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从内外兼修等五方面全面剖析太极拳的基本内涵

2011-6-23 10:32| 发布者: 火柴未燃尽| 查看: 2095| 评论: 0|原作者: 曲 梁

摘要: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是武术门类之一,当然必须具备武术的基本属性,然而,它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有别于其他拳术。那么,具 ...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是武术门类之一,当然必须具备武术的基本属性,然而,它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有别于其他拳术。那么,具体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作太极拳呢?下面,我仅代表个人观点从技击、套路、格斗、功法、内外兼修五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技击
  王宗岳《太极拳论》写道:“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显然这段文字不是讲简单意义上的武术“踢、打、摔、拿”技术,不是以刚对刚、以硬制硬的刚猛拳术。它的特点是“粘”:“随曲就伸”,随人而动,急则急应,缓则缓随。此所谓太极拳讲究的“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以此为基础而从“着熟”而“懂劲”,进而达到“神明”境界。即从“以招打人”,过渡为“以劲制人”,最后达到“物来顺应,随手发放,发人于无形”的太极拳境界。“发人于无形”我做不到,当代人也没有练到此境界者。因而,我们只能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所谓“打劲不打招”技术,“老三本”《打手歌》中一句话说得最为恰当,即“引进落空合即出”。这便是太极拳技术的灵魂,即不采用“踢、打、摔、反关节”技,而是大胆让对方进攻,然后设法使其落空,再于对方失重之时发放,此即“以柔克刚,以劲制人”。郝月如先生(1877?1935年)概括为四个字“引化拿发”。四个字,分四步,实则“化打合一”,以我为出发点,化被动为主动,由防转攻,一气呵成。说得简单,做到相当难。这正是“练习者多如牛毛,成功者代不数人”。这不仅仅需要苦练、巧练、明师指点,根本上还取决于自身素质,个人的悟性、灵性、身体条件。
  “引进落空合即出”实质是“踢打摔拿”技术的延伸与提高,然而它非正面迎击,而是“曲线击打”。它不用“抓、握、擒拿、反关节”,而是“如物击鼓”反弹而出的惊弹发放。掌握这门技术,必须建立在“踢打摔拿”技术之上,必须“熟”才能生巧,否则将永远是空中楼阁,这就是当今无人具备太极拳功夫的症结所在。因为,太多的太极拳人,就太极而论太极,与武术的共性脱节,孤立于武术或其他拳术之外,或者将太极拳与其他拳术混为一谈。
  “引进落空合即出”技术,是由杨禄禅(1799?1872年)、武禹襄(1818?1880年)创造完成的。武公在《打手要言》中写道:“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运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催,形如抟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这是对“引进落空合即出”最经典的阐述,也是他和杨禄禅研创新型拳术太极拳的出发点。我之所以强调这种技术是由杨禄禅、武禹襄创造完成的,因为此前史料没有记载过这种理念的拳术。那么,杨、武二公曾经求学问艺的陈家沟、赵堡镇拳术技击之理是什么呢?陈家沟“两仪堂本”《拳经总歌》写道: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栓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销,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龙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显而易见,这是讲究“跌、打、掷、拿”直出直入的拳艺。看不到“粘连粘随”“以柔克刚”“发人于无形”的技术痕迹。赵堡拳与此相类似,不做赘述。总之,无论陈家沟还是赵堡镇的拳术,在清代中晚期还不是太极拳,也没有太极拳的早期形态。
  (二)套路
  太极拳套路见于文字记载最早出自“老三本”,记述者武禹襄,时名《十三势架》,以“郝和本”为例,共54式:
  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连、上步指裆捶、单鞭、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连、弯弓射虎、双抱捶、手挥琵琶势。
  杨禄禅传太极拳套路到民国时期才有记述,见于1921年出版的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介绍动作计37势,不含重复动作)。虽经近四十年变迁,但与“十三势架”相比较,除个别势名有差别外,拳势顺序、编排结构基本吻合。如果与陈家沟拳架相比较,则出入甚大,以陈家沟《头套锤拳架》为例:
