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武术、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罗永平

2011-4-3 11:02|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3107| 评论: 0|原作者: 罗永平

摘要: 太极拳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个很大课题,也是个很难的课题。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高峰。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性拳术,她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广泛认可,并已经广为传播,成为中华武术学练人数最多之拳术。虽然 ...

太极拳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个很大课题,也是个很难的课题。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高峰。
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性拳术,她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广泛认可,并已经广为传播,成为中华武术学练人数最多之拳术。虽然学练者最多,但成功者很少,成就大师级者更是了了。究其原因,分析文章和归纳观点众多,然大多就事论事分析。笔者以为,我们不妨拓展思路,放大视野,将太极拳放进中华武术大背景里探究。
 一、武术是个系统
中华武术,1949年前称谓国术,只有中国才有的武术,国术、武术同样意思而已。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时常值得炫耀和自豪的话语。说她源远流长,是说武术与中华文明同起步,一直延续至今。说她博大,是从横向讲武术种类繁多,五光十色:说她精深,是从纵向说武术的诸多流派各自自有由浅入深、由粗至精的练功方式和方法,常常精不可说,深不可测。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武术庞大的系统。目前官方认证的就有129种。这个系统中闻名遐迩的少林、武当、峨眉、太极、形意、八卦、南拳以及查、花、炮、洪等等诸多流派,可谓琳琅满目、秀色可餐。
武术系统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是我们祖国宝贵财富;
武术的系统性构成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表象之一。
武术,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载体,其肢体语言背后表达的是深邃广袤的文化信息,许多外国友人往往将学习中华武术当作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并深切感叹,中国传统文化是如此鲜活和生动。
在武术这个系统中,太极拳最具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太极拳是当今武术系统的高峰。
    二、传统文化。
    武术是祖国的传统文化毋庸置疑。那么,什么是文化?所谓文化,广义的讲,是指一个民族整体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和价值系统;狭义的讲,是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哲学、宗教、艺术、法律、道德等等。
    而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在中国,一般将周秦开始,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即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称做传统社会,由这段3000年形成的文化就叫做传统文化。
    三、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连接链。即衍承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文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时尚,不可能传承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因此,文化传统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
    文化传统有大小之分。大传统,是指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小传统,是指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代代相传。
    大小文化传统是互动互补的,没有大传统,小传统得不到礼仪习俗的思想资源;没有小传统,大传统失去辐射全社会的功能,主流文化的根基就不牢固。
大文化传统往往由时代知识精英发起、检讨、反思、添加、融合;小文化传统则表现为地区或族群的风俗和习惯。一般靠无意识的约定俗成来维系,其稳定性超强,就因为如此,传统文化的密码在小传统里埋藏的更深邃。
武术,显然是小传统,虽然她埋藏在传统文化之中,但她隐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密码,太极拳尤其如此。
    从秦汉到清朝,传统社会的大传统经过了几次变易,小传统则少有变易而相对稳定。“五四”时期的文化精英,虽然高举“打到孔家店”的大旗,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猛烈冲击,唤起了国人现代化意识,但盘植于广大社会基层的小传统却少有冲击,坚毅挺拔。比如胡适,比如《家》。先进人物即使把家庭和家族及整个封建思想和势力骂的狗血喷头,但当时的家庭和家族照常运转,觉醒的青年往往只能出走、留洋或投身革命,家庭并未为此发生变化,小传统的力量可见一斑。
    武术,虽然传统社会的统治者大都对其进行压抑,但武术在传统社会由兴到盛确是不争的事实,既是有多种因素,密布于传统社会各个角落的小文化传统仍然是重要和主要因素。
然而,对国术的破坏和摧残,是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对小文化传统大破坏的“文化大革命”。
呜呼,哎哉!“文化大革命”是一次以“革”文化“命”为目的彻底摧毁传统的非理性运动,这种非理性的反传统,直接遭殃的是民间文化、民间道德、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连每个家庭对传统文化遗存的零星收藏大都付之一炬,更不待说夫妻互揭(发)、上下互揭、同事互揭、街坊互揭,稍微带一点传统意味的道德,几乎荡然无存。武术属于“四旧”在打倒取缔之列,民间武术老师改造的改造,下放的下放,或者隐匿躲藏,致使许多绝技残缺或失传,其损失无可估量。笔者的师傅、南京著名武术家徐公伟就被扫地出门回了老家。
    四、重建文化传统
“文革”的结束,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面貌翻天覆地,其“硬实力”国际公认,但“软实力”过于欠缺,而“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就是你的文化!
