解读“十个字”就会知其本意。 在传统文化中,凡事物之深远而神秘,微妙而难测得道理即“玄”,故在太极拳的典籍中也不乏用“玄”来描述其理法之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如陈鑫云:“挨住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杨澄甫亦云:“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哲理之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从太极拳的角度讲,如果把我们尚未认知的理法和尚未体悟的精妙技艺视为“玄”的话,那么,凡因思维方法和实际运作方式影Ⅱ向了探求太极拳深远境界的一切后果即为“滞”。“滞”源于“有欲”与“无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与“无”是传统哲学体系的两个重要概念,是“道”同出异名的两种属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指向,而是包容了天下事物在形成、发展、以及相互作用所显现的各种现象,并随研讨的具体事物涵盖了“有名与无名”、“有欲与无欲”、“有为与无为”、“有形与无形”、“有间与无问”等特定的内涵。在太极拳的拳理中,“有”多指有欲或组成人体的有形物质;“无”则多指无欲或无形的神(心)、气。所谓有欲,即心意违背自然规律的躁进,是心意之过;无欲,即心意不合平自然规律的消极,是心意之不及。 成玄英已明确地指出了“有欲”与“无欲”在内功修炼中所导致的后果是,“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而要根绝滞的后果,必须立足于“以遣双执”,让心意始终处在“非有非无”的虚静境界。如是,“既不滞于有,亦不滞于无”,才可探求太极拳“玄的境界”。这里的“执”是指心意不可偏执于有欲、无欲两个极端,亦既老子“执者失之”之“执”。 由此推想,《心解》的“十个字“的本意,是在论述一旦心意偏执于有欲于气,或无欲于气,不仅无法感知内气的功能和作用,还会使神(心)、气、形的主从关系错位,导致“滞”的产生。以此为据,“有气者无力”是讲心意偏执于内气(含呼吸)的功能与作用,就会导致精神涣散、麻木,也就是“心使气日僵”(《老子.第五十五章》)。在众多版本的《老子》注释中,“僵”,指精神不振作,而并非指肢体的僵硬。由此,“有气者无力”已违背了《心解》“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的理法。亦即许禹生所云:“过于矜持,则神气凝滞,姿态呆板,运动不能虚灵,动生障碍矣”(《太极拳图势解》,京城印书局1921年版)。而“无气者纯刚”,则指出一旦心意偏执无欲于内气(含呼吸),摒除了气的功能与作用,就必将导致血淤气滞,使肢体运动因缺失了阴阳互生,刚柔相济,而导致纯刚无柔的境地,这样也就违背了《心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的理法。而正确的心态是要如同马礼堂先生所讲:“动作时不要过于矜持,追求形式之优美,要以气血畅通为主”(《养气功健身法》北京海淀区太极拳气功辅导站l983年7月内部材料),使气始终保持《老子》所明示的“气也者,虚而持物者也”的境界。 综上所述,“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是立足于传统文化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持中守道的哲理,强调了心、气、形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必须始终处于“意气均(君)来骨肉沉(臣)”,主从关系既不可错位,也不可更迭,否则就会引发滞的产生。只有遵循道法自然的运动规律,“致虚极,守静笃”,遣除有欲与无欲两个极端,才能心静、气顺、形正,杜绝“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的根源。有了“非有非无”的心态,内气才能沿着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像车轮一样围绕身体以腰为主导的三条运动轴(垂直轴、冠状轴、矢状轴)周而复始地运转不息。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