  懒扎衣、金刚大捣碓、单鞭、一收、金刚大捣碓、斜上一步、六封四闭、邪行腰步、搂膝、十字单鞭、一收、前堂、邪行拗步、搂膝、十字单鞭、一收、又前堂、邪步、搂膝、十字单鞭、一收、前跳一步、金刚大捣碓、伏虎、护心锤、转脸、肘底看拳、倒卷红、六封四闭、邪行拗步、搂膝闪同碑、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插脚、中单鞭、回头瞪一根、跳一步、点一锤、转脸二起插脚、上一步、分门庄回头左踢一脚、空后蹬根左右拍膝、袖里一点红、回头豹虎推山、拖身锤、抽身后跳一步、双跌脚、玉女攒梭、闪同碑、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脚、指裆捶、单捶拦打、右里七星、回头看花、小擒拿、单鞭、左外七星、白鹅掠翅、双手摆脚、当头炮、终。
  练法上的差别,自不待言,名称上显然也有很大出入。经过广府文化洗礼,由武禹襄整理编录的太极拳势名称富于艺术之美,具有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概括而言,特点有三。
  1、名称突出“信、达、雅”,与拳势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风格统一规范。
  太极拳势首先剔除了俚俗神怪之名。“金刚大捣碓”,称谓上有神怪之嫌,而且震足捣手的练法与“以柔克刚”的拳理不符,于是便被武禹襄删去。再如,“蹬一根”,“一根”,男性生殖器官,武氏改为“转身蹬脚”,势名文雅且攻防意识一目了然。
  2、取名形象生动,韵味浓厚。
  如“倒撵猴”“抱虎推山”“弯弓射虎”,取代陈家沟拳中的“倒卷红”“抱头推山”“当头炮”。这三个太极拳势取名寓意深刻,“猴”与“虎”均指对方。意为要制服如“猴”似“虎”的对手,就要比“猴子”更机敏,比“老虎”更威猛。应敌机警彪悍之态跃然纸上。
  3、以简洁明了之语,清晰揭示技击用法。
  陈家沟拳中有诸如“前堂”“邪行拗步”“闪同碑”“倒碾红”等。太极拳则用“搂膝拗步”“搬揽捶”等取代,使人一看心知肚明。
  太极拳自杨禄禅、武禹襄起,至逐渐演变为杨、武、吴、孙、李诸家,传统套路一直沿用“四节式”的编排模式。所谓“四节式”演拳法,即以三次“纭手”为界限将整个套路分为四节。其特点是:第一节动作简捷、洗练、易于掌握。要求习者学规矩、懂规矩、练规矩,掌握手、 眼、身、腰、步的基本要求。熟悉松、慢、圆、匀,外柔内刚等太极拳运动特点,为学习下节做铺垫。第二节动作难度加大,起脚、踢脚、蹬脚、跳跃,步伐转换灵活多变,对腰腿功夫要求较高,是整套拳的高潮。第三节逐渐趋于平缓,且对首节一些动作“温故而知新”。注意同一拳势的不同练法,做到“形同而意不同”。第四节又出现几势高难动作,渐入一个小高潮,尔后又收归平静。整套动作以临敌从容随意的“懒扎衣”(杨、吴派记作“揽雀尾”)始,而以制服如虎之对手“弯弓射虎”收尾结束,昭示着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巧制人”的技击宗旨。功理功法逐渐展开,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基本动作与有难度动作随套路穿插交叠,节奏分明,富于变化。整套动作首尾呼应,内外合一。
  太极拳还有刀、剑、杆等器械套路,它是拳术修炼的补充与延续,本文不作详述。
  (三)格斗
  太极拳的格斗术最终当然服务于武术搏击,格斗训练必须包括踢打摔拿技术。因为,这是修炼“引进落空合即出”技术的基础和必经之路。比如,郝为真流传后世的“三十六路一时短打”,便是为修炼此技术而设计。这就如同一副中药的汤头或引子。那么,“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训练方式是什么呢?这就是“推手”,旧称“打手”。推手是太极拳对练和对抗的独特训练方法,是练习太极拳懂劲技术的一种手段。它建立在“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基础上,遵循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原则,运用“捋挤按采肘靠”等技法,按照“进退顾盼定”的步法要求,练习肢体的感觉和意识反应的灵敏性。利用物理学中杠杆力、螺旋力、反作用力、摩擦力、惯性等,做到“引进落空合即出”,以巧制拙,以轻制重,以柔克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先天遇力躲闪或顶撞的习惯,使随意肌能发生改变,遇力“不丢不顶”,如鳔似胶,“粘连黏随”,随彼而动。“机由己发,力从人借”。从而牵动对方重心,使彼失衡而移动或跌出。此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
  推手形式初为定步推手,最早记录者是武禹襄长兄澄清(1800?1884年),他在《打手论》中写道:“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肘;此用肘,彼用搂;此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之"老三着"。以后高势、低势渐渐增多,周身上下,打着何处,何处接应。身随劲(己之劲)转,论内劲不论外形。此打手摩练之法,练得纯熟时,能引劲(人之劲)落空合出,则艺业成矣。然非懂劲(此“劲”字兼言人、己)不能。人之劲怎样来,己之劲怎样引,此中巧妙,必须心悟,不能口传。心知才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徒心知尚不能适用,待到得身知,方为懂劲,则劲洵不易易也。”
