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练太极拳不可能“心静”

2011-4-12 08:18| 发布者: 火柴未燃尽| 查看: 3033| 评论: 0|原作者: 王文贤

摘要: 编者:本文的“心中没有心思为心静”之说.在“心静”这个词的概念上.有着不同一般的理解。那么,“心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现象呢?这种现象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特征又是怎样呢?希望有识者能予以深入解答。谢谢。 ...
    编者:本文的“心中没有心思为心静”之说.在“心静”这个词的概念上.有着不同一般的理解。那么,“心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现象呢?这种现象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特征又是怎样呢?希望有识者能予以深入解答。谢谢。
    1、静的重要性:太极拳是研究动静(阴阳)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为太极,静为无极,动是由静而生的,太极是由无极而生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由静中生的。
    太极拳要讲“松、静”,因为松静以后,天机活泼,人的潜能易有效发挥,能给我们巨大的力量,令我们身心合一,它连通了体内自然之力,这力量无坚不摧,无疾不除。它不(或少)损耗身体的能量,发掘体内固有的源源不断的潜能,只有在松、静的状态下,才能有效的体现出来。太极拳要求的静,不是静坐,不是静站,不是死静,更不是心静,而是神舒体静,在动中求静,使心里安静,肢体干净。
    2、对“心静”的质疑:在许多太极拳的著作中都强调“心静”,有的说“首先注意心静”,有的说:“心静是必须遵守的基本点”,还有的说:“心静是练好太极拳前提”,也有的说:“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备条件,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保证”等等。所有这些都谈到心静的重要性。
  我在多年的练拳中,虽然对肢体松柔方面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但如何以“心静”来指导练拳,还没有体会,因为我的心一直不可能静下来,静就是一无所有。当我练拳找不到方向的时侯,总想拜读一下王宗岳的老拳谱,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拳谱。
  3、拳经对“心静”是如何描述的:在王宗岳的拳经里竟然找不到“心静”这个词。只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在十三势歌中“静中触动,动犹静”;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静若山岳,动若江河、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神舒体静”等等。这些都没有提到“心静”。最后一句是“神舒体静”,是说心里放松才会舒服,心里放松肢体才会干净、安静,不挂一点拙力,就是体静。看来太极拳所要求的静,主要是指体静而不是“心静”。
  4、诸家拳术对“心静”的解释:统观诸家拳术,对“心静”的解释,不过是“摒弃杂念、全神贯注、专心练拳”。我认为把上述解释为心静,有些词不达意,心中没有心思为心静,心中有心思(意念)就不能叫心静,更何况太极拳的意念在一刻不停的为落实拳理而忙碌着,怎么能叫心静呢?如果说没有意念叫心静,拳理如何落实、虚灵顶劲如何领、气沉丹田如何沉、上下相随如何随、内外相合如何合、腰带四肢如何带、肢体如何放松、用意不用力如何落实等,所以练拳不可能“心静”。
  5、练拳不可能“心静”:何为“心静”?静就是无,按词意来解,就是心里干净,心中无心思或心里无念头为心静。对于太极拳来讲,要做到心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练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是“意拳”,是靠意念来练拳的,拳谱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全是意念,意到气到劲至,所以练太极拳,不仅不可能心静,恰恰相反,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用我们细密的意念,来上下、内外、前后、左右全面照顾,把抽象的拳理落实到具体的拳架理,要想身体轻灵,就不能用力,这样内功才容易上身。不少人正是不会用意,把以气运身练成了以力运身,拳理不落实,练了一辈子拳,练成了大力士,也找不到太极拳拳味,实在感到可惜。
  6、太极拳要求的是“心专体静”:
    何为“心专”?所谓“心专”首先心里放松,不要有紧张情绪,排除杂念,做到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专注在拳理上,谓之“心专”。
    何为“体静”?体静不是不动,而是动中求静,全身放松,肌肉松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连骨缝里也不挂一点拙力,肢体松沉而干净谓之“体静”。
    大家都在追求松和静,那么太极拳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静呢?太极拳的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想,默不作声、闭目塞耳的死静,也不是心静,而是让你意念集中,精神投入到拳里,太极拳要求身、心双修,不光身体动,而且意念也要动,修身需要动,修心需要静,这个静不是死静,而是心情放松,心里安静和思想集中,或叫做心专。尽管肢体在运动,在运动中还要求肢体安静,这就是动中求静。
  7、如何求得体静:如何求得体静呢?只能在练拳架过程中求得静态,必须做到松、慢、匀。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站得稳,站得轻松,感到心灵非常舒服,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动中求静的“身静”。
    身静要体现一个慢字,慢才能松净,才能细心的揣摩每一个动作;体现个匀字,匀才能呈现静态;用意不用力,是练拳之纲领。不用力才能轻,轻才能松,松才能静,本人感悟到,“松静”是拳之真谛。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说:“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越慢越好”,告诉我们,慢能体现体态的沉稳,匀能体现肢体的静态,松就是拳的灵魂。
    8、定式中如何求的体静:定式中的静态,能稳定拳式,找到内在的感觉,以达到积淀内功的目的。以单鞭为例,当转动式完成后,不要急以做下一个动作(提手上式),而是在转换的极点,有意识的瞬间停顿一下,哪怕是停顿0.1秒,来体现虚实转换的静点,从而来揣摩下式的动作,然后再做提手上式,在转换中,禁忌用力,要用意、气来转换,这叫动中求静。

点赞
1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