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 吴文翰 杨式太极拳名家 崔仲三 杨式太极拳名家 赵幼斌 陈式太极拳名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阚桂香 吴文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知道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太极拳首先有一个形体动作,即外形;其次,有内在的神、意、气。太极拳是把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意、气融合在一起,互相依存,成为一体的拳术。所以,我们无论是为了健身还是为了技击练习太极拳,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歌诀》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表明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益寿延年。这是根据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的练习太极拳目的的变化。到了现代,练习太极拳就更注重健身和修身养性了,技击则变得次要。 为了健身而练习太极拳,也是离不开《十三式行功歌诀》的指导。歌诀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在这里,“意气神”是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面;“骨肉”是指形体动作,则是次要的。根据这句歌诀,我认为,练习太极拳要达到健身的目的,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了。第一个就是要做到松,即放松;第二个是要做到静,即安静、心静。这里的松和静,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为什么从健身的角度练习太极拳,要把松和静放在首位呢?只有做到松静,心情才能平稳,肌肉才能放松,气血才能疏通。怎么才能放松呢?要在意念的指导下,心情不能紧张,充分放松,也就是安静,然后肌肉、筋腱尽量放松。放松,就是不用力,不较劲。肌肉放松了,气血也就畅通无阻了。从中医角度来看,生命离不开气血运行,气血旺盛,经络畅通,人就健康。所以,练习太极拳,疏通经络,首先要做到放松。怎么才能静呢?静就是心情不能过于紧张,要安静松弛;还要意念专一,不能胡思乱想。 做到了松和静,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就能有得气的感觉。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内在的、在人体经络中游走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练功的过程中感觉得到。中医也讲内气,内气在针灸大夫扎针时也是能感觉到的,比如你扎的穴位准确,就能感到针的沉重感;如果没有扎到穴位,针就像扎在了棉花套上。练太极拳如果得气了,浑身上下都是非常舒适的。中医认为,人离不开气和血,气是血之帅,血的运行是靠气的推动进行的。所以,气是人体内部生命的动力。人体只要气血充盈,身体就健康。所以,练习太极拳只要做到了松静,就能使气血畅通,生命健旺。 做到了松静,还要用意念导引内气运行,带动外形动作。拳论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就是要用意念引导内气运行,同时要沉着安静。在意念的引导下,内气随形体动作运行周身,遍布四梢,就能达到精、气、神的和谐统一。做到这一点,人就能不急躁,神智清明,气血流畅,从而达到固肾益脑,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简而言之,这就是身心康健。 总体来看,只要做到松静,练习太极拳就能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松和静是相辅相成的,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再有,我们还要注意《十三势行功歌诀》中的另一句:“命意源头在腰隙。”这里的命是指身体,意则是指意念;腰隙就是指肾腧穴,两个肾腧穴中间是命门穴。命门穴属火,两肾属水,水火交错,生命旺盛。练习太极拳时,两腿虚实不断转换,腰胯带动两肾围绕命门运动,达到水火交融。按照中医理论,命门穴统帅周身,是一身之君。这样锻炼身体,使水火交替,自然能够强壮身体。歌诀中还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句话也道出了太极拳健身的道理。中医认为,心属火,肾属水。练拳时意守丹田,腹内松静,心火和肾水相交,就产生气体,所以就出现了“气腾然”的现象。“气腾然”后,内气充盈周身,产生营卫之气,就能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另外,人体的津液也会随着内气进入骨髓,增大人体的骨密度。