  其后,李亦(1833?1892年)又记录下活步打手法。“两人对立,作双搭手(即左手咬腕,右手扶肘,或右手咬腕,左手扶肘),搭手之足(左手搭手则左足,右手搭手即右足)在前,一进一退(进者先进前足,退者先退后足),至末步(即第三步),退者收前足成虚步,进者跟后足成跟步。换手时,搭腕之手不动,扶肘之手由上而换,如此进退搭换,循环不已。
  “练发劲时,一般皆在应退步而不退时作准备。练熟后,前进、后退都可化发。进用按挤,退用捋。”
  嗣后,随着太极拳的广为传播,尤其是杨禄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祖孙三代的努力,推手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如大捋、大靠、乱踩花等。虽然,推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斗术,只是格斗术的一种训练方式,是向散打的过渡,但是只有熟练掌握推手技术,才有可能在实战中发挥“物来顺应,随手发放”的太极拳技巧。
  (四)功法
  太极拳不排斥任何一种武术基本功的训练方式,比如举石锁、举石墩、打沙包等。现介绍太极拳特有的四种练功方式。
  1、慢练行功走架法
  太极拳走架以慢练为行功方式,讲求“柔和舒缓,连绵不断”。为什么要慢练呢?太极拳“以劲制人”,只有通过慢练方式才能修炼而得。然而,不是所有慢悠悠的运动都可称太极拳,舞蹈、体操、杂技可慢练,外家拳也可以放慢速度练习,八卦、形意拳练习速度也不快,但这些都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有自身特定的运动规律,必须遵循武禹襄提出的“身法十要”,由内动而牵引外动。它所谓的慢练就是体会无论自身处于什么状态,都保持一种“引化拿发”的平衡状态。寻找机会,设法破坏对方平衡状态。因而,拳势慢练是在悉心感悟自身劲力不断变化着的运动状态。外形看似慢,实则变化快。
  2、单势行功法
  左右交替,反复练习一个有代表性的拳势。比如武式太极拳中的母势动作“懒扎衣”。郝为真(1849?1920年)当年从师父李亦家练功完毕,总是打着“懒扎衣”回转家门的。因此,郝公常讲两句话“学会懒扎衣,可以走遍天”,“其实我就会一个懒扎衣”。
  3、推手功法
  上文已经介绍过推手方式,如何进行训练呢?当拳架练熟后,方可学习推手,以检验走架的水准。反之,学习推手又能提升走架水平,二者互为补充。初习推手宜在同门之间展开,最好由师父带练。先练习走化,不主张发劲,而是互相“喂劲”。彼来我化,我进彼走,循环往复。到具备一定功力时,才进行发劲练习。发劲要恰到好处,轻灵而不失冷脆。所谓“轻”,体现领对方之劲与发人之轻,外形似不动声色,转化在于腰隙。此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灵”,动作幅度不大,圈小,则发放对手妙不可言。熟练后可在不同师门之间比试,友好切磋,展开交流,互相提高。
  推手是练习“打劲”、“以劲制人”最有效的方法,是从走架到散手的过渡阶段。学习太极拳技击术,必须重视推手的训练。
  4、捅(抖)大杆
  杆法,即枪法。杆,即去掉了枪头、枪缨,保留了枪杆部分,以杆代枪。捅大杆是太极拳功力训练的一部分,是拳术的辅助练习手段,用以强化整劲的爆发力、穿透力。以、挑、合、按、缠、扎(刺)等方法进行练习。一般以一百次为一组,左右交替,每天数组,贵在持之以恒。郝为真当年以铁杆练功,杆长丈余,鸡蛋粗细。捅杆时以二三百次为一组,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此铁杆从郝公故去后,再无人用,后人只能望杆兴叹。此杆曾存放于李亦后人家中,直到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运动中,被收缴充公,化为铁水,甚为可惜。双人粘杆练习,状如推手,鉴于篇幅,本文不作介绍。大家如有兴趣,可查阅《永年太极拳志》238?240页。
  (五)内外兼修
  太极拳十分重视“内外兼修”,崇尚“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气宜直养而无害”“阴阳互济”等中庸和谐的文化观念。内外兼修,身心合练,健养身体,陶冶情操,追求积极、健康、平和、快乐的精神生活质量。正如“老三本”《十三势行工歌诀》中所写:“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当然,武术强身防身技击功效不可或缺,但“强为健,健为养”,“直养吾浩然正气”,益寿延年,才是真正追求。太极拳是最讲究“内外兼修”的武术门类,许多学者对此作过深入探讨,绝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为追求身心健康而加入到修炼行列之中。因此,“内外兼修”功用,本文不再作详细介绍。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