“五四”的精英和上世纪的先贤们,虽然他们曾不留情面地批判抨击传统文化,但他们又是受传统熏陶、传统文化气息味十足的人士。比如胡适,比如周恩来,他们都曾留洋、喝过洋墨水,都曾为中国的现代化卓有不同的贡献,胡适曾提出过全盘“西化”主张,但他们身上的传统道德修养却令人敬佩和信服。
令人担忧的是,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长时期处于大小传统文化遭毁坏的环境,他们身上的文化传统含量浮浅、苍白和单薄。再要这些人去教授当今的少年儿童,传统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氧气不够呀!
因此,我们虽然有赖以自豪的5000年文明、3000年的传统文化。但重塑、重建我们的文化传统,乃是增强我们“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好在目前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国家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开始了恢复记忆、连接传统、重建传统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点成绩。
    武术的连接和重建,其进步还是挺大的。武术在全世界的开展,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建立,数十次的国内、国际武术赛事,尤其是“武术大会”以及传统武术包括太极拳的技击比赛,无不凸显武术传统的记忆、恢复和发展。诚然如此,笔者还是以为肤浅和单薄,很多背离武术的基本属性和灵魂,有时仅仅当作传统的符号,只为观赏和点缀。
还是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得好:“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笔者同样认为:武术不是传统之点缀,武术是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武术是武术生存发展之必要。
同样,太极拳不是传统和武术之点缀,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表征,太极拳是太极拳生存发展之必要。

五、武术“盛于乱世,衰于盛世”。
    武术源于远古,生存冷兵器时代,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此说基本共识。
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分别指射箭和驾驶战车。
汉代的《汉书•艺文志》收录的拳术就有“手搏”六篇,这大概是我国最早关于拳类的记述;“剑道”38篇,说明当时剑术高超和普遍,脍炙人口的“项庄舞剑”典故,可见汉代国术开始有套路的雏形。
隋唐纷争,练武日盛,幼年时看《隋唐演义》中十八条好汉,个个武艺高强,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尉迟恭、秦琼、罗成等都是我敬佩向往的英雄偶象;“十三棍僧救唐王”使“少林寺”名扬天下,获得唐太宗李世民王朝的特许和赞助,支持少林寺僧侣练武,而唐朝武则天创立的“武举”制度,更从国家层面上开中国历史1200多年“以武选才”的先河。极大促进武术的发展。
宋袭唐制,武举趋于规正。将武举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中,确定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程序。民间武术蓬勃兴起,宋代典籍《翠微北征录》首次出现“十八般武艺说法。“岳飞枪挑小梁王”、“七郎打擂”、“醉打蒋门神”等,从《说岳全传》、《扬家将》到《水浒传》,我们也不难看出宋代民间武术兴盛的势头。
元代武术受到当权者的压抑。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看中文武全才,主张“武官学礼仪,文官学骑射”。武术发展呈现小高潮。拳法、器械套路丰富多彩。仅《纪效新书》中记载的“宋太祖32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72行拳、36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抓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共十六家拳法”。拳谱拳诀大量出现,武术家纷纷著书立说。除了戚继光《纪效新书》之外,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枝》、茅元仪的《武备志》等。
清朝时期,统治者为镇压人民反抗,一度抑制武术的开展,限制练武。但武术在民间早已有广泛深厚的基础,加上存在一些反清复明组织,民间武术更加缤彩纷呈。形意拳、八卦拳等渐趋成熟,太极拳的出现将阴阳易理和导引内功进一步结合,使武术技击和理论增添崭新篇章。
民国期间,西方文化和体育思想的传入,加之内忧外患,一些武术届人士兼蓄并收,以研究和开展武术活动为主旨的社团相继建立。1909年的“精武会”,更是得到工商界和文化界的大力支持,成了强国强种的标杆。1914年军队人士马良创办“武术传习所”,并请一些著名武术家编写了《中华新武术》教材讲授,第一次用团体教学的方式教授武术,一改传统师傅口传单授的教学模式,注入新风。交通、通讯的便利,使各个武术流派交流切磋频繁,1928年著名人士张之江牵头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更是接纳了全国各武术流派的精英,武术研究开始用现代科学观点,武术著作和著名武术研究人员蜂拥踏来,《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陈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浅说》、《武术汇宗》、《太极拳使用法》,以及唐豪、徐震、陈鑫、陈发科、杨澄甫、武禹襄、孙禄堂、徐致一、万籁声等一时闻名遐迩,为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成熟作出突出贡献。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支持武术的重整和革新,在国家体委中专设“武术司”(现在是“武术管理中心”),并成立“武术协会”,主管全国的武术运动。各地区也相继成立“武术协会”,管理、指导当地的武术活动。
