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太极拳的整体性

2011-5-4 09:53| 发布者: 火柴未燃尽| 查看: 2244| 评论: 0|原作者: 林永江

摘要: 读本刊2011年1月号《名家讲堂》的《太极拳的科学健身问题》,获益颇多。尤其是名家吴文翰先生的论述,切实而近理,言简而意赅,平易近人,启发良多。前人有云:“连环易解,肯綮未尝。”看似普通的太极拳内涵很深,有 ...
    读本刊2011年1月号《名家讲堂》的《太极拳的科学健身问题》,获益颇多。尤其是名家吴文翰先生的论述,切实而近理,言简而意赅,平易近人,启发良多。前人有云:“连环易解,肯綮未尝。”看似普通的太极拳内涵很深,有的人穷毕生精力还是不开窍,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聪明人的拳,确有一些道理。要言不烦,吴先生在文章中提纲挈领突出了“松”、“静”两字,从而点明了“气”在太极拳中的核心作用,他说“气是人体内部生命的动力”,“人体只要气血充盈,身体就健康”。
    笔者想趁此机会,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向吴先生请教。太极拳论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决定了太极拳运动的气功性;“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决定了太极拳运动的整体性。学习太极拳明白了它的气功性与整体性,就获得了方法,就有了方向。气功性与整体性是紧密相连的,是相得益彰的。因为人的内气能在周身运转,正如拳论所说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容易形成一个整体,如一池春水,吹起涟漪,“一动无有不动”。我们要将这个整体性的观念,融入到拳势的每一个“蓄发”中去,特别是“发”的过程,要充分展示拳势的整体性。
    试举例说明。
    如杨式太极拳的“单鞭”,当双手运到右边(蓄、吸气)然后左手准备左行,这是“发”的开始,一呼气,右腰腿下沉;二呼气,气沉丹田:三呼气,左腿下沉,同时内气发自丹田,上腰脊,贯向双臂,完成单鞭势,劲起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掌指(请参看拙文《拳势呼吸三段法》载《中华武术》2011年1月号)。
    在上述“单鞭”的“发”的整个过程中,浑身精神贯注,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荡气回肠,一身是劲。当左掌前推时,一方面是内气自丹田上涌,全身气满,一方面是劲起脚跟,腰为主宰,形于手指的一气贯串。这一瞬间使你浑身舒畅,妙不可言。此刻,还可以想象,全身每一个细胞.如一池春水,随波荡漾,用现代卫生生理来说,就是充分打开了微循环,使太极拳的健身效果达到了精微之致。
    这里想说—下腰的妙用。早年用锯子锯木柴时,常感手臂酸痛。有人说,你要用“腰力”。就是在推拉锯子时,要腰腿和手臂同时起落,连膝关节也要”随曲就伸”一起做屈伸运动。果然,这样一来,拉锯轻松有劲了,手臂也不大酸痛了。太极拳也有类似效应,拳论说“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必须刻刻在心,不可等闲视之。当年,杨式太极拳传人牛春明在杭州西湖六公园教拳时,常对我们说:“我一桶水也拎不动,但推手你们推我不过。”因为这是一种整体劲的冲击,整体力大于局部力,这是常识,更何况太极拳用的是积柔成刚的内劲。
    又如“海底针”,“蓄”势(吸气)时内气充分上提,“发”势(呼气)时,手腰腿整体向下松沉,毫无阻滞;决不能仅仅弯腰作势,手脚都僵着。接下去“扇通背”,“蓄”势(吸气)时把浑身提起来,“发”势(呼气)时,右手上架,左手前推,内气发自丹田,劲力起于脚跟,上下前后充满张力,正如拳论所谓"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每一势都应这样,不忘拳论,以完成其整体性。如“收势”前的“弯弓射虎”,打右拳要劲起左脚跟,冲左拳要劲起右脚跟,一气贯通,否则身便散乱。
    太极拳的气功性、整体性带给我们的是非常美好的感受,所以尽管杨澄甫85式传统套路中有10个单鞭,8个揽雀尾及三趟云手,却并不感到重复生厌,反而乐之不疲。
    有人质疑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违反科学常识。其实,一是把习惯用语的含义绝对化。打一个比方,某人站在那里,我们叫他不要用力,他就会放松地站着,绝不会瘫倒在地上。因为“不用力”约定俗成的意思就是“放松”。二是不理解“用意”的目的是吸引内气运转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不用力”是放松,放松是为内气运转铺平道路。
3

点赞
1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