所以,常年坚持练习太极拳的人,骨密度一般都比较大。 总之,练习太极拳身法要正确,拳式要规范,还要持之以恒,自然能取得健体强身的效果。 当前,太极拳虽然非常普及,但是我认为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影响人们健体强身的效果。 第一个是拳套太乱。很多人都编套路,各种套路很多,但是很多动作是违背太极拳理的。离开太极拳理论去编套路,就不是太极拳了。还有的东拼西凑,这个流派摘一点,那个流派摘一点,编成一个套路,这只是外形上的组合,内在是很难融合的。太极拳形成目前的五大流派,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不应该混在一起。还有的把长拳的动作引入到太极拳中,这是一种倒退,因为太极拳就是从长拳演化而来的。这些现象当然对太极拳健身没有好处。 第二是练习方法不正确,有人过分追求震脚、发力,特别是震脚,练习的方法不正确,就容易损伤膝关节和大脑,久而久之损害身体。 第三是为了表演得分,有一些人追求过低的架子、过高的抬腿,这些都是错误的,不利于身体健康。拳架的高低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自己的身体条件。身高,当然拳架要高一些;身矮,拳架当然要低一些。不要片面地强调低架子好,高架子不好。太极拳是因人而异的。 第四是一些人在教拳过程中,过早地把气功引进来。太极拳本身是一个导引术,也是气功,练习时以心行气,自自然然,不是勉强把动作和呼吸相结合。如果把动作和呼吸勉强结合,则是非常错误的,会造成内气填胸、憋气的现象。 第五是很多人练习太极拳贪多,他们往往会很多太极拳套路,结果是哪一个也不精,甚至都不对。这样虽然学了很多,却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效果。练习太极拳要求精,不能贪多。 第六是一些教拳的老师自己不练拳。教拳和练拳是不同的,练拳能够养生保健,教拳则是耗神耗气。如果长期教拳不练拳,自然会损害自己的身体。 第七是一些人名利心太重,这样会影响自己的修炼,影响身心健康。一般来讲,德高艺也高;德不高,艺也不高。过分追求名利,反而追求不到拳艺。 我认为,做人不能丢掉善心和理想,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修身、求真。欲修其真,先正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身正,自然心平气和,身心健康。所以,孔子说:“仁者寿。” 崔仲三:练习太极拳要防止膝关节损伤痛 在太极拳练习者当中,有一些人反映练习太极拳后,往往会有膝关节痛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练习者动作长期做得不正确,造成了膝关节的慢性损伤。譬如:做“左虚步”动作,无论前脚掌踏地,还是后脚掌落地,右腿都为支撑腿,是主力腿;左脚为虚步,是附加支撑。很多练习者在完成这个动作时,根本没有注意到右膝关节的方向,经常是右膝关节内扣,右膝关节与右脚尖明显的不在同一方向上。再有,就是右支撑腿的脚尖与正前方的夹角超过45°,甚至于达到90°,使得右膝关节受力不均匀。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右膝关节副韧带损伤的原因,时间久了,就会造成韧带扭伤疼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右腿支撑时,右膝关节与右脚尖方向一致,右大腿、右脚在同一立面上。这时右腿的受力点绝大部分在右腿的股四头肌上,因此,右腿部肌群得到锻炼,缓解了膝关节承重的压力,并且也避免了由于膝关节方向不正确,造成膝关节受力过大,而产生向前俯身、突臀、左右歪髋的现象。 再如:由“挤式”变换到“按式”的动作,步法的变化是由弓步到“坐步”再回到弓步,腿部力量有一个虚实变化。“挤式”的右弓步,其左脚与右脚的夹角是45°,随着身体重心的缓慢后移,左腿屈膝后坐,左膝关节的方向仍然保持在45°,左大腿、左膝关节、左脚保持在同一立面。这时,左腿的受力点绝大部分在左腿的股四头肌上,使得左腿部肌群得到锻炼,缓解了左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此时,髋关节就可以放松,达到沉髋的目的。然后左腿缓慢自然蹬直,重心前移回到弓步。这样做就避免了由于膝关节内扣,造成膝关节受力过多而产生向前俯身、突臀、左右歪髋的现象。还有,弓步的步型,一脚向前,另一脚与前进方的夹角为45°,屈膝弓步,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另一腿是自然蹬直。在这里强调的是“自然蹬直”,大腿与小腿要有一定的角度,尤其是膝关节微外撑,要做到大腿、膝关节、后脚在同一立面。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膝关节疼痛,又可达到“沉髋”“圆裆”的目的,既增强腿部力量,又提高了抗跌摔的能力。 总之,练习太极拳要注意动作的规格标准。只有动作正确,姿势标准,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