由于冷兵器时代的早已结束,我国又将长期处于和平建设年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武术的主管部门主要从健身、表演和竞技体育的角度去拓展武术,忽略了武术的本相和技击性的本质。以致世人长期看到的要么是被戏谑为“武操”、“武杂”、“太极操”之类的武术;要么是被武侠小说和电影、电视玄化、神化了的飞来跳去的神功绝技的武术。
冷兵器时代,一般处于乱世,武术的技击性犹为重要,这是保家卫国的看家本领,也是防身护身消灭敌人的护身金刚;进入热兵器时代,多数时局动荡、世道混乱,武术的技击性则为保家护身以求自保的杀手锏。因此,武术盛于乱世也就不足为奇了。和平时期,世道祥和,治安稳定,人们安居乐业,武术的技击性少有用途和市场,其技击性渐行渐远,转而健身强身(武术具有这个功能),太极拳尤为如此,武术的衰减似乎难免。
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为什么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以及西方的拳击、自由搏击等武术却开展的如火如荼,有的还成为奥运会项目?不管有什么原因,都值得我们中国的武术人好好反思。
我们要学习国外开展武技工作的成功经验,盛世也要将武术搞得轰轰烈烈。
好在近几年,有识之士开始反省并尝试国术的返朴归真,国家级的“武林大会”,“武术职业赛事联盟(WMA)”。地方级的“武林风”以及在南京以“乐友太极”、“金陵国术”为代表的地方性追求武术技击的恢复和开展,都使我们看到传统武术的本相和技击攻防本质再现的曙光。
   六,武术不是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是指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田径、体操、游泳、篮、排、足球等。
   武术不是体育运动或者说不完全的体育运动。武术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着本质区别。《中华武术》杂志创办人之一、且第一任主编昌仓最近也说,“体育不能完全概括武术。竞技、健身都是武术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它的全部。应该给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它限制在体育项目里,会限制它的发展”。这番话语实际上提出了应该给武术重新定位问题,笔者觉得一语中的。
   武术是以技击搏斗为目的的、以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攻防搏击技术。而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武术一直被西方的体育精神和思想笼罩着,一直作为中国体育包括武术运动的准则和方向,武术在体育项下没有了民族元素,当然也就没有了武术之魂。因此,中国武术多年的“申奥”始终在“奥林匹克”大门外徘徊。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将武术仅仅限制于体育项下确实影响和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武术主要的是一项技术,一项以肢体(包含器械)制服人的技术
   攻防搏斗的技术才是武术的本质或核心,虽然她也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功能和作用,虽然她更有思想意识体悟的修炼。
   管理和指导武术,不能用管理和指导一般体育运动的思维和模式。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主管武术的部门恰恰在以体育运动的思维来管理着武术,其指导思想严重偏差,从而产生了武术的“舞化”、“体操化”、“杂技化”、“技巧化”。
   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其自身规律,武术也不例外。武术形成今天这样的态势,是武术在技击搏斗反复实践中总结、提升得来的制服人的技巧,它的核心理所当然地是攻防搏斗的技术。
    一切肢体(含器械)都是围绕这个技术核心运作,都是围绕这个技术核心界定、展开、沟连、互动,不管她外在的表现形式如何。
    凡是背离这个核心,规避这个核心的就不是武术!
    太极拳同样如此。违背这个核心,就不是武术之中的太极拳。
    2010年9月在江苏淮安举办的“武林大会”全国太极拳总决赛的太极拳六大门派的技击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回归。
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到历史的拐点。前有历史借鉴,后有他国进逼,我们武术爱好者以及主管部门应解放思想,打破旧有思维,紧紧围绕武术的核心,遵循武术发展的规律,把武术当作武术,而不要当作一般的体育运动看待。更不要把太极拳仅仅当作健身延年的“太极操”、赏心悦目的“太极舞”。
   如此,才能谈得上太极拳的继承!
   至于发展,那还是先把太极拳好好继承以后再论而道之吧!
编注:本文为《2010中华太极拳杰出传承人评选活动太极拳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参选论文,作者:南京罗永平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